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戰

不規則戰爭的形式

游擊戰(Guerrilla warfare)是非正規戰爭英語Unconventional warfare的一種,游擊戰一詞來自18世紀的西班牙語guerra戰爭)的縮小詞guerrilla,意為「小戰」,並在半島戰爭(1808年-1814年)中出現過。游擊戰主要利用小規模非正規軍事人員,例如叛亂分子、游擊隊、準軍事人員或武裝平民,包括招募的兒童,在戰爭中使用伏擊、破壞、恐怖主義、襲擊、小規模戰爭或打了就跑的戰術。在暴力活動或戰爭中反抗正規軍、警察或敵對勢力的活動。

半島戰爭期間的游擊戰,作者:羅克·加梅羅,描繪了葡萄牙游擊隊伏擊法國軍隊的情景

儘管「游擊戰」一詞是在19世紀半島戰爭背景下創造的,但游擊戰卻早已沿用。公元前六世紀,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就提出了游擊式戰術。公元前3世紀的羅馬將軍費邊·馬克西姆斯也被認為發明了許多游擊戰戰術。歷史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廣泛使用游擊戰,尤其與革命運動和民眾抵抗入侵有關。

游擊戰術的重點是避免與敵軍正面對抗(通常由於武器或兵力較弱),而是進行有限的小規模衝突,目的是耗盡對手實力並迫使他們撤退,而游擊隊往往依靠群眾基礎或外部勢力的支持。

詞源

編輯
 
西班牙游擊隊在瓦爾德佩尼亞斯戰役中抵抗法國入侵西班牙

西班牙語單詞「guerrilla」是「guerra」(「戰爭」)的縮寫形式。因此,「小戰爭」這個詞在19世紀初期半島戰爭期間流行起來,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民在正規軍被擊敗後,成功利用游擊戰術和焦土戰術相結合,擊敗了一支高度優勢的軍隊。在正確的西班牙語用法中,游擊隊員如果是男性,則稱為游擊隊員([geriˈʎeɾo]);如果是女性,則稱為游擊隊員([geriˈʎeɾa])。亞瑟·韋爾斯利於1809年將西班牙語中的「游擊隊」一詞引入英語。在大多數語言中,游擊戰仍然表示一種特定的戰爭方式。這個詞的使用引起了游擊隊和國家正規軍在數量、規模和範圍上的差異。

歷史

編輯
 
1944年白俄羅斯反攻路上的蘇聯游擊隊

史前部落戰士大概率會採用游擊式戰術來對抗敵方部落:

原始(游擊)戰爭,其本質是一種剝奪的戰爭:敵人的生計、財富和重要資源被盜竊或破壞;以及誘發他們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它執行戰爭的基本任務,不依賴笨重的編隊或裝備、複雜的演習、嚴格的指揮系統、精心計算的戰略、時間表或其他「文明」的裝飾。

正規戰爭直到公元前3100年才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出現。中國將軍和戰略家孫武在《孫子兵法》(公元前6世紀)中,成為最早提出使用游擊戰的人之一。這激發了現代游擊戰爭的發展。

公元前3世紀,費邊·馬克西姆斯利用游擊戰的要素,例如避免戰鬥、削弱敵人、伏擊小股部隊,並設計出費邊戰略,曾經對漢尼拔的軍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世紀古羅馬帝國,從八世紀到十世紀之間,東部邊境經常與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國進行游擊戰。戰術包括重視偵察和情報、跟蹤敵人、疏散受威脅的人口中心以及在敵人分散襲擊時發起攻擊。在十世紀後期,這種形式的戰爭被編入了一本軍事手冊,後來的拉丁文名稱為 De velitationebellica(「小規模衝突」)。

諾曼人經常多次入侵威爾斯,威爾斯人利用諾曼人不熟悉的山區地形對他們發動突然襲擊。

啟蒙運動以來,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宗教基本教義派意識形態在塑造游擊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7世紀,馬拉塔帝國的創始人希瓦吉首創了《濕婆經》和《Ganimi Kava》(游擊戰術),以擊敗莫臥兒帝國數倍於己方規模且強大的軍隊。

喀拉拉邦瓦爾馬英語Kerala Varma (Pazhassi Raja)(1753-1805)於1793年至1806年間在印度對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科蒂奧特戰爭中,使用了主要以山地森林為中心的游擊戰術。這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陸軍事行動中發動的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這也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進行的最血腥、最艱苦的戰爭之一,在十年的戰爭中損失高達百分之八十。

 
多米尼加叛軍圍攻福塔萊薩聖路易斯 作者:梅拉尼奧·古茲曼

多明尼加復國戰爭是1863年至1865年間多米尼加共和國民族主義者與西班牙之間的游擊戰爭,戰爭導致西班牙軍隊撤出,多米尼加建立了第二個共和國。

 
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肖恩·霍根率領愛爾蘭共和軍第3蒂珀雷里旅的飛行縱隊

摩洛哥軍事領導人阿卜杜勒·克里姆和他的父親在1920年里夫戰爭期間統一了摩洛哥部落,期間使用地道戰與游擊戰對抗西班牙和法國殖民者,對殖民軍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

20世紀初,米高·柯林斯和湯姆·巴里在1919年至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的游擊階段期間都發展了游擊戰的許多戰術特徵。柯林斯主要在都柏林(愛爾蘭首都)制定了城市游擊戰策略。小型愛爾蘭共和軍 (IRA) 部隊(3至6名游擊隊員)快速攻擊目標,然後消失在平民人群中,這挫敗了英國的行動。最好的例子發生在血腥星期日(1920年11月21日),當時柯林斯的暗殺小組(被稱為「小隊」)清晨消滅了一群英國情報人員(「開羅幫」)(14 人被殺,六人受傷),一些正規軍官也在戰鬥中喪生。那天下午,一支由皇家愛爾蘭警察和輔助部門組成的皇家愛爾蘭警察部隊進行了報復,向克羅克公園一場足球比賽的人群開槍,造成14名平民死亡,另有60人受傷。

在西科克郡,湯姆·巴里是愛爾蘭共和軍西科克旅的指揮官。科克西部的戰鬥是在鄉村進行的,愛爾蘭共和軍的作戰部隊比城市地區的部隊大得多。這些部隊被稱為「飛行縱隊」,他們與英國軍隊進行大規模戰鬥,通常持續10至30分鐘。1920年11月的基爾米高伏擊事件和1921年3月的克羅斯巴里伏擊事件是巴里的飛行縱隊給敵軍造成大量傷亡的最著名的例子。

 
拉赫達里、德里夫、布希爾德和布阿利。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中的女游擊隊員。

抗戰期間的中國軍隊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的兵員損失,削弱了日軍「以戰養戰」搜刮淪陷區支撐前線的能力。根據日軍華北方面軍的資料,僅1939年華北日軍就有6,637人陣亡,16,758人受傷。而1940年華北日軍則有6,337人陣亡,13,200人受傷,應該全是游擊戰所造成的死傷[1]

1954年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始於少數阿爾及利亞游擊隊。游擊隊憑藉原始武裝,與法國人作戰了八年多。這仍然是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現代叛亂和反叛亂、恐怖主義、酷刑和不對稱戰爭的原型。在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 (ANC) 成員研究了納爾遜·曼德拉崇拜阿爾及利亞戰爭;在針對以色列的起義中,巴勒斯坦戰士也試圖效仿。此外,阿爾蓋達組織的游擊戰與之非常相似。

Mukti Bahini(孟加拉語:মুক্তিবাহিনী,翻譯為「自由戰士」或解放軍),也稱為孟加拉國軍隊,是孟加拉國解放戰爭期間由孟加拉國軍隊、準軍事人員和平民組成的游擊抵抗運動,脫離了東巴基斯坦並建立孟加拉國。

理論著作

編輯

游擊戰的發展部分受到理論著作的啟發,首先是馬蒂亞斯·雷蒙·梅亞於19世紀撰寫的《游擊戰手冊》:

...我們的部隊應該...在地形保護下進行戰鬥...使用小型機動游擊隊來消耗敵人...不讓他們休息,讓他們只控制腳下的地形。

毛澤東的《論游擊戰》、切·格瓦拉的《游擊戰》和列寧的《游擊戰》都是在他們分別在中國古巴俄羅斯成功革命之後寫成的。根據切·格瓦拉的文本,將游擊戰策略描述為「被大多數人支持但擁有較少數量武器的一方用來防禦壓迫」。

焦點理論

編輯
 
一名圖阿雷格叛軍戰士在尼日爾北部進行技術訓練,2008年

游擊戰士為什麼要打仗?我們必須得出一個不可避免的結論:游擊戰士是社會改革者,拿起武器回應人民對壓迫者的憤怒抗議,戰鬥是為了改變讓所有手無寸鐵的兄弟無法生存的社會制度。 —— 切·格瓦拉

20世紀60年代,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切·格瓦拉根據他在古巴革命期間的經歷,在其著作《游擊戰》中發展了革命理論。這一理論後來被雷吉斯·德布雷正式命名為「焦點主義」。其核心原則是,小型、快速行動的準軍事團體的幹部的先鋒主義可以成為民眾對現任政權不滿的焦點,從而引發普遍的起義。儘管最初的做法是從農村地區動員並發動攻擊,但其中許多想法都被改編成城市游擊戰運動。

戰略、戰術和方法

編輯
 
南非第二次布爾戰爭期間的布爾游擊隊
 
1953年,愛沙尼亞森林兄弟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耶爾瓦縣維斯基亞魯進行射擊演習後放鬆並清理槍支

戰略

編輯

游擊戰是一種非對稱戰爭,也是非正規戰爭的一種。它的目的不僅僅是擊敗入侵敵人,而是為了贏得民眾的支持和政治影響力,而讓敵人付出代價。因此,游擊戰略的目的是放大一支小型機動部隊對一支規模更大、更笨重的部隊的影響。如果成功,游擊隊就會通過消耗來削弱敵人,最終迫使他們撤退。

戰術

編輯

在戰術上,游擊隊通常避免與敵軍大部隊對抗,而是尋找和攻擊敵方小股人員和資源,以逐漸消耗敵方力量,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自己的損失。游擊隊重視機動性、保密性和突然性,以小部隊組織起來,並利用大部隊難以利用的地形。例如,毛澤東總結了中國內戰初期游擊隊的基本戰術: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著作《孫子兵法》啟發了毛澤東的戰術。在20世紀,包括北越胡志明在內的其他共產黨領導人經常使用和發展游擊戰術。

農村游擊戰

編輯
 

農村游擊戰是游擊戰的一個戰術之一,最早起源地為中國的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該戰術主要是以農村地區進行的游擊戰鬥,並在一定程度對敵人進行的武裝伏擊戰。而該戰術曾被共產主義以及各地的武裝叛亂分子廣泛使用。例如馬共所領導的馬來亞人民軍以及砂共所領導的北加民族解放軍等等武裝分子。而「叢林游擊戰」則與其類似,並在之後延伸出「城市游擊戰」以及「山地游擊戰」等等戰術。

非正規方法

編輯

游擊隊可能會使用簡易爆炸裝置並由當地居民提供後勤支持。敵軍最終可能會懷疑所有平民都是潛在的游擊隊支持者。游擊隊也可能會獲得外國支持,並且許多游擊隊團體善於通過宣傳和使用武力來說服公眾。今天的一些游擊運動也嚴重依賴兒童作為戰鬥員、偵察員、搬運工、間諜、線人以及其他角色。許多政府也在軍隊中招募兒童。

游擊戰與恐怖主義的比較

編輯

恐怖主義」尚未達成明確共識。「恐怖主義」一詞經常被用作政治宣傳,以譴責受到爭議的對手為恐怖分子

雖然游擊隊主要關注的是敵人的現役軍事單位,但真正的恐怖分子主要關注非軍事人員,並且主要針對平民。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1. ^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493000、北支那方面軍昭和16年度 粛正建設計劃 昭和16年2月26日~16年4月10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