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鼻龙属
盘龙目古动物
杯鼻龙属(属名:Cotylorhynchus,意为“杯状的吻部”),又名杯喙龙,是种大型合弓类动物,属于盘龙目卡色龙亚目[1][2],生存于二叠纪早期到中期的北美洲南部,约2亿7500万年前[3]。杯鼻龙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卡色龙类与盘龙目动物,也是该类群中最著名的成员之一,其中汉氏杯鼻龙(C. hancocki)更是二叠纪前期体型最大的陆生脊椎动物。如同其他卡色龙类,杯鼻龙是草食性动物。因为杯鼻龙的体型过大,所以牠们不怕任何肉食性动物。
杯鼻龙属 化石时期:二叠纪前期,
| |
---|---|
罗氏杯鼻龙的骨架模型 | |
杯鼻龙(后)、蛇齿龙(中)与蜥代龙(前)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合弓纲 Synapsida |
科: | †卡色龙科 Caseidae |
属: | †杯鼻龙属 Cotylorhynchus Stovall, 1937 |
模式种 | |
汉氏杯鼻龙 Cotylorhynchus hancocki Stovall, 1937
| |
其他物种 | |
|
叙述
编辑杯鼻龙的体型巨大,但头部很小,身体呈大水桶状[4]。杯鼻龙身长6米,重达2吨。杯鼻龙具有大的肩胛乌喙骨,肱骨末端呈喇叭状,四肢粗壮,脚掌扁平,具有大型趾爪。牠们可能利用趾爪挖掘植物,或挖掘栖息用的洞穴。科学家认为杯鼻龙的趾爪具有一定的动作范围。趾爪腹侧的缩突大,允许牠们作出强力的趾爪动作。掌骨的关节表面倾斜,而非垂直,有更多的表面可供屈肌附着。
杯鼻龙的头骨具有大型颞颥孔、大型鼻孔,可能促进呼吸,或拥有某种感应或保存湿气的器官。杯鼻龙还具有大型松果孔,上颌向齿列外突出,形成喙状嘴。头骨的外表有者深的凹槽与裂缝。微小的牙齿相当类似鬣蜥的牙齿,后段的牙齿具有垂直的齿尖。
发现
编辑杯鼻龙是羊膜动物第一波辐射演化出的动物之一。杯鼻龙目前已经发现三个种:C. hancocki、C. romeri、以及C. bransoni[5]。C. romeri的体型较小,化石发现于奥克拉荷马州克里夫兰县。C. hancocki可能是从C. romeri演化而来,化石发现于德州哈德曼县与诺克斯县。C. bransoni的化石则是发现于奥克拉荷马州金菲舍县与布莱恩县。
参考资料
编辑- ^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Amniotes. [27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 http://palaeos.com/vertebrates/synapsida/caseasauria.html. [27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Strauss, Bob. Cotylorhynchus. about.com. [27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18日).
- ^ Fossil Evidence Permian.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7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Stovall, J. Willis; Price, Llewellyn; Romer, Alfred. The Postcranial Skeleton of the Giant Permian Pelycosaur Cotylorhynchus romeri (PDF).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66, 135 (1) [27 August 2012].[永久失效链接]
- Stovall, JW et al. The Postcranial Skeleton of the Giant Permian Pelycosaur Cotylorhynchus rom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