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聞》快訊: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維基發展狀況喜人 最快預計年內正式上線

2019年7月
快訊

第八卷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維基發展狀況喜人 最快預計年內正式上線


撒奇萊雅語維基百科首頁

【《求聞》廈門7月14日訊】台灣地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今天在其網站發佈新聞稿,介紹台灣地區少數民族語言維基百科的建設和發展狀況。

新聞稿說,今年1月台灣地區實行了新的語言保護規定,促使該部門重視台灣地區少數民族語言的發展建設。該部門認為,當前這些少數民族語言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因為「不能流傳而成為瀕危語言」,而為了扭轉這一現狀,該部門與台灣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合作,通過創建這些瀕危語言的維基百科,讓這些語言「國際化」,激發少數民族對自己「族語」的熱愛,來實現保護髮揚這些語言的目的。

創建新的維基百科語言版本,需要先在維基孵育場給這些新語言進行「孵化」,待到社群和條目數量增長到一定程度,才能申請「zh」「en」等自己獨立的子項目。目前已經正式成為維基百科之一的語言共有294個,然而,語言學家認為,世界上所有的語言有上千種。這些在漢人遷入台灣前的原住民族大多講「南島語系」中的語言。漢人遷入後,現代標準漢語(「國語」)和台灣閩南話(「台語」)成為主流,而原住民族使用的語言逐漸式微,直至近十餘年才逐漸重視對他們的保護工作。與台灣少數民族語言關係更近、同屬南島語系的,還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地的一些語言。

新聞稿提到,自兩年前開始,已經有16種台灣少數民族語言在維基孵育場裏進行孵化,已有三種語言進入維基孵育場的「活躍語言名單」,有望在今年年內正式成為維基百科的語言之一。其中,撒奇萊雅語表現最為活躍,最有可能成為第一個獲得自己獨立維基百科項目的台灣南島少數民族語言。撒奇萊雅人數量甚至不足1000人,但他們在維基孵育場的活動非常活躍。

新聞稿還稱,這些少數語言加入維基百科,是其「邁向現代化發展的新里程碑」;撒奇萊雅語獲得自己獨立的ISO代碼以及其維基百科項目的進展,是「原住民族語的展現以及復振工作的成果展現」。

台灣《中國時報》、《聯合報》、《工商時報》、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等就這一新聞稿做出了報道。

推動新語言維基百科建設並不容易。台灣分會運營的「台灣知識種子計劃」臉書裏文章介紹到,因撒奇萊雅人早期藏身另一少數民族「阿美人」的部落,讓台灣日據時期的研究人員混淆,導致撒奇萊雅語曾一度被劃歸到阿美人所講語言的一種方言,因而沒有獨立的ISO編號。而又因為「zh」「en」這類的編號都取自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在沒有自己獨立編號的情況下,維基百科很難「立項」。在台灣政治大學有關人員的協調下,今年年初,ISO決定新增「szy」作為撒奇萊雅語專用的代碼,這一問題才得到解決。

困難不僅局限於ISO編號的問題:為了創建自己的維基百科網站,這些少數語言還需要翻譯MediaWiki的界面。中文維基百科編者日常碰到的「編輯」「保護」「封禁」等都需要翻譯成對應的語言。因為這些語言平時使用受限,再加上很多MediaWiki界面用語比較抽象、與現代科技相關,導致翻譯困難。一名譯者坦言這是「在創造歷史」。

擴展閱讀

介紹視頻
如果您在流動裝置上閱讀本文,請點擊這裏強制打開視頻
您可以在右下方調節清晰度

討論

此處嵌入了討論頁內容,歡迎各位對本文發表意見。若您欲追蹤討論,請將此頁面加入監視列表
目前共有討論 1 條。若討論未能及時刷新,您可嘗試清除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