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子

使君子科风车子属植物

使君子學名Combretum indicum[2]使君子科使君子屬植物[2]。本種為古今中外著名的驅蟲藥,於治療小兒病患上至少已有1600多年歷史[3]

使君子
使君子的花
link= class=skin-invert-image
安全NatureServe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薔薇類植物 Rosids
目: 桃金娘目 Myrtales
科: 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
屬: 風車子屬 Combretum
種:
使君子 C. indicum
二名法
Combretum indicum
(L.) DeFilipps, 1998
異名[1]
基原異名
    • Quisqualis indica L., 1762
異源異名
    • Kleinia quadricolor Crantz, 1766
    • Mekistus sinensis Lour. ex Gomes Mach., 1868
    • Quisqualis ebracteata P.Beauv., 1806
    • Quisqualis glabra Burm.f., 1768
    • Quisqualis grandiflora Miq., 1861
    • Quisqualis indica var. oxypetala Kurz
    • Quisqualis indica var. villosa C.B.Clarke, 1878
    • Quisqualis longiflora C.Presl, 1851
    • Quisqualis loureiroi G.Don, 1832
    • Quisqualis madagascariensis Bojer,1837(無效名)
    • Quisqualis obovata Schumach. & Thonn., 1827
    • Quisqualis pubescens Burm.f., 1768
    • Quisqualis sinensis Lindl., 1844
    • Quisqualis spinosa Blanco, 1845
    • Quisqualis villosa Roxb., 1832

種加詞indicum」意為「印度的」。

名稱

編輯

本種別稱「留球子、留求子、史君子、史君根、吏君子、水君子、水君葉、四君子、四蜀使君子、病疳子、舀求子、君子仁、索子果、郭砸滿、杜蒺藜子、郎姆活、山羊屎、仰光藤」等[4][5][6][7]

分佈

編輯

分佈於臺灣中國大陸印度緬甸菲律賓等地,中國大陸境內分佈於重慶四川廣東廣西福建等省份。重慶市銅梁區水口鎮是全國最大的使君子生產基地,早在清乾隆時期,該鎮居民就開始種植使君子,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在2014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識的稱號。多生長於海拔1000-2500的山坡、路旁、平地等向陽的灌木叢[8][9]

分類

編輯

本種最早的學名「Quisqualis indica」由林奈所取,所在的使君子屬(Quisqualis)曾被視為與風車藤屬Combretum)不同的屬,直到1998年才將兩屬合併,改用現名。

過去也有學者將本種多毛的個體當作本種的變種,稱為「毛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var. villosa),但現在已被鑑定為無效,只是本種的異名

形態特徵

編輯
 
使君子的花初開時為白色後轉變為紅色

使君子是一種攀緣藤本植物,幼時呈灌木狀。幼嫩部份披棕黃色短柔毛。橢圓形、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對生或近對生,薄紙質,先端漸尖或有時尾尖,基部近圓形,表面近無毛,背面披棕黃色柔毛,全緣或稍呈淺波狀,側脈每邊7-8條,長約5-13厘米,寬約2.5-6厘米;葉柄披毛,無關節,幼時密披棕黃色柔毛,長約1厘米,落葉後宿存的葉柄基部逐漸硬化成剌狀體。 花為近傘房狀的穗狀花序,頂生,有花10餘朵,兩性;苞片卵形至線狀披針形,披毛,早落,長約5-8毫米;花萼綠色,萼裂片三角形,頂端有5枚小齒,披毛;萼管細長,披疏黃色短柔毛,長約5-9厘米;花瓣5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頂端鈍圓,初開時為白色後轉變為紅色,長約1.2-2.4厘米,寬約2-10毫米;雄蕊10枚,花絲呈2輪高低排列,上輪著生於柱頭上方,伸出冠外,下輪生於柱頭下方,不伸出冠外;子房下位,呈紡錘形,披毛,5棱,1室,胚珠3顆;花柱柔弱,基部與萼管貼合,上部分離,略伸出冠外;柱頭微擴大,兩側稍扁平。果為核果,青黑或褐色,卵形至紡錘形,頂端狹尖,基部鈍圓,有明顯的圓形果梗痕,具5條縱棱,偶有4-9棱,無毛,革質,成熟後頂部開裂,開裂為3-5瓣,長約2.5-4厘米,寬約1.2-3.3厘米。種子1顆,圓柱狀紡錘形,白色,有多數縱皺紋,長約2.5厘米,寬約10毫米。 [2][9][10][11][12]

 
使君子的花初開時為白色後轉變為紅色
 
台灣老松國小使君子
 
台灣老松國小使君子

醫藥用途

編輯

使君子乾燥成熟果實入藥,味甘,性溫,無毒,歸脾、胃經,藥材主產於中國大陸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雲南、重慶、貴州等省地,中醫歸類為驅蟲藥健脾藥中藥名為使君子,藥用之名始載《開寶本草》,於能殺蟲消積、健脾,具驅蟲、抗皮膚真菌等功效,主治蟲積腹痛、腹脹、瀉痢、小兒疳積、乳食停滯等,現代臨床應用於驅蛔蟲蟯蟲絛蟲及外用於各類皮膚真菌感染、陰道毛滴蟲等治療上[2]

使君子的葉入藥,味辛,性平,歸脾、胃經,中醫歸類為驅蟲藥。中藥名為使君子葉,具殺蟲解毒、理氣健脾等功效,主治小兒疽積、兒積、脘腹脹滿、瘡癤潰瘍等治療上[6]

使君子的根入藥,味辛、苦,性平,歸脾、肺經,中醫歸類為健脾藥、宣肺藥。中藥名為使君子根,具降逆止咳、殺蟲健脾等功效,主治咳嗽、痢疾、蟲積等治療上[5]

藥材鑑定

編輯

本品乾燥成熟果實,於秋季果皮變為紫黑色時採收,除去雜質後曬乾或烘乾;表面黑褐色至紫黑色,平滑具光澤,橢圓形或卵圓形,橫切面多為五角星形,稜角處果殼較厚,中間呈類圓形空腔,質地堅硬,種皮薄易脫落;子葉黃白色,2枚,斷面有裂紋,有油性;氣微香,味微甜。本品種載錄於《中國藥典》2005年版,定為中藥使君子的法定原植物來源種,主要透過性狀為指標,以控制藥材的質量。傳統經驗則認為以個大、色紫黑、具光澤、仁飽滿、色黃白者為佳[13]

化學成份

編輯

種子含氨基酸及其鹽類、脂肪酸類、三萜類固醇類成份;果肉含脂肪類及可水解鞣質類成份;花和葉中含黃酮類成份;種仁含脂肪酸,當中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亦含飽和脂肪酸。當中的使君子氨酸使君子氨酸鉀為驅蟲活性成份[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ombretum indicum (L.) DeFilipps. In: The Plant List (2013). Version 1.1.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theplantlist.org/ [2018-11-23].
  2. ^ 2.0 2.1 2.2 2.3 2.4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3. ^ 《當代藥用植物典 4》. 蕭培根. 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 2007年8月: 第403-406頁. ISBN 978-988-99226-3-4. 
  4. ^ Quisqualis indic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自然標本館
  5. ^ 5.0 5.1 史君根[永久失效連結]意古中醫
  6. ^ 6.0 6.1 水君葉[永久失效連結]意古中醫
  7. ^ 物種基本資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
  8. ^ 橫斷山植物志上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第1240頁
  9. ^ 9.0 9.1 海南植物志[永久失效連結]第44頁
  10. ^ 福建植物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第77頁
  11. ^ 貴州植物志[永久失效連結]第200頁
  12. ^ 校園常見植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立臺南大學
  13. ^ 《常用中藥材鑑別圖典》. 趙中振、陳虎彪. 萬里機構. 2010年1月: 第336頁. ISBN 978-962-14-4150-8. 

延伸閱讀

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使君子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植物名實圖考·使君子》,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