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說明

原來版本關於土地改革運動的定義有誤。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才真正開始。因此將原來關於大革命時期土地政策的段落刪除。--Gilgalad 2009年9月13日 (日) 17:15 (UTC)

建議

本條目內容應當以整個土改運動的過程為主,現在添加的大段VOA內容基本屬於評論性質。--Gilgalad 2009年9月13日 (日) 18:54 (UTC)

日誌:刪去「天下文章一大抄」新增內容中評論性的內容,僅保留對事實的陳述,並將零散的段落按照時間順序組織:[1]--Gilgalad 2009年9月13日 (日) 19:08 (UTC)

刪除不合理,維基上的評論性數之不盡—天下文章一大抄 (留言) 2009年9月13日 (日) 20:04 (UTC)

數之不盡的評論正是維基的敗筆。條目應該以事實陳述為重,評論性內容即使存在也應當和事實陳述完全分開。你引用的VOA內容字數雖多,但是讀後並不能讓讀者了解土改運動的來龍去脈,其中穿插的評論更是加重了這個問題,此外這些評論還有POV嫌疑。當然,造成這個問題主要的原因不在VOA,因為這評論本來就不是事件介紹,並不適合直接拿來作為百科材料。--Gilgalad 2009年9月13日 (日) 22:34 (UTC)
你刪除所有的評論是不合理的,維基沒有這樣的規定。事實是沒有任何人能肯定什麼是事實,你加上也不見得是所謂的事實,大陸的事實是什麼?事實是香港記者在新疆烏魯煽動鬧事?事實是大學生在北京向解放軍開火?大陸的事實本身就存在中立問題—天下文章一大抄 (留言) 2009年9月14日 (一) 10:07 (UTC)
維基百科可以和文獻綜述作個類比:維基條目本身應當是三次文獻,內容的來源只能是二次文獻和部分三次文獻。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維基並不保證記錄的事實是否可靠。不過維基有強制性的方針——WP:可供查證,還有指導性的指引WP:列明來源,這兩條規定保證了讀者可以檢查條目記述的可靠性。--Gilgalad 2009年9月17日 (四) 01:53 (UTC)
正如前述維基要求的只是來源,維基沒有要求刪除評論的規定,誰又知道評論所說的不是事實?必須重申你刪除所有的評論是不合理的行為—天下文章一大抄 (留言) 2009年9月18日 (五) 16:28 (UTC)
滑稽。把別處的文章照搬到維基百科是合理的行為?--Gilgalad 2009年9月19日 (六) 16:32 (UTC)
滑稽的是你刪除所有的評論是不合理的行為,滑稽的是你以自個兒定立的規則—天下文章一大抄 (留言) 2009年9月20日 (日) 04:07 (UTC)

這個條目需要修正

中國近代的土地改革運動自1930年代起,以梁漱溟晏陽初為代表,推動新式農業生產技術,因抗日戰爭爆發而中斷

如果定義為「新中國建立後的土改」,甚至應包含文化大革命


1949年9月29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第二條:「將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二十七條:「已實行土地改革的地區,必須保護農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權。凡尚未實行土地改革的地區,必須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民團體......」。

第一個五年計劃(史達林模式)

  1. 建國初期的階級鬥爭(1950-1953年)
  2. 三大改造運動,實行農業合作化,消滅私人財產、消滅個體經濟,成立初級合作社(1953年)
  3. 提升為高級合作社(1956年5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
  4. 1961年5月12日,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

第二個五年計劃(左傾冒險)

  1. 生產大躍進運動,合作社改組為人民公社(1958年)
  2. 擴大農民自留地,恢復家庭副業(1958年)
  3. (1962年)

經濟調整期(赫魯曉夫修正主義)

  1. 劉少奇鄧小平主持下(1962年-1965)

第三個五年計劃(遭文革中止)

  1. 毛澤東反右傾發動文化大革命
  2. 實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土地使用權與所有權高度合一

第四個五年計劃(1971-1975)

四人幫時期(極左路線)

土地改革調整時期(鄧小平捲土重來,與胡耀邦趙紫陽進行「資本主義復辟」)

  1. 農村包產到戶,擴大自留地(1978年12月至1984年,農村改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 趙紫陽擴大農民自主權(1978年,農村改革試驗
  3. 廢除人民公社(1985)
  4. 改革開放,引進資本主義
  5. 1984年至1992年城市改革(鄧小平南巡前)
  6. 1987年中共第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
  7. 1988年6月,條改「土地管理法」第二條:「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可依法轉讓」
  8. 鄧小平南巡後,重建市場經濟體制,提出務實主義觀點

2008年10月9日~12日中共第十七屆三中全會,發佈新土地改革政策(土地流轉

  1. 提及農村發展6項目標
  2. 中國社會科學院于建嶸:要求解決三農問題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23.205.234.235對話貢獻)加入。

請區分農村政策、土地政策、土地改革土地改革運動等幾個概念的區別。土地改革運動是建國初期三大運動之一,僅指1950年到1952年間的新區土改。--Gilgalad 2010年7月22日 (四) 15:58 (UTC)

四者有何分別?請直說。台灣施行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也都是中國土地改革運動中的一部分,但學術界未曾有人將它們視為土地改革運動的結束。三大改造運動之中,農業改造只是土地改革史上的一環;最起碼,之後那些「五年計劃」系經中共官方批准,都包含著土地改革政策或土地改革運動

三大運動時間不對,我連時間表都附上了,你 看都不看,拼命破壞他人編輯,外行領導內行 平分土地清算地主是中共革命時期的主張,現有內容應改為土地革命

建國前土改

  • 1946年5月第二次四平戰役結束時,中共軍隊已經被趕過松花江。6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四平戰役後東北形勢與任務的指示》中解決東北危機的方法是「徹底剿滅土匪,解決土地問題」。建國前土改對中共政權的重要性其實不言而喻,但完全沒提到。--Berthe留言2017年4月10日 (一) 15:41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土地改革運動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8月11日 (五) 18:00 (UTC)

對「土改過程中,中共處決了2-5百萬人」的真實性質疑

此內容沒有任何來源注釋。雖然本人對共和國史了解不多,但就算是屠殺行動(如南京大屠殺,普遍認為遇難者約為20萬以上乃至30萬人,和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普遍認為遇難者約為60萬以上至180萬)都難以達到「處決了2-5百萬人」,而且大概了解當時大陸人口約4億,豈不是相當於「消滅了總人口的1/20至1/8」?

如果是某些User為了政治目的而捏造此內容,那真是可悲。——4O74Y74L74J7留言2017年12月7日 (四) 04:23 (UTC)

該句來源就那一整句後面第一個來源,往上也有土改死亡人數一節,該節有充足來源,而且五百萬是八十分之一,不是八分之一。--LHD留言2017年12月7日 (四) 05:05 (UTC)
好吧本人數學死的早。不過由於GFW,幾個來源中就本人能看到的(毛選第四卷),似乎本條目的敘述略有混淆「鬥爭」「打擊」和「打死」「處死」?

另外,「受害者中很多是掌握知識和了解經濟規律的地主」,就「了解經濟規律」請給出來源。——4O74Y74L74J7留言2017年12月8日 (五) 04:48 (UTC)

把「死亡」和「處決」混淆了。學者研究蘇北地主的初夜權問題,其中有農民借土改殺地主的案件。類似的報復簡單歸於中共處決,實在是片面化。--Berthe留言2018年1月3日 (三) 23:52 (UTC)
返回 "土地改革运动/档案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