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籍奉還
版籍奉還,日本政府於明治2年6月17日(1869年7月25日)實行的一項中央集權政策。意指各大名向天皇交還各自的領土(即版圖)和轄內臣民(即戶籍)[1]。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版籍奉還 |
假名 | はんせきほうかん |
平文式羅馬字 | Hanseki Hōkan |
概要
編輯慶應4年(1868年)4月,在江戶幕府解體後成立的明治新政府,在其政體書規定的地方制度中確立了以大名領土為藩,任命各大名為各藩知事,明顯帶有大名統治色彩的府藩縣三部制。同年10月,政府設立了分離藩行政與家臣的藩治職制,實行由政府主導的藩統制體系。次年的明治2年(1869年)1月,對建立新政府作出重要貢獻的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和肥前藩共同提出了建議書,於同年5月在公議所舉行咨政,並在同年9月實行了藩制布告。明治4年(1871年),在以薩長土為主體的御親兵支持下,正式實行廢藩置縣確立了府縣制。[2]
此外,儘管幕藩體制被人們認為似乎是江戶幕府時期的制度,但嚴密地說,江戶幕府體系下並不存在「藩」這種說法。但在幕府末期,逐漸出現了將大名領地稱為「藩」的說法,「藩」這一名詞來自中國歷史。在明治維新後,首次正式出現了「藩」這一官方稱呼,但在廢藩置縣後,這一存在了短短2年的行政區名稱便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來源請求]
關聯項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外川淳. 圖解幕末維新. 易博士. 16 January 2018: 198–199 [2021-02-24]. ISBN 978-986-480-03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 ^ 中日之間的可比與不可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這是一篇與日本歷史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