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舍遮梵語पिशाच羅馬化:piśāca),又作毘舍闍(毗舍闍)、毗舍遮辟舍柘臂奢柘等,印度神話中以屍體和人的精氣為食的惡鬼,又稱癲鬼(顛鬼)、癲狂鬼(顛狂鬼)、噉精鬼食精氣鬼,或食屍者食血肉鬼餐屍者梵語क्रव्याद羅馬化:Kravyād)等。女性的畢舍遮被稱為「畢舍質」(piśācī)。[1][2]

印度教 編輯

畢舍遮的名字在印度教《梨俱吠陀》中只被提到過一次,是在歌頌因陀羅殺光畢舍遮與羅剎時。該頌歌中出現的單詞為表示女性個體的piśācī(畢舍質,梵語的陰性形態變化)。[3]在《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中畢舍遮則被大量提到,往往是與其它幾種非神的怪物,如阿修羅羅剎夜叉等並舉。畢舍遮食人血肉,專吃死屍;有時也變化形狀鑽進人類體內。它們在黃昏時遊蕩於街頭和人類住宅附近,據說不小心撞見它們的人在9個月內必死無疑。一般認為畢舍遮是死人的鬼魂幻化而成;但《毗濕奴往世書》說,它們是迦葉波之子,或是因梵天的憤怒而產生。

關於畢舍遮的起源,一種意見認為它們可能是鬼火的人格化(所以喜食死屍)。[4]然而它們也十分可能是雅利安人對一些落後部落的蔑稱和妖魔化。例如,波你尼在《八篇書》中說畢舍遮是一個武士種族。摩訶婆羅多中則說「畢舍遮人」生活在印度西北端,他們是生主迦葉波的後代。近代在當地進行語言調查時發現了被稱為「畢舍遮語」(鬼語)的語言,屬於印歐語系,非常接近於巴利語[5]餓鬼(preta,薜荔多)的概念可能衍生自畢舍遮。但在《往世書》時代,它們已經被視為不同的生物。《薄伽梵往世書》第2章列舉了許多邪惡生物的名字,畢舍遮和餓鬼都在其中。[6]

佛教 編輯

佛教一般認為畢舍遮是餓鬼道眾生之一,如《三法度論》劃分畢舍遮為鬼趣[7]。《大毗婆沙論》認為毗舍遮擁有畜生外相,故屬於畜生道[8]

畢舍遮是四大天王持國天王部屬。在藏傳佛教密宗理論中,畢舍遮位於現圖胎藏曼荼羅外院之南,形如餓鬼,手持人的殘肢、或「劫波羅」(Kapala,髑髏[9])。

註釋 編輯

  1. ^ 《佛学大辞典》【毘舍闍】.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2. ^ 《佛學大辭典》【畢舍遮】
  3. ^ 《梨俱吠陀》,第1卷133首
  4. ^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ISBN 81-208-3105-5,628頁
  5. ^ 《The Piśāca languages of north-western India》,Sir George Abraham Grierson,皇家亞洲學會,1906年
  6. ^ 《薄伽梵往世書》,2.6.43~45
  7. ^ 三法度論》:「餓鬼者,無財、少財、多財。無財、少財、多財者,此三種是餓鬼。……多財者,棄、失、大勢。棄、失、大勢,此三種是多財。……大勢者,夜叉、羅剎、毘舍遮……此三種是大勢。彼境界如天,宿命福德故」
    《四阿鋡暮抄解》:「餓鬼,無食、少食、大食。此三,取要言之,若干種餓鬼。……大食:棄吐,殘食,大飛……彼大飛,閱叉、羅剎、厭鬼……大飛鬼,彼像如天,自然住」
  8.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如緊捺落、畢舍遮、酰盧索迦、婆路尼、折羅頗勒窶羅等皆傍生趣攝。彼形雖上立而猶有傍生相。謂或有耳尖。或有戴角。或執險杖。或作諸鳥獸頭。或作傍生蹄具。是故皆是傍生趣攝。」(《阿毘曇毘婆沙論》:諸毘舍遮神。緊那羅神。酰樓索迦神。婆樓尼神。奢羅破仇羅神。盡畜生趣所攝)
  9. ^ 《佛學大辭典》【劫波羅】:(雜語)Kapala,譯曰髑髏。

資料來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