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汉番界碑
石牌汉番界碑,是原设于今台湾台北市北投区的土牛界线界碑,被列为台北市文化资产,今各迁至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捷运淡水线石牌站。
石牌汉番界碑 | |
---|---|
位置 |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北投区石牌站 |
材料 | 安山岩 |
官方名称 | 石牌汉番界碑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一般文物 登录种类:碑碣 |
评定时间 | 2008年3月3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由来
编辑雍正、乾隆初期,漳州人赖、魏、谢三姓为开发北投庄而侵占原住民土地,时起争端,淡水同知曾日瑛为此而立下界碑[1][2]。刻写“奉宪分府曾批断东南势田园归番管业界”指明将唭哩岸庄东边的水田、南边的菜园标示原住民的产权,这两地分别即今日的行义路与石牌路交会处、石牌派出所周围[3]。设立时间约于乾隆十年(1745年)到十三年(1748年)间[3],传说界碑四座[2]、三到五座[4]。
石牌庄汉番界碑
编辑其中一座立于石牌庄[2][3],乡人转音以“碑”为“牌”成为当地地名[1][5][6]。附近种有凯达格兰族称“Ratoo”的莿桐,他们借此莿桐花开季,作为猎鹿捕鱼、采收粟米、杵臼丰食、迎接婚庆的指标[7]。碑在日治时期一旁就是石牌火车站[2],后送入台湾总督府博物馆[3]。1986年台北市立文献会将收集到残碑于新公园辟建碑林[8]。此放此碑外,尚有奉宪示禁私挖煤灰者立毙碑、敕建凤山昭忠祠碑、添建艋舺大渡碑、有夷之行碑、客路须知碑、经理谢打马众番界址碑、刘门许氏立存田屋业牌[9]。
矿溪庄汉番界碑
编辑另一座立于矿溪庄[1][3],即北投永和里[1][3],原在今日振兴医院附近的明德路旁[6]。碑高120公分[1]、宽35公分[5]、厚27公分[3],石材为观音山的安山岩[3]。1935年迁移至石牌派出前庭院保管[1][3],当地人余加仪称是他所移动[6],地区今日属于文林里[10]。
1994年5月7日,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开始对史迹学者初步建议的全市21个历史性建物名单,由民政局长庄芳荣领队,参与的学者包括淡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宗贤、文化大学教授李干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富三、古风史迹协会理事长张文及内政部代表、台北市议员资馨仪及张秋雄,第一站来到石牌派出所,与会人员对于该界碑的历史价值多给予肯定[11]。6月3日,民政局开会决议将界碑、东和禅寺钟楼、台湾大学校门、师大行政大楼提报为三级古迹[12]。8月23日,此碑被以“唭哩岸汉番田园界碑”之名由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同意提报为三级古迹[13]。
1996年11月5日,因石牌派出所将改建,众人商讨此碑保存问题[2][14]。由于北市文献会提供的解说资料上有错,将二二八公园碑林中的汉番界碑,误认是今日在石牌派出所的界碑,导致在场的师大教授王启宗误会,便和当地里长蔡阿梯争吵历史,最后由石牌派出所主管林志诚发言,证实石碑在该所至少已留存廿年以上,及蔡里长火速回家抱来一面1975年间北市文献会的解说碑,方澄清误解[14]。市议员陈进棋等人建议迁往捷运石牌站内置放、或原地保存[2]。
1999年5月11日,北投吉庆里的唭哩岸社区博物馆负责人黄胜宗和社区发展协会、志工研商后,对接手此界碑表达高度意愿[10]。同月18日上午,民政局前往会勘,由于只邀请两个里参加,引起未受邀请的里民抗议,受邀的里民又各自坚持要将碑立在自己的里内,现场一度相当吵闹,妥协之下将界碑设在捷运石牌站,才解决争端[4]。次日,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长叶良增、立农、文林、福兴、吉庆、裕民里长陈海山、刘宪昌、吴廷彦、黄胜宗、谢延龙等人一同在石牌站实地会勘,由八旬的耆老余宗道解说历史,最后决定以石牌站前广场作碑址[15]。7月13日,时任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与台北捷运公司董事长李博文、市府民政局长林正修、警察局局长王进旺等人共同为迁至石牌站的汉番界碑揭碑[1]。
碑体配合碑文意义,面向西方,即告诉河岸向内陆开垦的汉人,越过此碑以后就是原住民之地[3]。2002年6月1日,由台湾平埔原住民协会、台北市凯达格兰协会、台北县凯达格兰协会、台北市文化局、山水客人文工作室共同主办的“二〇〇二凯达格兰族地.莿桐花开平埔文化祭”,选在此处集合,沿大兴街、福安宫、北投陈济棠墓园健行上山,登上北投高地丹凤岩,点唱十九社名,进行敬天祭祖仪式,明日巡礼番仔厝保德宫、各旧社十一株莿桐树,最后登上崎嘎劳别顶社,俯瞰北投社平原日落[16]。
参考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张仁豪. 石牌界碑揭幕 史蹟展亮相. 联合报. 1999-07-14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2.4 2.5 游鸿程. 石牌漢番界碑 飄零人生 它 曾為禮番而設 原有四塊 兩塊不知流落何方 它 流浪生活將起 根落何處 石碑等待下一個家. 联合晚报. 1996-11-05 (中文(台湾)).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杨珮君. 石牌站漢番界碑歷史. 中国时报. 1999-07-14 (中文(台湾)).
- ^ 4.0 4.1 刘开元. 北投漢番界碑 放捷運石牌站. 联合晚报. 1999-05-19 (中文(台湾)).
- ^ 5.0 5.1 陈智华、杨金严. 漢番界碑. 联合报. 1994-08-25 (中文(台湾)).
- ^ 6.0 6.1 6.2 沈长禄. 石牌得名由此碑. 联合报. 1986-02-24 (中文(台湾)).
- ^ 陈志豪. 拜訪莿桐 看平埔族故事 早期住民 花季當行事曆 看花看文化 就在明天. 联合报. 2004-04-30 (中文(台湾)).
- ^ 施美惠. 碑林 文獻會蒐集古蹟 墊腳石成為至寶. 联合报. 1986-01-12 (中文(台湾)).
- ^ 李汉昌. 觀賞古砲碑林 新公園可作知性旅. 联合报. 1992-05-16 (中文(台湾)).
- ^ 10.0 10.1 简文灿. 官方文風不動 博物館爭要北投漢番界碑. 中国时报. 1999-05-12 (中文(台湾)).
- ^ 陈智华. 古建築踏勘 漢番界碑受矚目. 联合报. 1994-05-08 (中文(台湾)).
- ^ 祁止戈. 北投漢番界址 東和禪寺鐘樓 師院禮堂 台大校門 師大行政大樓 五座建築通過提報為三級古蹟. 中国时报. 1994-06-04 (中文(台湾)).
- ^ 五歷史建物提報為古蹟. 中国时报. 1994-08-24 (中文(台湾)).
- ^ 14.0 14.1 简文灿. 新聞幕後 解說資料錯把馮京當馬涼. 中国时报. 1996-11-06 (中文(台湾)).
- ^ 简文灿. 北投漢番界碑石牌捷運站見. 中国时报. 1999-05-20 (中文(台湾)).
- ^ 陈盈珊. 莿桐花開平埔文化祭 走鏢 祭天 會飲 北投尋根. 中国时报. 2002-06-0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