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朱一貴
由Pbdragonwang在話題建議改名:「朱一貴」→「朱一貴事件」上作出的最新留言:2 年前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本條目內容侵權
編輯本條目內容疑似侵權 [1],應大幅改寫。—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30日 (五) 12:41 (UTC)
- 已回退至前一版本。—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30日 (五) 13:18 (UTC)
關於網友要求對杜君英集團的成員組成提供註解
編輯網友在「杜君英集團成員的組成則包括了閩籍漳、泉墾民和粵籍使用潮州話的潮州潮陽、揭陽、海陽一地墾民。」的敘述後增添「客籍傭工」,並表達如果要修改此段文字時,須提供來源。尊重網友的修改,個人並沒有想要去修改網友的意見。不過在這邊提供當初不採用「客籍傭工」敘述的考慮和參考來源。
- 朱一貴事件的原始史料均未見杜君英部隊有「客籍傭工」的敘述。只有藍鼎元在〈平臺紀略〉有稱在四月二十一日時,楊來稱「...君英在下淡水檳榔林招集粵東種地傭工客民...」。
- 在清朝的文獻中,客家墾民有稱「客仔/子」或「粵民」、「客民」等。其中「客仔/子」的指稱客籍墾民較無疑義,而「客民」一詞在清朝的文獻中,指「移墾之民」者還多於指「客家墾民」。如:
- 《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第三次問答節略》,「台灣系潮州、漳、泉客民遷往,最為強悍!」
- 《清初海彊圖稅/附錄臺灣府屬渡口考》,「海禁弛;乃招徠客民,漳、泉、惠、潮習水者趨地利,泛海寄居也...」。
- 《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惟臺灣一島... 其客民多漳、泉、潮、嘉剛猛耐苦之人,足備水師之選。」
- 《新竹縣志初稿》,「佃丁系漳、泉、潮、惠客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
- 〈堊廬雜記〉,《斯未信齋雜錄》 ,「閩中泉州府客民曾程貴,以輪船及矛鎗式呈獻。因令製槍十杆...」
- 《清仁宗實錄選輯》,「現雖洋面肅清,漳、泉客民鬥案亦俱完結,但地處重鎮,時資彈壓。」
- 《清德宗實錄選輯》,「臺多漳、泉、潮州客民勇敢可用,著即就臺募練。」
- 〈臺灣地勢番情紀略 〉,《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土著者寥寥,潮、嘉、漳、泉客民居之甚夥。」
- 在台灣文獻叢刊中,有出現「客民」二字約有一百七十幾處,依上下文意理解為指「移墾之民」處尚多於指「客籍墾民」。如果謹慎地使用史料,「粵東種地傭工客民」究指為何,尚有疑問。參照覺羅滿保的敘述,「賊犯杜君英等... 多系潮之三陽及漳、泉人同夥作亂」,要將「粵東種地傭工客民」的客民解釋為客籍墾民可能需要更多的佐證資料。
- 在〈朱一貴謀反殘件〉中,楊來稱杜君英招集「粵東種地傭工客民」時,他的集團成員為數僅約1,000人,其中包括了粵籍、閩籍、臺灣府籍 (可參考杜君英的口供)。而杜君英後來即使在經歷集團分裂、敗走貓兒干,成員還有萬餘到三、四萬之間(可參考原始史料)。不論「客民」所指為何,最初參加起事的這個「粵東種地傭工客民」在集團中所佔的比例應可約略計算。
- 六堆地區客籍墾民約自康熙二十五年來到臺灣,初始在台南城門外種菜謀生,後來才移入下淡水溪。到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事件發生,也僅三十五年的生聚。扣除六堆所聚集的一萬二千餘壯丁,下淡水溪一帶客籍墾民在三十五年內還能另外繁衍出多少壯丁去加入杜君英?個人是持保留的態度。
- 林正慧在〈閩客?福客?清代臺灣和人族群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莊之演變〉二文中,即從清代屏東平原墾民的原鄉和朱一貴事件的原始史料去分析,對杜君英集團的成員組成有些說明。也可參考李文良的《清代南臺灣「客家」的移墾與社會,1680~1790》。以上補充說明當初修改的理由,提供參考。有錯誤也請指正。Reference(留言) 2012年5月6日 (日) 21:27 (UTC)
建議改名:「朱一貴」→「朱一貴事件」
編輯「朱一貴」 → 「朱一貴事件」:條目講的是民變而非個人--🎋🍣 2022年8月31日 (三) 07:1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