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縣行政區劃

泰和縣最後一次鄉鎮調整現行鄉級行政區劃確定於2001年12月3日,當時進行了一次鄉鎮撤併,將文田鎮和上田鎮併入澄江鎮、棲龍鄉併入馬市鎮、樟塘鄉併入萬合鎮,此後未再調整。

現行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09年,泰和縣下轄16個、6個,共22個鄉級行政區。

  • 河西10個鄉鎮:澄江鎮、禾市鎮、馬市鎮、蘇溪鎮、碧溪鎮、螺溪鎮、橋頭鎮、沿溪鎮、石山鄉、南溪鄉
  • 河東12個鄉鎮:小龍鎮、塘洲鎮、沙村鎮、冠朝鎮、萬合鎮、苑前鎮、灌溪鎮、老營盤鎮、上模鄉、水槎鄉、中龍鄉、上圯鄉

除正式的行政建置外,還轄有泰和墾殖場武山墾殖場2個國有農場。

分為若干社區(非農業區域)和行政村,分別設有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鄉則只分為若干行政村。截至2009年,泰和縣共轄22個居民委員會、290個村民委員會[1]。截至2007年,全縣有自然村2845個,其中20戶以上自然村1882個、30戶以上自然村1279個[2]

行政區劃沿革 編輯

宋元時期 編輯

泰和自淳熙年間起設坊、鄉、里、巷,全縣劃分為若干個鄉,鄉分為里;泰和城內則為坊,坊下為巷。此後歷兩朝二百餘年皆沿襲未改,因相關文獻散失,準確的區劃已不可考。

明清時期 編輯

初坊改為廂,鄉分為都,都再分圖(圖又稱里)。全縣共劃分為6個鄉,從東至西依次為:仁善鄉、仙槎鄉、雲亭鄉、千秋鄉、信實鄉和高行鄉。劃分鄉的依據主要是水系流域,贛江及其幾條支流分別流經6個鄉,每個鄉在整體上構成一個緊湊的自然地理單元,河道則成為村落聯繫的自然網絡。6個鄉再分為70個都,按數字順序排列命名,一都位於最東邊的仁善河的上游,而七十都屬於最西邊的高行鄉。縣城位於四十五都,城內則分為東西兩廂。每個都下轄若干個圖(里),全縣共有大約250個圖。這種行政區劃制度歷兩朝五百餘年,除有少數圖的增減外,皆沿襲未變[3][4]

清末至民國時期 編輯

宣統二年(1910年),地方自治,全縣劃分為23個自治會:45都為城區自治會,原仁善鄉劃分為仁聲、仁問、仁愛、仁里4個自治會,原仙槎鄉劃分為仙津、仙洞、仙源3個自治會,原雲亭鄉劃分為雲峰、雲谷、雲龍、雲屏4個自治會,原千秋鄉劃分為千仁、千義、千年、千載、千紅5個自治會,原信實鄉劃分為信智、信仁、信勇3個自治會,原高行鄉劃分為高德、高功、高言3個自治會。

民國初年沿襲清末區劃。

1926年,以原6鄉範圍劃為6區,區再分為26鄉1鎮:原千秋鄉為第1區,駐縣城,轄武溪、馬市、永昌、沿溪、倉嶺、萬合6鄉及西昌鎮;原仁善鄉為第2區,駐固陂圩,轄仁問、仁聲、仁愛、仁里4鄉;原仙槎鄉為第3區,駐灌溪圩,轄仙洞、仙津、仙源3鄉;原雲亭鄉為第4區,駐沙村圩,轄雲谷、雲蒸、雲錦、雲龍、雲峰、雲屏6鄉;原信實鄉為第5區,駐三都圩,轄南岡、螺溪、甘竹、石山4鄉;原高行鄉為第6區,駐早禾市,轄高德、高功、高言3鄉。

1940年,取消「區」,縣直轄1鎮26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全縣分為50多個鄉鎮,1956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撤併,全縣鄉鎮數減少了約50%。1958年起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全縣共設23個人民公社:

  • 河西有12個公社:澄江公社、三峰公社(1964年更名碧溪公社)、橋頭公社、禾市公社、蘇溪公社、荊洲公社(1960年更名馬市公社)、棲龍公社、三都公社、石山公社、玉華公社(1961年更名南溪公社)、上田公社、沿溪鄉
  • 河東有11個公社:塘洲公社、樟塘公社、萬合公社、冠朝公社、上模公社、高隴公社、古坪公社(1965年更名灌溪公社)、苑前公社、水槎公社、中龍公社、回龍公社(1968年更名老營盤公社)。

除1961年撤消澄江公社復置澄江鎮、1982年析中龍公社復置小龍鎮外,其餘公社均於1984年撤消,恢復鄉鎮體制,其中老營盤公社分設老營盤和上圯兩個鄉。至此,全縣共分為25個鄉鎮。此後,隨着經濟的發展,多數鄉陸續改設為鎮。1990年析沿溪、上田兩個鄉的10個村委會設文田鄉,1993年改鎮。2001年12月3日,文田鎮、上田鎮併入澄江鎮,棲龍鄉併入馬市鎮,樟塘鄉併入萬合鎮。此後鄉級行政區劃未再變動,沿襲至今[5]

1982年起,陸續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體制。至1984年,全縣設2個鎮、23個鄉:

  • 河西有12個鄉鎮:澄江鎮、碧溪、橋頭、禾市、蘇溪、馬市、棲龍、螺溪、石山、南溪、上田、沿溪
  • 河東有13個鄉鎮:小龍鎮、塘洲、樟塘、萬合、冠朝、上模、沙村、灌溪、苑前、水槎、中龍、上圯、老營盤

此後,隨着經濟的發展,多數鄉陸續改設為鎮。1990年析沿溪、文田兩個鄉的10個村委會設立文田鄉,1993年撤鄉改鎮。2001年12月3日進行鄉鎮撤併,文田鎮、上田鎮併入澄江鎮,棲龍鄉併入馬市鎮,樟塘鄉併入萬合鎮。此後鄉級行政區劃未再變動,沿襲至今[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2009年泰和縣行政區劃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10-25.〉,吉安區劃地名網(江西區劃地名網子網站),於2009年3月31日查閱
  2. ^ 縣委書記鄧近有在全縣領導幹部會議上的講話(摘要)[永久失效連結]〉,泰和縣人民政府網,2007年4月30日,於2009年4月19日查閱
  3. ^ (英文)John W. Dardess. A Ming Society: T'ai-ho County, Kiangsi, Fourte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ISBN 0-520-20425-5. P.10
  4. ^ 宋瑛、彭啟瑞、周之鏞:《泰和縣誌》清光緒四年刊本,卷二·輿地誌;楊訒、徐迪惠《泰和縣誌》清道光六年刊本,卷四·輿地誌;冉棠、沈瀾:《泰和縣誌》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卷二·輿地誌
  5. ^ 5.0 5.1 吉安市鄉鎮行政區劃變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江西區劃地名網,2007-10-16,於2009年4月13日查閱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jaxz」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