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國際

歷史國際組織

共產國際(俄語: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縮寫為Коминтерн),通稱第三國際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也稱赤色國際紅色國際[註 1],是一個共產黨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1919年3月在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於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並於5月25日公開宣佈《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聲言這是為了適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便於各國共產黨獨立處理問題。[3]相關人員和組織轉入隨即成立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

共產國際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
總書記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
創始人
成立1919年3月2日,​105年前​(1919-03-02
解散1943年5月15日,​80年前​(1943-05-15
前身
繼承者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總部 蘇聯莫斯科柳克斯大廈
黨報共產國際
青年組織青年共產國際
婦女組織共產主義婦女國際
工會組織赤色職工國際
農會組織農民國際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政治立場極左翼
官方色彩  紅色

歷史 編輯

第三國際始於1919年3月2日第一次代表大會,於莫斯科成立,當時俄國無產階級已經革命成功,建立蘇維埃政府。第三國際本名「共產國際」,區別於第二國際的本名「社會主義國際」。第三國際初成立時,各國支部差不多皆為第二國際原有的支部分裂出來的,即第二國際中的革命派發展為第三國際,正式拋棄改良主義,而號召世界革命

1920年8月,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共產國際章程》,並按章程規定選出了共產國際第一屆執行委員會,並通過加入共產國際的二十一條。1921年8月共產國際三大,中共首次派出代表(張太雷楊明齋)與會。第三國際1919年至1926年的主要領導人是季諾維也夫,1926年至1928年的領導人為布哈林,1934年之後是保加利亞季米特洛夫,但因為蘇聯為當時僅有的由共產黨執政的國家,第三國際許多活動及決議都需要蘇聯支持,故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對第三國際有重大影響力。

1929年7月共產國際第十次擴大全會結束後,國際共運領導人蔡特金在私下對一個瑞士同志說:

共產國際已經從活着的政治體變為了一個死去的機構,它一方面只能吞下俄羅斯的指令,另一方面又用各種語言將這些指令反芻。

不過,在公開場合,蔡特金仍然以自己的聲望支持共產國際並保持緘默。[4]

1943年5月15日,蘇聯為拉攏英美,聯合對抗納粹德國,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

……為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並考慮各國鬥爭情況的複雜,需要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面臨的問題……

5月22日,執委會向全世界公佈了這個決定。6月10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正式宣告解散共產國際,相關人員和組織轉入隨即成立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各國的共產黨名義上不再作為共產國際支部,而是獨立運作的共產黨。[註 2]

大會 編輯

大會 地點 日期 備註
第一次代表大會   蘇維埃俄國莫斯科 1919年3月2日-6日 齊美爾瓦爾德聯盟解散併入國際。
第二次代表大會   蘇維埃俄國莫斯科彼得格勒 1920年7月19日-8月7日 重要的決定包括成立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作為國際的執行機構以及通過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二十一條
第三次代表大會   蘇維埃俄國 莫斯科 1921年6月22日-7月12日 重要的決定包括成立赤色職工國際共產國際國際聯絡部
第四次代表大會   蘇維埃俄國莫斯科彼得格勒 1922年11月5日-12月5日 列寧出席的最後一次代表大會,重要的決定包括以統一戰線的策略擴大為國際共產主義政策的基本組成部分以及成立國際赤色濟難會
第五次代表大會   蘇聯 莫斯科 1924年6月17日-7月8日 主要討論民族和殖民地問題,談到了殖民地國家的統一戰線和無產階級的領導的問題。
第六次代表大會 1928年7月17日-9月1日 大會採納了「第三時期理論」,宣佈社會民主主義為「社會法西斯主義」。此外,新通過的章程規定「一國一黨原則」,各國的共產黨稱為共產國際支部。
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年7月25日-8月21日 大會決定聯合各國一切可能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

相關會議 編輯

會議 地點 日期 備註
第一屆東方人民大會   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巴庫 1920年9月1-8日 此次會議的召開標誌着共產國際開始支持東方殖民地的革命。
遠東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   蘇維埃俄國伊爾庫茨克莫斯科 1922年1月21日-2月2日 貫徹共產國際二大根據列寧關於民族殖民地問題的理論着眼於東方的反帝反封建民族解放運動,推動在東亞、東南亞組建各國的共產黨與民族主義政黨。
世界反帝大會和世界反殖民主義大同盟大會   比利時布魯塞爾 1927年2月10日-15日 決議成立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
反帝大同盟第二屆大會   魏瑪共和國法蘭克福 1929年7月 由於共產國際六大通過的第三時期理論,大會陷入共產主義者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對抗。
第一屆黑人工人國際會議   魏瑪共和國漢堡 1930年7月7日-8日 大會成立了國際黑人工人工會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mmittee of Negro Workers
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大會   荷蘭阿姆斯特丹 1932年8月27日-29日 大會成立了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

共產國際下屬組織 編輯

領導人 編輯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
  1. 季諾維也夫(1919年-1926年)
  2. 布哈林(1926年-1929年7月19日)
  3. 莫洛托夫(1929年7月19日-1935年)[5]
  4. 季米特洛夫(1935年-1943年)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 德米特里·扎哈羅維奇·曼努伊爾斯基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總書記
  1. 瓦西里·科拉羅夫(1922年-1924年)
  2. 奧托·威廉莫維奇·庫西寧
共產國際國際聯絡部部長
  1. 奧西普·皮亞特尼茨基(1922年6月11日-1934年8月)
  2. 米哈伊爾·阿布拉莫維奇·特里利塞爾(1935年8月-)
  3. 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梅立尼科夫(1935年-1937年)

國際影響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對應概念為原第二國際右派1923年於維也納重組的黃色國際
  2. ^ 共產國際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反對包括美國在的內資本主義國家而創,解散共產國際是蘇聯拉攏美國以反對納粹德國的妥協之舉,戰後美蘇同盟立即分裂和冷戰的開始來源於此。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lanc, Paul Le. Leon Trotsky. Reaktion Books. 15 April 2015: 1–224 [2024-03-02]. ISBN 978-1-78023-4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8) (英語). 
  2. ^ Allen, Barbara. Alexander Shlyapnikov, 1885–1937: Life of an Old Bolshevik. BRILL. 8 January 2015: 233 [2024-03-02]. ISBN 978-90-04-2485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8) (英語). 
  3. ^ 《周恩来年谱(1898—1949)》.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89年版: 第555頁. 
  4. ^ Kotkin, Stephen. Stalin. Volume 2. New York, NY: Penguin Press. : 21. 
  5. ^ Kotkin, Stephen. Stalin. Volume 2. New York, NY: Penguin Press. : 19-2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