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雜納藏語བཻ་རོ་ཙ་ན་威利轉寫bai-ro-tsa-na,舊譯毗盧遮那,梵文含義為「遍照光」)是三大譯師(lo-tsaa-ba rgan gsum)之一,來自尼木縣的巴果爾家族(ba-gor)。

白若雜納是預試七人之一,受戒後被派到印度求經,很快就精通了梵文,使他的印度教師深感敬佩;他的尊號「白若雜納」由此得來。赤松德贊對其頗為尊敬,召集群臣,試圖推廣佛教,受王后蔡邦·瑪加東格及眾多苯教大臣的反對。在蔡邦氏的壓力下,赤松德贊被迫將其放逐到嘉絨地區(今馬爾康縣)。來到嘉絨之後,當地人對他過分的警惕,以為他是吐蕃贊普的間諜而把他投入青蛙坑,對他進行身心的摧殘和折磨。但由於白若雜納修行很深,青蛙分泌的毒無效,他安然無恙的修行念經。他不凡的能力,堅決的意志,虔誠的心靈使嘉絨王為他傾倒,於是命令從青蛙坑裏放他出來。從此以後,佛教開始傳入嘉絨,白若雜納積極的宏揚佛法,招收教徒,建立寺院。最後,吐蕃王后改邪歸正,赤松德贊便邀請了白若雜納回桑耶寺進行佛經翻譯。

白若雜納的修行洞(sgrub-phug)直到現在都是藏傳佛教信徒的朝覲聖地。據說洞裏留有他修行時的腳印和掌印。

相關資料 編輯

  1. ^ 嘉绒语 白若杂纳.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