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事件

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事件丹麥語Muhammed-tegningerne)是2005年至2006年間由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12幅漫畫引起的系列新聞政治事件。這些漫畫最初於2005年9月30日在丹麥銷量最大的日報日德蘭郵報》上刊出,引發伊斯蘭世界的強烈不滿。在伊斯蘭世界,刊登穆罕默德的圖像被認為是褻瀆的行為;因此《日德蘭郵報》此描繪穆罕默德的12幅漫畫,導致穆斯林民眾的抗議,也帶來部分極端主義分子的恐怖威脅。

橘色表示轉載過這12幅漫畫的國家

儘管丹麥政府譴責刊登這類漫畫的行為,但也指出丹麥民族的詼諧特質,並強調捍衛民主言論自由。隨後,丹麥、德國瑞典挪威比利時冰島及其他部分歐洲國家及美國的報紙也陸續刊登這些漫畫,立場同樣是捍衛言論自由。伊斯蘭世界的牴牾情緒與動作亦逐步升溫,該事件成為國際矚目的新聞及政治事件。

事件線索

編輯
  • 2005年9月17日,丹麥《政治家報》(Politiken)以「批評伊斯蘭的深層恐懼」為題,報道丹麥作家哥勒·布律根在找尋畫家為他關於穆罕默德的兒童讀物繪畫插圖時,基於畫家恐懼遭受極端伊斯蘭教徒襲擊,而遇到困難。
  • 9月30日,丹麥銷量最大的日報日德蘭郵報》刊登了12幅描繪穆罕默德的漫畫。該報的文化版編輯費林明·羅斯(Flemming Rose)表示,這是呼應布律根找不到插畫師的事。當天報社就接到幾個以死威脅電話。
  • 10月14日,3,500 人在《日德蘭郵報》哥本哈根分社門前舉行和平示威。漫畫家當中的兩人在接到死亡威脅後接受建議轉入地下[1]
  • 10月19日,十一位伊斯蘭國家的駐丹麥大使約見丹麥首相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希望他與《日德蘭郵報》刊登的漫畫以及丹麥媒體上的其他對伊斯蘭教不友善的言論保持距離。首相以言論自由不得干預為理由謝絕會見這些大使。
  • 10月20日,伊斯蘭團體向首相拉斯穆森表達不滿。
  • 12月19日,二十二位退休丹麥大使批評首相拉斯穆森拒絕會見十一位伊斯蘭國家大使。
  • 2006年1月6日,丹麥日德蘭維堡地方檢察官決定就「公開污辱宗教信條」、「藉個人信仰而污辱特定族群」等兩項刑事罪名,免予偵查及起訴。該項決定的理由是,沒有足夠理由質疑《日德蘭郵報》的行為對國家造成犯罪,同時言論自由必須得到保障[2]
  • 1月10日,挪威一報紙刊登了這些漫畫。
  • 1月26日,沙特阿拉伯召回駐丹麥大使以示抗議。
  • 1月30日,有巴勒斯坦穆斯林武裝份子闖入歐盟加沙辦事處,要求丹麥及挪威政府道歉。
  • 1月31日,《日德蘭郵報》主編卡斯田·尤斯特(Carsten Juste)發表公開信致歉。
  • 2月1日,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個國家的報張也跟着轉載這些漫畫。《法國晚報》甚至以頭版刊登一則漫畫揶揄四大宗教的神祇。
  • 2月2日,穆斯林武裝份子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劫持了歐盟辦事處一名德國籍工作人員。
  • 2月3日,印度尼西亞的抗議人群洗劫了丹麥大使館所在的高層建築大堂。在蘇丹達富爾地區、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的歐盟觀察員讓丹麥和法國籍工作人員撤離。
  • 2月4日,丹麥、挪威駐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領使館被抗議者縱火焚燒。同日,梵蒂岡罕有地發表聲明,譴責歐洲傳媒刊載有關漫畫,表示言論自由不等於「可以冒犯他人信仰的自由」。
  • 2月5日,丹麥駐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領事館被抗議者縱火焚燒。
  • 2月6日,法國巴黎有約1000人遊行抗議穆罕默德漫畫,法國總理多明尼克·德維爾潘譴責國際上因抗議有關漫畫而造成的暴力事件,但呼籲國際社會尊重和忍讓不同信仰。雅加達印尼各地亦有遊行活動,而阿富汗的示威裏則因軍警發射子彈及催淚彈驅散群眾造成4死19傷。同日,伊朗政府宣佈中斷與丹麥的所有貿易。奧地利駐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大使館遭抗議者投擲汽油彈。
  • 2月7日,埃及白沙瓦巴基斯坦有數以千計的學生就漫畫事件作出抗議。尼日利亞菲律賓亦有和平遊行。激進伊斯蘭教組織塔利班則呼籲伊斯蘭教徒發動聖戰英國加地夫大學的學生報編輯則因刊出漫畫而被停職。
  • 2月8日,法國政治諷刺週報查理周刊刊出12幅漫畫外,更加上一幅新漫畫,寫着「被白癡愛上真倒霉」。儘管法國的伊斯蘭團體曾嘗試於事前阻止,卻無功而還。
  • 2月9日,阿富汗警方向試圖衝入一個美軍基地的抗議者開槍,造成3死20傷。
  • 2月10日,肯亞警方在對漫畫事件的示威中開槍,造成最少一人受傷。而亞洲則有數以萬計的人抗議。英國、法國、丹麥駐德黑蘭的大使館,則遭汽油彈和石塊攻擊。
  • 2月14日,巴基斯坦成千上萬抗議漫畫的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當拉合爾的一家銀行遭到抗議者的攻擊時,安全保衛人員開槍,造成兩名抗議者喪生[3]。馬來西亞國內安全部宣佈吊銷該國第二大中文夜報《光明日報》夜報出版許可證兩週,以處罰該報刊登一張外電的照片,顯示一名讀者正在閱讀一份登有漫畫的報章[4]。此外,意大利右翼的體制改革部長羅拔圖·卡爾代羅利(Roberto Calderoli)穿着印有漫畫的T裇上電視。
  • 2月15日,大約七萬名群眾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遊行示威。一些群眾搶掠挪威電信公司辦事處,並焚燒肯德基快餐店和電影院。該市的暴力示威造成兩人死。一名面部中槍的八歲男童;一條被子彈擊斷掉下來的高壓電線造成一名25歲的男子觸電而死[5]。伊朗糕餅師協會下令將丹麥酥餅(Danish pastries)改名為「先知穆罕默德玫瑰餅」[6][7]
  • 2月16日,歐洲議會通過決議譴責與漫畫風波有關的暴力行為。聲明歐盟和丹麥以及其他所有受到暴力影響的國家站在一起,進而聲明,穆斯林們也許受到這些漫畫的冒犯,有權利和平示威抗議。然而,言論自由是絕對的,不受任何審查的影響[8]。意大利部長卡爾代羅利穿着漫畫上衣一事,導致利比亞的騷亂,逾千人在意大利領事館外抗議,警方開槍鎮壓,造成最少16死50傷,死者包括利比亞人和被暴徒毆打致死的基督徒[9]。大約4萬人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參加和平示威遊行,焚燒丹麥首相模擬像[10]
  • 2月17日,香港幾千名穆斯林在尖沙咀遊行示威,抗議歐洲報紙刊登諷刺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11]。巴基斯坦召回駐丹麥大使緊急磋商,丹麥關閉駐巴基斯坦使館[12]。白沙瓦阿訇Maulana Yousaf Qureshi懸賞125000美元殺死漫畫家。賞金後來增加到一百萬美元[13]
  • 2月18日,利比亞的騷亂過後,意大利卡爾代羅利因壓力辭職,而利比亞內政部長被停職,當地警方則在騷亂中拘捕了110多人[14]。另外,尼日利亞的暴力事件中,有16人喪命,當中不少是基督徒,11間教堂被縱火[15]。英國一萬人穆斯林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舉行了抗議示威[16]
  • 2月21日,伊斯蘭會議組織秘書長伊沙諾魯(Ekmelettin Ihsanoglu)表示任何對漫畫家的狙殺令皆違反伊斯蘭教義,認為狙殺令是非伊斯蘭的,勸穆斯林避免暴力抗議,同時對一些報紙與政府向穆斯林道歉失敗表示遺憾,拒絕它是言論自由議題的辯護[17]。此外2月22日,尼日利亞紅十字會表示當地暴力活動猖獗。漫畫事件引發基督徒與穆斯林間的衝突,至今當地已有最少24人死[18]
  • 3月10日,丹麥外交部在哥本哈根主持了一次由穆斯林和基督教學者參加的會議,以便改善同穆斯林世界的關係[19]

日德蘭郵報刊載漫畫當日報導內容

編輯

2005年9月30日,《日德蘭郵報》刊登了一則標題為「穆罕默德的臉孔」(丹麥文:Muhammeds ansigt),裏面有12幅諷刺漫畫並附上註解。日德蘭郵報的文化版主編費萊明·羅賽(Flemming Rose)評註如下:

有些穆斯林拒絕接受非宗教性的現代化社會,他們堅持自己宗教特殊的感受與生活方式。然而這樣的堅持卻與民主精神格格不入,而且與言論自由背道而馳。在言論自由底下,我們會隨時要準備好去接受嘲諷、侮辱、或是戲謔。許多跡象表明,我們正在接近一條自律的滑梯,無人知曉將伊於胡底……有鑑於此,《日德蘭郵報》向丹麥插圖畫家協會約稿,畫出心目中的穆罕默德形象。

圖片說明

編輯
 
《穆罕默德的臉孔》——引發該次衝突的漫畫,最初於2005年9月在《日德蘭郵報》刊發。更清晰的圖像可見此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以順時鐘方向,從11點鐘方向開始看:

  • 伊斯蘭教芒星彎月構成穆罕默德的臉。
  • 穆罕默德的頭巾上有個引線已經點着的炸彈,上頭寫着伊斯蘭教條。這幅被認為是12件作品中最具爭議性的。
  • 把伊斯蘭教的彎月橫掛在穆罕默德的頭上。彎月中間部分被蓋住,像魔鬼的角。
  • 伊斯蘭教的彎月和猶太教大衛之星構成抽象的臉形,旁邊的詩句意思是:「先知你這瘋小子,拿着枷鎖捆女子!」
  • 夕陽西下,隻身在沙漠流浪的穆罕默德背後跟着一頭驢子
  • 畫家一邊戰戰兢兢地畫穆罕默德,一邊不安地偷看背後。
  • 拿着彎刀和炸彈的兩個憤怒的穆斯林衝過來,而穆罕默德告訴他們:「放輕鬆點,老兄!只是某個南日德蘭的異教徒畫的圖罷了!」(「南日德蘭」給丹麥人的感覺是「無關緊要的偏僻地方」。)
  • 一個阿拉伯模樣的男孩指著黑板,上面用波斯語寫着:「《日德蘭郵報》的編輯群只是一堆嘴賤的保守派。」旁邊指示這個男孩是「穆罕默德,瓦爾比小學,7A」,暗示他是移居丹麥的二代移民,而非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男孩衣服上寫着「未來」。
  • 手持彎刀的穆罕默德準備要去打仗,眼睛部份被黑條擋住;隨從是兩個用傳統伊斯蘭面紗蒙面的女人,只露出眼睛。
  • 穆罕默德站在雲端,對着已經犧牲的自殺炸彈客高喊:「停!停!我們的處女不夠了!」諷刺伊斯蘭教給予殉教者的承諾。
  • 一顆柳丁掉在丹麥作家哥勒·布律根的頭巾上,柳丁上寫着「作秀」,手上拿着一個像是孩童所畫的穆罕默德像。(因為哥勒·布律根 的新作《〈古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的一生》(Koranen og profeten Muhammeds liv)缺乏插圖,《日德蘭郵報》便徵求40位插畫家去畫穆罕默德像,最後選出12件作品,並釀成劇烈爭議。「頭巾上的柳丁」就是丹麥語「倒霉」的意思。)
  • 中間圖:七個嫌疑犯一字排開,證人說:「嗯……我指認不出來。」而這些人並不是很容易可以立即辨認,從左到右分別是:(1) 一個嬉皮士、(2) 丹麥人民黨黨主席皮婭·凱爾高(Pia Kjærsgaard)、(3) 似乎是耶穌、(4) 似乎是佛陀、(5) 似乎是穆罕默德、(6) 印度教賢者、(7) 哥勒·布律根

後續反應

編輯

穆罕默德漫畫的問題影響深遠。瑞士神學家漢斯·屈恩認為西方應該為漫畫作者應該負起何等責任而反思,而阿拉伯世界同樣亦應該為其暴力行為而反思。[20]另外,《為什麼要民主?紀錄片系列的其中一部紀錄片《血腥漫畫》(英語:Bloody Cartoons)就是以此事件作為其主題。

2008年初,巴基斯坦又因此事發生了系列抗議活動[21]。巴基斯坦政府也因此下令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屏蔽了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22]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kasø. Tidslinie: Muhammed-sagen. tv2.dk. 2006-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5). 
  2. ^ Response by the Danish Government to letter of 24 November 2005 from UN Special Rapporteur on freedom of religion or belief, Ms. Asma Jahangir, and UN Special Rapporteur on contemporary forms of racism, racial discrimination, xenophobia and related intolerance, Mr. Doudou Diéne, regarding cartoons representing the Prophet Mohammed published in a newspaper (PDF). 2006-01-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25). 
  3. ^ 巴基斯坦民众抗议漫画与警察冲突. BBC中文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23). 
  4. ^ 黃文惠. 漫画风波蔓延 大马华文报纸遭禁. BBC中文網. 2006-02-14 [200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5. ^ Cartoon protests escalate in Pakistan.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2-15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4). 
  6. ^ Ali Akbar Dareini. Iran Renames Danish Pastries. Associated Press. 2006-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01). 
  7. ^ 伊朗抗議諷刺漫畫事件別出心裁,將丹麥酥餅更名為"先知玫瑰". 雅虎香港. 200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17). 
  8. ^ Europa veroordeelt het cartoongeweld. VRTNieuws. 200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21). 
  9. ^ 意大利部長穿辱回漫畫上衣. 雅虎香港. 2006-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19). 
  10. ^ Thousands in Pakistan join protests of cartoons.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2-16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3). 
  11. ^ 香港穆斯林抗议“亵渎先知”漫画. BBC中文網. 2006-02-17 [2006-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12. ^ Muslim cartoon row timeline. BBC News. 2006-02-19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13. ^ Pakistan crackdown over cartoons. BBC NEWS. 2006-02-17 [2006-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14. ^ 意部長穿褻瀆漫畫上衣辭職. 雅虎香港. 2006-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20). 
  15. ^ 諷刺漫畫風暴延燒奈及利亞16死;兩部長下台為利比亞抗議衝突負責. 雅虎香港. 2006-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20). 
  16. ^ 英国穆斯林举行最大规模漫画抗议. BBC中文網. 2006-02-18 [2006-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17. ^ OIC denounces cartoons violence. BBC News. 2006-02-21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18. ^ 尼日利亞宗教暴亂24人亡. 雅虎香港. 2006-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06). 
  19. ^ 宗教漫画:丹麦召开宗教关系会议. BBC中文網. 2006-03-10 [2006-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3). 
  20. ^ 施泰芬·萊德爾. “西方应该反思!”. 德國之聲中文網. 2007-08-15 [2007-08-15]. 
  21. ^ Protests Spread to Pakistan Over Reprinting of Muhammed Cartoons. BlogBurst (reuters). 2008-02-15 [2008-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9). 
  22. ^ Pakistan blocks YouTube for 'blasphemous' content: officials. AFP (Yahoo News). 2008-02-24 [2008-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