廣州市第十七中學

廣州市第十七中學是廣州一所省一級公辦完全中學,創建於1929年,由大中、嘉應中學兩校合併而成,現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小北路280號。

廣州市第十七中學
Guangzhou No.17 Middle School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小北路280號
類型廣東省一級學校
隸屬廣州市越秀區教育局
創辦日期1929年
學區越秀區
校訓勤奮·堅毅·博學·篤行
級別中學六年全日制
學校網址www.17zx.com
廣州市第十七中學的正門牌坊(小北路附近)
廣州市第十七中學的正式正門

校史 編輯

成立初期 編輯

學校在1929年由私立大中中學和嘉應中學合併而成,剛成立時由於校舍分散,且資金短缺導致辦學設備缺乏。但由於學校學費低,入學讀書人數較多。而校區就在1932年時,在蟹崗的濂泉邊(現為小北路附近的東濠涌)設立,直到1936年才完全建成。當時租下的原來的仰忠街與聚賢坊的校址就取消了,僅保留榨粉街校區給初一的新生就讀。當時學校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在1934——1937年期間,學生人數升至1300至1500人,是當時廣州市三大私立學校之一。

嘉應中學簡介 編輯

嘉應中學是嘉應的五縣(梅縣興寧五華蕉嶺平遠)當時在廣州的著名人士——陳伯威、李伯鳴、曾魯、劉偉崧、劉飛航等人在1948年開辦的一間學校,在今小北路的朱紫寮嘉應山莊(現在是越秀公園內的一間酒樓)。而這間學校在1953年7月就與私立大中中學合併了。

抗日戰爭時期 編輯

1931至1935年,當時學生就大力開辦讀書會,並積極閱讀進步書刊,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亡主張;甚至在一二九運動之前,廣州境內有黨的地下週邊組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同盟活動吸引了一大批私立大中中學的盟員前來參加。就在1935年12月31日,大中中學有好多學生參加了中山大學學生發起的抗日救亡示威大遊行及紀念沙基慘案的遊行。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學校分佈得比較散,加上校址不斷變更,在1937年7月9號被日軍轟炸時,當局要求各大中學搬出廣州以躲避日軍,而私立大中中學在南海縣(現為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內創辦分校。當時由於在廣州小北的大中中學是一個荒野之地,所以就繼續開課,但由於日軍瘋狂破壞,時開時停,導致有學生前往大中中學九江分校內上課避難。到了1938年8月,大中中學在香港新界粉嶺境內設立校址來開辦「香港大中中學」,開設初中與高中。而學生除了一部分老生之外,還招收了一批由廣州轉到香港的學生。1938年10月21日,由於日軍攻陷廣州,廣州和九江兩地的私立大中中學全部停辦,導致有部分校董都不斷湧入香港大中中學內;甚至在1939年2月時,還在香港島般含道九龍城侯王道內設立校址,而粉嶺大中中學就搬到市區。直到1939年7月就停辦了般含道校區,將學生統—集中到九龍城侯王道校區上課,同時還在九龍城太子道修建了學生宿舍,為香港讀書的學生通過住宿。甚至連太子道的校舍都搞了一間小學。

1940年夏,在台山開平—帶的私立大中中學學生,由於抗戰導致他們未能完成學業,要求在當地設立分校,以解決就地就讀問題。當時就在開平設立了「赤坎大中中學」,甚至將開平赤坎土埠的東南大戲院及其附近的一家餐館用於設立校址。香港大中中學還派了校長來赤坎處理校務,後來日軍入侵香港之後才將香港大中中學予以停辦。而開平那邊的赤坎大中中學雖然差不多淪陷,但他們還在繼續上課。在1942年3月3日日軍殺到開平赤坎之後,赤坎大中中學就搬到陽春縣(現為陽江市陽春市)河朗墟。由於當地的封建惡勢力在這裡經常搗亂,學校只設立了一個星期就停辦了。而私立大中中學從此就結束了它的幾次學校搬走來繼續教學的歷史任務。各地大中中學的分校在1947年全部回到廣州的蟹崗道復辦。

新中國成立後 編輯

  • 1953年7月至10月間,大中中學與嘉應中學有關方面各自聲稱要聯合辦學,才將其合併並更名為「大中嘉應聯合中學」。而學校就用了嘉應的財政勢力在蟹崗道及錦華坊那邊買下了三幢大樓來作為教工宿舍與女生宿舍。
  • 1953年10月14日,大中嘉應聯合中學就改成公立學校,並更名為「廣州市第十七中學」。在學校改成公辦之後就湧現出一大批名人。
  •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時期),為避免破四舊風氣影響,十七中大部分的師生就跟住學校,而行過一段艱難的蹉跎歲月。當時,十七中還出了幾批改革開放勇士出來。文革結束後,十七中的歷史就翻開了新的一頁,而十七中的廣大師生的革命精神就不斷被傳揚。
  • 1980年至1984年,十七中進行了一次大整頓。
  • 1984年,十七中校訓首次對外發布。由於當時學校不斷推行教育改革才出現了一批新的成績,因此學校多次被上級領導部門通報表揚。
  • 2000年,十七中被評為「廣州市一級學校」。
  • 2021年9月,位于越秀區六榕街道迎壽里社區西華路新橋街1號的廣州市第八十二中學整體併入廣州市第十七中學[1]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