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貿易圈事件

塔城貿易圈事件是於1855年8月26日發生在新疆塔城地區回、漢礦工反抗俄羅斯帝國侵略的歷史事件。

塔城貿易圈事件
日期1855年8月26日
時間1-3時
地點大清新疆塔爾巴哈台
座標46°44′43″N 82°58′49″E / 46.7454°N 82.9803°E / 46.7454; 82.9803
起因俄羅斯帝國領事率人驅趕雅爾噶圖金礦的中國礦工
結果俄羅斯 俄羅斯帝國方面:51間棧房及貨物被焚燒殆盡
大清方面:重建被燒毀的俄國貿易圈、賠款135682兩,抵武彝茶5500箱,三年完成賠款
死亡中國礦工6人死於煙熏、5人死於槍殺。

背景 編輯

俄羅斯帝國與大清帝國的關係 編輯

1727年,中俄簽訂的《恰克圖界約》規定了中俄邊境貿易只能在恰克圖一地進行。此時,彼得大帝俄羅斯帝國正在進行改革,俄羅斯進入現代化,工商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恰克圖貿易不足以滿足俄羅斯帝國的發展需要。中俄政府對雙邊貿易的態度截然相反,清政府需要一個穩定的邊疆,故禁止俄國與新疆通商。此時,與新疆接攘且吞併大玉茲準噶爾汗國已被清朝吞併[1],故清政府允許布魯特、哈薩克等中亞商人的商業貿易活動[2]。與此同時,哈薩克汗國小玉茲中玉茲先後加入俄羅斯帝國,這使得大量冒名和走私商人可以通過哈薩克汗國進入中國。1763年,俄羅斯帝國建立了布赫塔爾明斯克寨堡,1797年,俄國單方面宣佈了《布赫塔爾明斯克通商條例》,但遭清政府的拒絕[3]。1803年,俄羅斯在此地設立海關,使得此地成為對新疆開展違禁貿易的中心。與此同時除此之外俄國為了將北美殖民地與中國市場連成一片,派出戈洛夫金使團遊說清政府,使團希望求在布赫塔爾瑪要塞開闢一個新的貿易口岸,然而這次出使活動已失敗告終[4]。1836年,尼古拉一世俄羅斯帝國農奴地位提升,獲得了進行商業活動的自由,貿易活動更加頻繁。5月11日沙俄國委員會決定:「用武力為俄國的商業開闢新的通向東方的道路」[5],並成立「亞洲貿易公司」[6]。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俄國向東擴張的步伐加快,1845年,俄國人尼·柳比莫夫秘密潛入新疆境內考察,並認為塔城伊犁貿易合法化對俄國經濟有重大作用[7]。1847年、1848年,東正教北京傳道團修士大司祭佟正笏向清政府提交要求在塔城地區伊犁地區喀什地區三處通商,均被拒絕。1850年,俄國政府正式提交要求,清政府派伊犁將軍奕山談判,1851年,清政府與俄羅斯帝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使得俄國政府在伊犁、塔城地區的商業貿易合法化[8]

塔城貿易圈的建立 編輯

根據《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第13條規定,在塔城西北方三里處建立貿易圈,由首任駐塔城領事塔塔林諾夫監督修築。貿易圈共包括51間住房、8間匡蘇勒(領事館)、5間額哲庫(哥薩克兵丁)住房以及客房和貨站,於1853年建設完畢[9]

事件過程 編輯

事件起因 編輯

雅爾噶圖山(右側地圖表示大概位置),是塔爾巴哈台每年的春秋應祭之所,同時出產大量金沙,1853年,清政府為面對太平天國運動時,財政軍餉緊張,時任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豐紳計劃在此開設金廠並上報清政府「參贊大臣豐紳,接戶部來咨,議令各處廣為開採,以助餉項」,民間淘金活動得到了政府的允許,大量礦工進入雅爾噶圖山開始採金工作。採礦地點距離莫多巴爾卡倫不過70至80里,原在開齊之內[10]。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簽訂之前(1864年之前),清朝政府及礦工認為西至愛古斯河(今阿亞古茲河)及巴爾喀什湖以東都是清朝領土[11],故認為礦山為中國所有。而俄方則認為該礦山屬於俄國屬下中玉茲所控地區。

事件經過 編輯

俄方認為該地為俄方所有故想對在此地採礦的礦工征繳稅費,然而遭到了中國礦工的拒絕,因此俄國西錫比爾大臣向伊犁將軍奕山遞交文書稱「中國人民進入俄境挖金,望速撤回,勿令復入。不然,日後不和之事起與不起,我們不保」。清朝政府對此的反應是一方面對俄方申明其對雅爾噶圖金礦的主權,一方面卻以「金沙不旺」為由關閉金礦、遣散礦工。然而礦工們卻不願意撤出礦場繼續私自開採。此後受到俄國壓力的當地政府多次派出軍隊遣散礦工但收效甚微。1855年2月12日,駐塔城領事塔塔林諾夫率人來到金礦強行驅趕礦工並用煙熏死在礦洞裏的陳興、張元、黃保子、王麻子、北大汗、張七等六人,後又槍殺吳三、郭定子、溫老五、劉興、齊永成等五名礦工,同行的安玉賢則被放走[10]。塔城人民向塔城當局申訴,時任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英秀隨與駐塔城領事塔塔林諾夫進行交涉,俄方答覆:「卡倫以里,民人日挖斗金,我們不管。卡倫以外, 是我們哈薩克的地方,你們將民人逐回,不然亦難保事之有無[12]。」面對礦工們的申訴,以負責商貿的官員章京薩碧屯為代表的當地政府拒絕受理此案並責罰了徐天堯、安玉賢等當事人,英秀卻又表現的唯唯諾諾,對當地政府不滿的礦工們曾直接上書咸豐帝,認為薩碧屯裏通外國致使「賊夷仗官勢力, 遭害良民」[13]。6月18日,礦工等民眾在貿易圈附近集會抗議,當局出兵驅散示威群眾[14]。7月31日,徐天堯等人抬着被害礦工的屍體至薩碧屯處,要求其驗屍,薩碧屯認為屍體並無指證拒絕驗屍[10]。8月22日,安玉賢等人計劃火燒貿易圈。8月26日,徐天橈、安玉賢等人聚集數百回、漢民眾於四更時分前往貿易圈並點燃了貿易圈附近的草垛,貿易圈隨即變為火海,貿易圈內房屋、大量貨物都無法倖免,領事與俄國商人則順利逃離火海。天亮時分,當地官員趕到時將殘餘貨物和幾名撿拾殘物的民眾交與當地鄉約看管[8]

事件結果 編輯

事後,參贊大臣英秀除了捉拿兇犯外,為防沙俄報復大量調兵,然而只求一方平安的咸豐帝對此次調兵極為不滿,除了責問外,派伊犁將軍扎拉芬泰一起處理此事,後英秀因抓捕不利被免除了職務。除了英秀外,扎拉芬泰上報了徐天堯控訴薩碧屯之事,薩碧屯被革職,然而革職原因並非因為裏通外國,而是因為辦事不力[12]。清政府以「研審」為名將徐天堯、安玉賢等當事人押往伊犁。1856年11月,徐天堯和安玉賢被判發往四省煙障之地充軍、流放並逮捕其他參與事件的礦工[10]。這種處理,當時的俄國外交大臣哥爾查科夫認為「可能過於嚴厲」[15]

1856年1月起,俄國政府多次主動遞外交書表示俄國對此事很不滿意並多次要求賠償。後中俄雙方對賠償問題進行了兩次談判。1856年8月到10月,雙方代表在伊犁談判。清政府認為雅爾噶圖本為中國地方,領事本職為管理貿易,無權干涉中國人採礦。並表明由於沒有條約依據,中方對俄方可以進行酌量貼補但不得以賠償的名義。俄方則堅決要求賠償。談判雙方沒有達成共識。俄國代表回國[16]。1858年6月,談判重啟,俄國駐伊犁總領事扎哈羅夫與中方代表哈布齊賢在塔城開始談判。同時俄方在東西邊界施加壓力。9月10日,清政府與俄政府簽署不平等的《中俄塔爾巴哈台議定賠償條約》[10]。條約規定,第一,將放火礦工「照從前章程擬結,以符定製」。第二,由中方重建被燒毀的俄國貿易圈,後建成規模更大的貿易圈,其中蘇勒住房21間、蘇克哩塔拉(副領事)13間,比之前增加20間[9]。第三,分三年交清以「貼補」名義的白銀13.5682萬兩,抵武彝茶5千5百箱[10][17]

事件的影響及舉措 編輯

事後中方普遍認為塔城貿易圈事件是因為西北各族人民反對俄國入侵而發動的第一次鬥爭,對此後反對沙俄侵佔伊犁策勒村事件等事件產生了積極影響[18]伊犁將軍扎拉芬泰離開伊犁處理此次事件成為邁買鐵里事件的導火索。俄方則認為導致此事件的原因是領事權力過低導致該事件的發生,故次年一名特別授權的哈薩克斯坦法警被派往當地提供幫助並在伊犁和塔城貿易圈駐紮俄兵50人,這是第一次俄國軍隊在新疆境內享有駐兵權[10]。1858年,賠償問題解決後,他被提升為一般級別領事,擴大了他與該地區當局互動的能力[19]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余繩武; 徐曰彪; 劉存寬; 張左糸; 鄭紹欽. 中俄《北京条约》订立前沙俄对中国西北的侵略. 近代史研究. 1979, (02): 114–180. 
  2. ^ 酈永慶.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再研究. 近代史研究. 1995, (03): 252–272. 
  3. ^ 李海群. 简论早期新疆与俄国的贸易. 簡論早期新疆與俄國的貿易. 2010, (10): 104–107. 
  4. ^ 葉柏川. 戈洛夫金使团来华考论.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9, 19 (04): 84–94+149. 
  5. ^ 傅孫銘; 馮興盛. 试析俄国向东方扩张与资本原始积累的关系. 東北師大學報. 1985, (02): 46–51. doi:10.16164/j.cnki.22-1062/c.1985.02.009. 
  6. ^ 武紅薇. 沙俄入侵时期在新疆的贸易圈.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 2010, 30 (01): 33–35. doi:10.16729/j.cnki.jhnun.2010.01.044. 
  7. ^ 米鎮波. 1845年尼·柳比莫夫的秘密考察与《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的签订. 近代史研究. 1994, (05): 26–31. 
  8. ^ 8.0 8.1 李恭忠. 1855—1858年中俄塔城事件之交涉.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6, (03): 107–115+150. 
  9. ^ 9.0 9.1 俄罗斯帝国及苏联驻塔城领事馆. 塔城市人民政府網. [2019-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1).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蘭永江. 火烧塔城沙俄贸易圈事件浅析.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1997, (01): 61–67. 
  11. ^ 樊明方. 19世纪60年代中俄西段边界的划定. 歷史檔案. 2007, (02): 80–86. 
  12. ^ 12.0 12.1 胡祥雨. 浅析清政府对塔城火烧贸易圈事件的处理. 青海社會科學. 2002, (06): 83–88. doi:10.14154/j.cnki.qss.2002.06.021. 
  13. ^ 《民人徐天堯等控告薩碧屯侵吞國課私通番夷呈>>(1855年11月29日(咸豐五年十月二十日)遞到)
  14. ^ 《近代史研究》編輯部 (編). 近代史研究(第二辑).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79: 176. 
  15. ^ 波波夫. 《太平天国时期的沙俄外交》《近代史资料》. 中華書局. 1978. 
  16. ^ 火烧贸易圈. 塔城市人民政府網. [2019-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3). 
  17. ^ 王鐵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 第一册.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7: 114–115. 
  18. ^ 王宗維. 我国西北边疆各族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英勇斗争.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8, (02): 59–66. 
  19. ^ Почекаев, Р. Ю.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правового положения Илийского края в 1760–1860-е гг.. Известия Уральского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 2, 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науки. 2018, 20 (04): 15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