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大會第ES-10/20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ES-10/20號決議》是在聯合國大會第十屆緊急特別會議(即關於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和其他巴勒斯坦地區的緊急特別會議)期間聯合國大會於2018年6月13日作出的決議,批評以色列2018年加薩邊境抗議事件的鎮壓。[1][2][3]

聯合國大會
第ES-10/20號決議
日期2018年6月13日
會議聯合國大會第十屆緊急特別會議(復會)
編號A/RES/ES-10/20(文件
主題「以色列在被佔領的東耶路撒冷和其餘巴勒斯坦被佔領土的非法行動」和「保護巴勒斯坦平民」
投票
120票贊成
8票反對
45票棄權
結果通過

背景

編輯

2018年3月30日開始,在加沙地帶靠近以色列邊境處進行。[4][5]進行示威的巴勒斯坦人要求原居於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後代可以享有返回故鄉定居的權利。[6][7]他們也抗議以色列對加沙的長期封鎖以及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搬遷到耶路撒冷[8]以色列士兵對示威的巴勒斯坦人發射催淚彈和實彈,[9]造成自2014年加沙戰爭以來最嚴重的以巴衝突傷亡。[10]

決議內容

編輯

決議由阿爾及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國共同提案。決議全文如下:[11]

  1. 呼籲各方充分尊重國際人權法和國際人道主義法,包括在保護平民人口方面的規定,並重申有必要採取適當措施保障平民的安全和福祉,確保平民得到保護,並確保對所有違法行為追究責任;
  2. 斥責以色列軍隊在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尤其是在加沙地帶,對巴勒斯坦平民過度、不相稱且不加區分地使用武力,包括對包括兒童在內的平民抗議者以及醫務人員和記者使用實彈,對無辜生命的損失表示嚴重關切;
  3. 要求占領國以色列不要採取此類行動,充分遵守其根據1949年8月12日《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第四公約》 承擔的法律義務和責任;
  4. 斥責任何可能引發暴力和危及平民生命的行動,呼籲所有行為體確保抗議活動保持和平;
  5. 又斥責從加沙地帶向以色列平民區發射火箭;
  6. 呼籲採取緊急步驟,確保立即、持久和充分地遵守停火;
  7. 又呼籲各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和平靜,並強調指出必須立即採取重大步驟,以穩定局勢,扭轉實地的不利趨勢;
  8. 強調指出需要應對當前平民在武裝衝突中成為攻擊目標或向平民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遭到蓄意阻攔的情況,包括考慮根據《聯合國憲章》可採取的適當措施;
  9. 呼籲考慮採取措施,保障包括加沙地帶在內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巴勒斯坦平民的安全和保護;
  10. 又呼籲立即採取步驟,以結束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行動和出入實行的封鎖和限制,尤其是依照國際法,包括在涉及合理安保規定時,持續開放加沙地帶過境點,讓人道主義援助、商品和人員通行;
  11. 要求各方與醫務人員和人道主義人員合作,允許和協助他們不受阻礙地接觸平民人口,並呼籲停止針對醫務人員和人道主義人員的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恐嚇;
  12. 敦促立即和不受阻礙地向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平民人口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銘記醫療、食品、水和燃料等關鍵需要,並敦促增加對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的支助,確認工程處與聯合國其他機構和人道主義組織一道,在提供人道主義和緊急援助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特別是在加沙地帶;
  13. 鼓勵為實現巴勒斯坦內部和解採取具體步驟,包括支持埃及的調解努力,並鼓勵採取具體步驟,使加沙地帶和西岸在合法的巴勒斯坦政府領導下實現統一,確保巴勒斯坦政府在加沙地帶有效運作;
  14. 歡迎並敦促秘書長和聯合國中東和平進程特別協調員兼秘書長派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個人代表進一步參與,與有關合作夥伴配合,協助努力立即使局勢降級,並滿足緊迫的基礎設施、人道主義和經濟發展需要,包括為此實施協調對巴勒斯坦人提供國際援助特設聯絡委員會核可的項目;
  15. 請秘書長審查目前局勢,並儘快並在不遲於本決議通過後60天內提出書面報告,其中除其他外包括秘書長就如何確保以色列占領下巴勒斯坦平民人口的安全、保護和福祉提出的提議,特別是包括關於設立國際保護機制的建議;
  16. 呼籲繼續並緊急作出努力,為啟動關於所有最後地位問題的可信談判創造必要條件,以按照安全理事會第2345(2017)號決議和其他相關決議的要求,根據聯合國有關決議、包括土地換和平原則的馬德里框架、《阿拉伯和平倡議》 和四方路線圖, 基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民主國家在安全和公認邊界內和平毗鄰相處的區域願景,毫不拖延地結束1967年開始的以色列占領,並實現全面、公正和持久和平;
  17. 決定第十屆緊急特別會議暫時休會,並授權大會最近一屆會議的主席應會員國的要求復會。

表決結果

編輯
 
聯合國大會關於ES-10/20號決議的投票結果,  贊成   反對   棄權   缺席

決議以120票贊成、8票反對、45票棄權獲得通過。[1][2][3]

贊成國(120)
3個共同提案國
棄權國(45) 反對國(8) 缺席 (20)
  阿富汗
  阿爾及利亞
  安道爾
  安哥拉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哈馬
  巴林
  孟加拉
  巴巴多斯
  白俄羅斯
  比利時
  伯利茲
  貝南
  不丹
  玻利維亞
  波赫
  博茨瓦納
  巴西
  文萊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佛得角
  柬埔寨
  乍得
  智利
  中國
  哥倫比亞
  科摩羅
  哥斯達黎加
  象牙海岸
  古巴
  北韓
  吉布提
  厄瓜多爾
  埃及
  薩爾瓦多
  赤道幾內亞
  厄立特里亞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岡比亞
  喬治亞
  希臘
  格瑞那達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紹
  圭亞那
  冰島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愛爾蘭
  牙買加
  日本
  約旦
  哈薩克
  肯尼亞
  科威特
  吉爾吉斯
  老撾
  黎巴嫩
  賴索托
  列支敦斯登
  盧森堡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馬里
  馬爾他
  毛里塔尼亞
  模里西斯
  蒙特內哥羅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納米比亞
  尼泊爾
  新西蘭
  尼加拉瓜
  尼日爾
  奈及利亞
  挪威
  阿曼
  巴基斯坦
  秘魯
  葡萄牙
  卡達
  俄羅斯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沙烏地阿拉伯
  塞內加爾
  塞爾維亞
  塞拉利昂
  斯洛維尼亞
  索馬利亞
  南非
  西班牙
  斯里蘭卡
  蘇丹
  蘇里南
  瑞典
  瑞士
  敘利亞
  塔吉克
  泰國
  東帝汶
  千里達及托巴哥
  突尼西亞
  土耳其
  烏干達
  阿聯酋
  坦桑尼亞
  烏拉圭
  烏茲別克
  委內瑞拉
  越南
  葉門
  尚比亞
  辛巴威
  阿爾巴尼亞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奧地利
  保加利亞
  喀麥隆
  加拿大
  克羅地亞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麥
  多明尼加
  衣索比亞
  斐濟
  德國
  迦納
  瓜地馬拉
  洪都拉斯
  匈牙利
  義大利
  拉脫維亞
  利比里亞
  立陶宛
  馬拉維
  墨西哥
  摩納哥
  荷蘭
  巴拿馬
  巴布亞新幾內亞
  巴拉圭
  菲律賓
  波蘭
  南韓
  羅馬尼亞
  盧旺達
  聖盧西亞
  薩摩亞
  聖馬力諾
  新加坡
  斯洛伐克
  南蘇丹
  馬其頓
  圖瓦盧
  英國
  瓦努阿圖
  澳大利亞
  以色列
  馬紹爾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瑙魯
  所羅門群島
  多哥
  美國
  中非
  剛果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
  多米尼克
  斯威士蘭
  加彭
  海地
  基里巴斯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蒙古國
  緬甸
  帛琉
  摩爾多瓦
  聖基茨和尼維斯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塞舌爾
  東加
  土庫曼
  烏克蘭
聯合國觀察會員國:  聖座  巴勒斯坦國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UN General Assembly urges greater protection for Palestinians, deplores Israel’s ‘excessive’ use of force | UN News. news.un.org. 2018-06-13 [2024-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4) (英語). 
  2. ^ 2.0 2.1 Gladstone, Rick. U.N. General Assembly Vote Castigates Israel Over Gaza Deaths.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6-13 [2024-06-27].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4) (英語). 
  3. ^ 3.0 3.1 UN General Assembly condemns Israel for ‘excessive’ force at Gaza border. times of israel. 2018-06-14 [2024-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3) (英語). 
  4. ^ Alouf, Abu. 15 Palestinians reported killed by Israeli fire as Gaza border protest builds. Los Angeles Times. 2018-03-30 [2018-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9) (英語). 
  5. ^ Halbfinger, David. 300 Meters in Gaza: Snipers, Burning Tires and a Contested Fence.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4-13 [2018-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英語). 
  6. ^ David M. Halbfinger, Iyad Abuheweila, One Dead Amid Violence in 3rd Week of Protests at Gaza-Israel F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4-13. ‘They are objecting to Israel's 11-year-old blockade of Gaza and seeking to revive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Palestinian claims of a right of return to the lands they were displaced from in 1948.’ [他们反对以色列对加沙长达11年的封锁,并寻求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人要求返回他们1948年流离失所的土地的支持](英文)
  7. ^ Khaled Abu Toameh, Hamas vows Gaza protests last until Palestinians return to all of Palest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Times of Israel 9 April 2018. ‘The protests are an uprising for "Jerusalem, Palestine, and the right of return," he said, referring to the demand that Palestinian refugees and their descendants be allowed to return to their former homes in Israel.’ [抗议活动是一场“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回归权”的起义,要求允许巴勒斯坦难民及其后代返回故土。](英文)
  8. ^ Khoury, Jack; Kubovich, Yaniv; Zikri, Almog Ben. Mass Gaza Border Clashes: 58 Palestinians Killed by Israeli Gunfire, 1,113 Wounded. Haaretz. 2018-05-15 [2018-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4) (英語). 
  9. ^ Morris, Loveday; Balousha, Hazem. Israelis kill more than 50 Palestinians in Gaza protests, health officials say. The Washington Post. 2018-05-14 [2018-05-14].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4) (英語). 
  10. ^ IDF uses tear gas, live fire as thousands protest at Gaza border. The Times of Israel. 2018-04-06 [201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6) (英語). 
  11. ^ 联合国大会第ES-10/20号决议. zh.wikisource.org. 維基文庫. [2024-06-27] (中文(簡體)).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