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外交

外交概念

务实外交(英语:Pragmatic Diplomacy),又称实质外交中华民国(通称“台湾”)外交政策之一,最早起源于1988年李登辉总统时代,在陈水扁总统执政初期仍然继续遵行。因为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中国原则”影响,台湾在国际外交上遇到许多困难。务实外交的重点在于不计较国家名称,不受限于意识型态,在国家名称及交流形式上采取弹性立场,但重视实际交流内容,追求实际外交权益的作法。[1]

务实外交延续蒋经国时代的弹性外交,但在政策上,不再坚持中华民国为唯一“正统中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出席采取默认,愿意接受双重承认,不再坚持中华民国拥有中国代表权,只代表台湾。在马英九总统任内,推行类似的但本质大不相同政策,称为“活路外交”。相较于务实外交,活路外交重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双边互信与友善关系,避免可能侵犯一个中国的外交作为。故马英九的活路外交又叫“外交休兵”。由于强调“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主权互不承认的立场,排除两岸和同一个国家维持正式外交关系的可能性,因此,其本质是认为两岸关系中国内战延续,彼此是交战团体但是停火关系,所以和李登辉蕰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南辕北辙。[2]

起源

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在国府迁台后,在蒋中正总统时期,因为其较强硬地坚持中华民国为唯一一个中国的态度(汉贼不两立),导致了中华民国与许多国家断交,最终在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蒋经国时代,也大体延续了蒋中正的外交政策,只是相对于来说较为灵活,称为弹性外交[3][4][5]

在李登辉接任总统之后,采行了更为务实开放的外交政策,称为务实外交。1989年,李登辉总统访问新加坡。新加坡以“从台湾来的李总统”来称呼李登辉总统,未冠上国号。3月9日,在返国记者会上,记者询问李登辉的看法,李登辉总统回答:“本人虽不满意,但是可以接受。”“在此种情况下,我们不需去计较名称,而来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之后务实外交成为中华民国外交方针之一。[4][5]

具体政策

编辑

务实外交政策其主要理念是默认国际上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一个中国(中国只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代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的现状,不再坚持中华民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不坚持以正式国家名称在国际中活动,只强调中华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主要做法是在加强与邦交国间关系的同时,增进与非邦交国之间的各项实质性关系,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6][7][8][9]根据这个方针,中华民国以“台澎金马关税领域”名义申请加入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ATT)及世界贸易组织(WTO),以中华台北之名加入亚太经济合作会议[4][5][10][11]

1993年起,中华民国政府每年都会请邦交国在联合国发言,支持中华民国重返联合国,或台湾加入联合国(2007年) 。在不取回中国代表权的前提下,中华民国愿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存于联合国。这个政策直到2009年,马英九推动活路外交之后停止。

相关评论

编辑

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欧美所研究员林正义认为:“(对务实外交)中共(中华人民共和国)加以阻挠,美国不积极支持,却受到台湾绝大多数国人的支持。”[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内媒体称,务实外交是“走不通的”,并认为这是在“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分裂国土及阻挠祖国统一”。[3][13]

中共党媒人民网称“以‘一中一台’为核心的‘务实外交’严重压缩了台湾自身的活动空间,不仅没有成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为台湾发展正常对外交往活动的障碍,既不‘务实’,也没有‘外交’。”[14]

注释

编辑
  1. ^ Jie Chen. Foreign Policy of the New Taiwan Pragmatic Diplomacy in Southeast Asi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1 January 2002. ISBN 978-1-78195-996-1 (英语). 
  2. ^ Dennis V. Hickey. Foreign Policy Making in Taiwan From Principle to Pragmatism. Routledge. 5 December 2006: 13–. ISBN 978-1-134-00305-1 (英语). 
  3. ^ 3.0 3.1 “務實外交”製造“兩個中國”. [2014-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2). 
  4. ^ 4.0 4.1 4.2 黄秀政; 张胜彦; 吴文星. 臺灣史.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271– [28 July 2014]. ISBN 978-957-11-2738-5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江增庆. 中國通史綱要.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638–. ISBN 978-957-11-3986-9 (中文(台湾)). 
  6. ^ 我國外交政策—務實外交-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4-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1). 
  7. ^ 林义钧. 臺灣國家能力與國家認同之關係, 1990-2000. 台北: 秀威出版. 1 October 2005: 63–. ISBN 978-986-7263-77-3 (中文(台湾)). 
  8. ^ 兩岸和平發展與互信機制之研析. 台北: 秀威出版. 1 June 2010: 94–. ISBN 978-986-221-467-1 (中文(台湾)). 
  9. ^ 陈正茂. 世紀交錯雜感錄:陳正茂隨思筆記 陳正茂隨思筆記. 台北: 秀威出版. 1 February 2011: 161–. ISBN 978-986-221-624-8 (中文(台湾)). 
  10. ^ John W Garver. Face of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5 May 2011: 33–. ISBN 978-0-295-80035-6 (英语). 
  11. ^ Michael Leifer. Michael Leifer Selected Works on Southeast Asia.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 January 2005: 272–. ISBN 978-981-230-270-0 (英语). 
  12. ^ 積極外交 證明台灣存在. [2014-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3. ^ 一条走不通的路(上). [2014-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2). 
  14. ^ 台海观察:“务实外交”何以屡战屡败?. 人民网. [2014-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