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尼古拉教堂 (哈爾濱)
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亦稱「中央寺院」,俗稱「喇嘛台」,原址位於哈爾濱市秦家崗中心廣場,即現在的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紅博廣場。教堂建於清朝末年1900年,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8月被毀[1][2][3]。
教堂的建立
編輯1899年,俄羅斯帝國在哈爾濱秦家崗建立中東鐵路局的管理機構,並決定修建一座俄羅斯東正教堂。修建教堂的決定得到了皇帝尼古拉二世的支持,並在聖彼得堡發佈了哈爾濱東正教堂設計競賽的通知,最終選定了俄國教會著名建築師鮑達雷夫斯基的設計方案,教堂的名稱以聖尼古拉的名字命名。[4]
1899年10月13日是俄國聖母節,聖·尼古拉教堂在這一天舉行了奠基儀式,但教堂在第二年春天的3月才正式開工建設。教堂建設工程由著名工程師雷特維夫主持。著名畫家古爾希奇文克則完成了聖母像及教堂內部的大量壁畫。教堂內部的聖物、聖像及大鐘都是從莫斯科運來的,耗資巨大。也正由於俄國人對教堂的重視,雖然教堂也因義和團圍攻哈爾濱而一度被迫停工,但教堂還是在1900年12月順利完工,耗時僅一年。
聖·尼古拉教堂建成後,俄國中東鐵路護路隊隨行的東正教神父亞力山大·茹拉夫斯基 (Журав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以主祭司身份來到教堂,主持教堂和哈爾濱的東正教事務。
建築風格
編輯聖·尼古拉教堂全部採用木構架井幹式構成。教堂內部圍成巨大的穹頂空間,外部則運用俄羅斯民間木結構帳篷頂的傳統形式。由於教堂處於廣場中央,為使來自不同方向的人群都能得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因而建築採用了近似於希臘十字的八角形佈局。教堂東面明顯凸出而為聖壇,西面為主入口,南北兩側均略凸作為次入口。一個洋蔥頭形穹頂矗立在八角形帳篷頂端,中間與變細加長了的鼓座相聯結。
毀壞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與蘇聯關係密切,仍然有大量俄羅斯僑民居住在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成為這些俄羅斯僑民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大直街被哈爾濱市民稱為「龍脊」,而坐落在大直街中心位置的聖·尼古拉教堂也自然影響着哈爾濱市民的日常生活。
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大量俄羅斯僑民回國,東正教也在哈爾濱日益衰落。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西式風格、沙皇背景的聖·尼古拉教堂自然成為「破四舊」的眾矢之的。1966年8月23日,紅衛兵開始拆除聖·尼古拉教堂,但因教堂結構的牢固,紅衛兵不得不動用各種工具以及消防車、卷揚機,直到8月24日早晨才將教堂徹底拆毀。教堂內的文物也多被毀壞或散失。
1967年,哈爾濱新城聖尼古拉教堂最後一任 (第七任) 掌院亞尼基塔•王玉林神父 (中國籍;Archpriest Anikita Wang Yulin) 被殺害。王玉林神父是當時受中國政府承認之中華東正教哈爾濱教會主席,1950年由維克托爾大主教 (魏克托爾Виктор (Святин))在祝聖的東正教大司祭。[5][6]鬥爭會上,王玉林神父頭上被戴上鐵桶,紅衛兵們用鐵棍猛擊王玉林,後王玉林神父傷重不治。[7]
復建及爭議
編輯1996年之後,隨着中央大街被確立為商業步行街,聖·索菲亞教堂廣場完成改造,哈爾濱市旅遊業發展迅速。同時,哈爾濱市市民及有關部門對歷史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進一步提高。於是,關於復建聖·尼古拉教堂的提議也通過各種方式在各種場合被提出。
支持
編輯支持復建教堂的人普遍認為,藝術無國界,聖·尼古拉是哈爾濱建築藝術的典範。與聖·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的歐式建築一樣,它展現給哈爾濱市民的是美感,復建教堂是一種對美的追求。同時教堂的建築風格與哈爾濱這座城市的建築特色協調一致。
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教堂原址在哈爾濱火車站的正對面,重建之後教堂將成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也將成為哈爾濱市旅遊的新亮點。復建教堂不僅僅可以提高旅遊業的效益,而且可以提升哈爾濱的城市形象及城市競爭力。
另外,復建教堂並不代表給侵略者歌功頌德,而是記錄哈爾濱這個城市的歷史積澱,一是殖民歷史,二是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同時也向後人展示這座城市輝煌的建築成就。[9]
除原址復建教堂之外,也有人認為可以另選新址復建教堂。由於時代的變遷,考慮到當今紅博廣場的具體情況,完全復原並不現實,但可以在城市的其他地方復建教堂。
與此類似,哈爾濱市市民胡泓提出了另外一種想法:在教堂原址復建教堂的五個「洋蔥頭」。胡泓認為,考慮到今天紅博廣場周圍建築的特點,完全恢復從前的教堂,與周圍周邊環境並不協調,但可以用現代建築材料,將教堂標誌性的五個「洋蔥頭」復建。復建後可以闢為博物館。[10]
反對
編輯黑龍江省知名史學家、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院長段光達教授認為,復建一座教堂,沉湎於過去,不但不倫不類,而且會貽笑大方。持相同觀點的人普遍認為,哈爾濱的西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殖民文化,依賴於特定的歷史時期,不是一個中國城市應該延續的文化。保護現有的歐式建築,是對這種文化本身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讓後人牢記恥辱歷史。而復建一座殖民建築,則是把恥辱當成榮耀,本末倒置。
另外,聖·尼古拉教堂藝術價值非凡,是哈爾濱建築史上經典之作,從技術層面上看,現代人還難以有這種技能可以復原教堂。復建的作品,很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倫不類的贗品。
東正教在哈爾濱已經沒落,無需再增加一座教堂來舉行宗教活動或辦理宗教事務。如果復建的教堂不為宗教事務所用,而是闢為博物館或另為他用,顯然失去了復建教堂的意義。[11]
復建工程
編輯2006年7月,聖·尼古拉教堂復建工程在哈爾濱市香坊區阿什河畔開工,主持人為黃祖祥,他由莫斯科取得聖·尼古拉教堂的設計圖,並聘請俄羅斯籍的工程師。復建後的教堂用作為尼古拉藝術館,成為「伏爾加莊園」度假村的標誌性建築。尼古拉藝術館以聖·尼古拉教堂為原形,按1比1的比例完全還原,除教堂建築外,還包括銅鐘與東正教聖像壁與聖壇。伏爾加莊園於2009年底對遊客開放。[12]
參考文獻
編輯- ^ 1966年8月23日深夜,圣尼古拉教堂被红卫兵破坏。.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 2017-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6) (中文).
- ^ 十年浩劫.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6) (中文).
- ^ 重建圣·尼古拉教堂,抹不去哈尔滨永远的心痛. 搜狐. 《黑龍江晨報》. 2005-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6) (中文).
- ^ 消失的建筑圣尼古拉大教堂传奇. [201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 ^ 亚尼基塔•王玉林神父. [2017-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2).
- ^ 黑龙江宗教之东正教. [2017-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2).
- ^ Archpriest Anikita Wang Yulin. [2017-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 ^ 饱经沧桑三十六载 尼古拉教堂大钟回归故里哈尔滨. [201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 ^ 支持复建“尼古拉”的十大理由. [201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1).
- ^ 尼古拉大教堂被拆 市民建议原地复建喇嘛台五个洋葱头. [201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 ^ 黑龙江省史学家段光达反对复建“尼古拉”:不要把耻辱文化当荣耀. [201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蘋果日報·消失的百年建築重生. Radio Free Asia.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8)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