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之謀,又稱馬邑之戰馬邑之圍,是前133年漢朝策劃的一場對匈奴的誘敵殲滅戰,結果被匈奴識破,沒有成功。馬邑之謀雖然失敗,但結束了漢朝自漢高帝時期以來對匈奴奉行的和親政策,同時也拉開了漢匈全面戰爭的序幕。[7]

馬邑之謀
漢匈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前133年7月[1]
地點
馬邑(今山西北部朔州
結果 匈奴軍臣單于被引誘至武州塞(今山西雁門),從當地擄獲的尉史得知情報,遂退兵,漢軍伏擊失敗;《白登之盟》破裂,單于與漢朝斷絕和親,公元前129年起漢匈戰爭爆發。[2][3][4]
參戰方
漢朝 匈奴
指揮官與領導者
漢武帝
韓安國
李廣
公孫賀
王恢
李息
軍臣單于
兵力
史記·韓安國傳》記載200,000多伏兵,《史記·匈奴傳》、《漢書·匈奴傳》、《漢書·韓安國傳》記載300,000多伏兵;《史記·韓安國傳》、《漢書·韓安國傳》記載「發天下兵數十萬」;軍臣單于退兵後,王恢等以30,000兵追擊匈奴後勤部隊,皆無功。[5][6][1] 100,000騎兵。[5][6][1]
傷亡與損失
匈奴單于退兵;無傷亡。 無傷亡。

背景

編輯

秦漢之際,匈奴冒頓殺死其父頭曼,自立為單于,並且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南併樓煩白羊河南王,統一了匈奴各部。統一之後的匈奴開始強盛,擁有控弦的精銳部隊近30萬人。楚漢相爭時,冒頓單于趁中原地區戰亂,無暇北顧之機,收復了秦朝時期被蒙恬所奪的匈奴土地。西漢建國後,匈奴與西漢以河南塞朝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東南)、膚施(今陝西省榆林市魚河堡附近)為界,以此侵犯燕、代地區。[8]

前200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趁機迅速擴張,建立了一個橫跨東亞和中亞的強大草原帝國,並收復了被秦朝占領的河套地區。當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後,劉邦認識到了北方的威脅,並在公元前200年集結大軍,親征匈奴, 高祖在平定異姓王韓王信的叛亂時雖三次野戰打敗冒頓,劉邦不想打擊漢軍高漲的士氣,部署追擊,為了防止不測,派周勃南下攻打樓煩的三座城池,再跟主力會合,以備後援,後來劉邦少數兵力被冒頓主力包圍在平城,冒頓圍困於平城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7日後周勃等漢軍的軍隊主力趕到,攻打冒頓的包圍圈,為劉邦解圍,漢軍打敗匈奴,劉邦為了休養生息,對匈奴採取和親結盟政策,將宗室公主嫁予匈奴,並且開放匈奴貿易,此後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一直沿用高祖時期的政策,漢匈兩國相安無事。

西漢王朝在經過漢文帝漢景帝兩代的「文景之治」後,經濟上積累了巨額財富。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政治上形成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使漢匈兩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決定廢除屈辱的和親政策,轉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為此漢武帝進行了積極的部署和安排:委派李廣等名將帶兵鎮守邊郡要塞,徵調士卒鞏固邊防,同時採取措施鼓勵養馬。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希望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經過經濟、軍事、外交一系列的努力,西漢抗擊匈奴侵擾的條件已經成熟。[7]

過程

編輯

前134年,匈奴派使者向漢武帝請求和親,漢武帝命群臣商議對策。大行令王恢以匈奴屢次背棄盟約為由建議漢武帝拒絕和親,而韓安國則以匈奴兵強馬壯為由勸漢武帝接受和親,群臣大多贊同韓安國的觀點。漢武帝最終採納韓安國的建議,與匈奴和親。[9]

前133年,雁門郡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豪紳聶壹通過王恢向漢武帝建議:匈奴剛剛與西漢和親,非常信任邊境的居民,可以利用財物引誘匈奴出兵,殲滅匈奴主力。漢武帝採納王恢的建議,派遣精兵30萬,任命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又任命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兵3萬自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出發,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並斷其退路,準備一舉全殲匈奴主力。漢武帝同時派遣聶壹為內應,前往匈奴誘敵。[10]

聶壹以出塞經商為名,見匈奴軍臣單于。聶壹欺騙單于說,他手下有數百人,能斬殺馬邑城的官員,然後舉城投降,馬邑城內牲畜財物可盡歸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以防漢兵。軍臣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雲縣),並派使者隨聶壹先入馬邑,等斬殺馬邑的官員後再進兵。聶壹隨後返回,與馬邑縣令密謀,殺死囚犯割下首級懸掛在城門之上,偽裝成馬邑官員的頭顱,欺騙匈奴使者。[11]

軍臣單于得到使者的報告後,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大軍來到距馬邑百餘里的地方,發現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這引起了軍臣單于的懷疑。匈奴在此時發現並攻下一座漢軍邊防小亭,俘獲了漢雁門尉史。尉史在威脅下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軍臣單于聽後大驚之後繼而大喜,說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漢天子的當,真是上天所賜。」於是封尉史為「天王」,下令立即撤軍。

王恢、李息率領的3萬大軍從代郡出發,準備襲擊匈奴的輜重,在得知匈奴退兵的消息後,非常驚奇。王恢心想自己的軍隊敵不過匈奴大軍,只好退兵。韓安國等率領大軍分駐馬邑境內埋伏,但好幾天不見動靜,於是改變原先的作戰方案,率軍出擊,結果一無所獲。[12]

影響

編輯

漢武帝發動漢匈戰爭之前,匈奴和漢朝的國力都在上升階段,從公元前209年至前127年,經冒頓老上軍臣三代的父死子繼,匈奴內部基本相安無事,匈奴也在這時期不斷擴張,西擊走月氏,並其旁二十六國;而漢朝的文景之治也出現了治世,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沒有大規模用過兵。漢匈戰爭爆發後都對兩國帶來嚴重的後果,即便是漢武帝死後,匈奴的軍事實力仍足以威脅漢朝。[13]

馬邑之謀失敗後,漢武帝以王恢發動戰爭卻臨陣脫逃為由,將其下獄。廷尉判處王恢死刑,王恢雖買通田蚡通過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求情,但仍無法平息漢武帝的憤怒,王恢被迫自殺謝罪。[14]

馬邑之謀之後,匈奴斷絕與西漢的和親關係,多次派兵攻擊邊塞,侵入邊境地區劫掠。但匈奴人因需要漢朝的財物,雙方仍保持着邊市貿易關係。[15]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夏,六月……將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單于穿塞,將十萬騎入武州塞……王恢主別從代出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亦不敢出。《資治通鑑·卷十八》
  2. ^ 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奸蘭出物與匈奴交(《史記集解》:《漢書音義》曰:私出塞與匈奴交市),詳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單于既入漢塞,未至馬邑百餘里……乃攻亭。是時雁門尉史行徼,見寇,葆此亭,知漢兵謀,單于得,欲殺之,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乃引兵還……漢兵約單于入馬邑而縱,單于不至,以故漢兵無所得。漢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史記·卷一百十·匈奴列傳第五十》
    陰使聶翁壹為間,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吏,以城降,財物可盡得。」單于愛信之,以為然,許聶翁壹……於是單于穿塞將十餘萬騎,入武州塞(《史記集解》:徐廣曰:在雁門;《史記索隱》:地理志縣名,屬雁門。又崔浩云:「今平城直西百里有武州城」是也)。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二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單于入漢長城武州塞。未至馬邑百餘里……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問尉史……單于顧謂左右曰:「幾為漢所賣!」。乃引兵還……塞下傳言單于已引去。漢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罷。王恢等兵三萬,聞單于不與漢合,度往擊輜重,必與單于精兵戰,漢兵勢必敗,則以便宜罷兵,皆無功。《史記·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3. ^ 漢使馬邑人聶翁壹間闌出物與匈奴交易(孟康曰:私出塞交易),陽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單于既入漢塞,未至馬邑百餘里……乃攻亭。時雁門尉史行徼,見寇,保此亭,單于得,欲刺之。尉史知漢謀,乃下,具告單于。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乃引兵還……漢兵約單于入馬邑而縱,單于不至,以故無所得。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自是後,凶奴絕和親,攻當路塞。《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陰使聶壹為間,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以城降,財物可盡得。」單于愛信,以為然而許之……於是單于穿塞,將十萬騎入武州塞。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王恢、李息別從代主擊輜重。於是單于入塞,未至馬邑百餘里,覺之,還去。語在《匈奴傳》。塞下傳言單于已去,漢兵追至塞,度弗及,王恢等皆罷兵。《漢書·卷五十二·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4. ^ 陰使聶壹為間,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以城降,財物可盡得。」單于愛信,以為然而許之……於是單于穿塞,將十萬騎入武州塞。未至馬邑百餘里……乃攻亭,得雁門尉史,欲殺之,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乃引兵還……塞下傳言單于已去,漢兵追至塞,度弗及,乃皆罷兵。王恢主別從代出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亦不敢出……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資治通鑑·卷十八》
  5. ^ 5.0 5.1 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史記索隱》:蘇林雲在雁門也)。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漢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史記·卷一百十·匈奴列傳第五十》
    漢伏兵車騎材官二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王恢等兵三萬,聞單于不與漢合,度往擊輜重,必與單于精兵戰,漢兵勢必敗,則以便宜罷兵,皆無功……首為馬邑事者,恢也,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此。《史記·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6. ^ 6.0 6.1 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迺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於是單于穿塞,將十萬騎入武州塞(師古曰:在鴈門)。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王恢、李息別從代主擊輜重。於是單于入塞,未至馬邑百餘里,覺之,還去。語在《匈奴傳》……首為馬邑事者恢,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此。《漢書·卷五十二·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7. ^ 7.0 7.1 高廣東; 趙國傑. 《马邑设伏:汉匈战争全面爆发之源》. 南昌市: 知識窗2006年第六期. 2006年. 
  8. ^ 《史記·卷一百一十·匈奴列傳》:從其父單于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于頭曼,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冒頓自立為單于...既歸,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至朝那、膚施,遂侵燕、代。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強,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9. ^ 《史記·卷一百零八·韓長孺列傳》: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習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10. ^ 《史記·卷一百零八·韓長孺列傳》:其明年,則元光元年,雁門馬邑豪聶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二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約單于入馬邑而漢兵縱發。王恢、李息、李廣別從代主擊其輜重。
  11. ^ 《史記·卷一百零八·韓長孺列傳》:陰使聶翁壹為間,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吏,以城降,財物可盡得。」單于愛信之,以為然,許聶翁壹。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城,示單于使者為信。曰:「馬邑長吏已死,可急來。」於是單于穿塞將十餘萬騎,入武州塞。
  12. ^ 《史記·卷一百零八·韓長孺列傳》:於是單于入漢長城武州塞。未至馬邑百餘里,行掠鹵,徒見畜牧於野,不見一人。單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問尉史。尉史曰:「漢兵數十萬伏馬邑下。」單于顧謂左右曰:「幾為漢所賣!」乃引兵還。出塞,曰:「吾得尉史,乃天也。」命尉史為「天王」。塞下傳言單于已引去。漢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罷。王恢等兵三萬,聞單于不與漢合,度往擊輜重,必與單于精兵戰,漢兵勢必敗,則以便宜罷兵,皆無功。
  13. ^ 劉運動,西漢王朝對匈奴採取的民族政策,第19卷第1期2008年1月。
  14. ^ 《史記·卷一百零八·韓長孺列傳》:天子怒王恢不出擊單于輜重,擅引兵罷也。恢曰:「始約虜入馬邑城,兵與單于接,而臣擊其輜重,可得利。今單于聞,不至而還,臣以三萬人眾不敵,是取辱耳。臣固知還而斬,然得完陛下士三萬人。」於是下恢廷尉。廷尉當恢逗橈,當斬。恢私行千金丞相鼢。鼢不敢言上,而言於太后曰:「王恢首造馬邑事,今不成而誅恢,是為匈奴報仇也。」上朝太后,太后以丞相言告上。上曰:「首為馬邑事者,恢也,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此。且縱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於是恢聞之,乃自殺。
  15. ^ 《史記·卷一百一十·匈奴列傳》: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然匈奴貪,尚樂關市,嗜漢財物,漢亦尚關市不絕以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