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素芬

台灣小說家

蔡素芬(1963年11月5日)生于台南市七股区台湾小说家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双语言文化所硕士进修,曾担任《国文天地》月刊主编。历任《自由时报》影艺中心撰述委员、自由副刊主编、影视艺文中心主任、兼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助理教授,现任自由时报副总编辑,暨林荣三文化公益基金会首席执行官。[1]

蔡素芬
出生 (1963-11-05) 1963年11月5日60岁)
台湾台南市七股区
职业作家
教育程度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双语言文化所进修
体裁小说
代表作《盐田儿女》
《姐妹书》
《橄榄树》
《台北车站》
《烛光盛宴》
《星星都在说话》
《蓝屋子》
奖项吴三连文学奖 金鼎奖 金典奖 联合报长篇小说奖 南瀛文学奖

经历 编辑

 
《盐田儿女》2014新版书封

学生时期 编辑

蔡素芬出生于台南市七股盐村,六岁随父母移居高雄。高中时期,蔡素芬担任文艺社社长及校刊总编辑,写作自此开始进入她的生活,而后进入淡江大学中文系就读,在一、二年级时连续两届获得校园五虎冈文学奖短篇及极短篇小说双料第一名。

校园文学奖的评审司马中原相中蔡素芬的才华,建议她向校外投稿。1986年,蔡素芬以<一夕琴>,获得《中央日报》举办的百万文学奖小说类首奖,她此时还是一名大二学生。作品随后由齐邦媛教授推荐译成英文,刊登于中华民国笔会季刊。

在毕业前的1987年,蔡素芬在老师龚鹏程的廷揽下,曾进入创刋不久,以活化国学为主的《国文天地》担任一年多的主编工作,毕业后,1988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六分之一剧》,随即赴美国。[2]

国外四年,陆续写作一些短篇中篇小说,短篇集成《告别孤寂》。

工作时期 编辑

蔡素芬回国后从事翻译工作。在过程中,台南盐田将改辟为机场的消息,触动了蔡素芬。因而在1993年写成《盐田儿女》,此后,她陆续出版《盐田儿女》三部曲 、《姐妹书》、《烛光盛宴》、《海边》等作品,并以《盐田儿女》首部曲获得1993年《联合报长篇小说奖。

《盐田儿女》是蔡素芬的代表作,出版二十年,曾荣获许多奖项。1998年,《盐田儿女》成为《公共电视台》开台之作,不断重播,是其经典的戏剧作品。

1997年,她进入《自由时报》担任艺文部门撰述委员,2000年接任〈自由副刊〉主编,开创全版作家“身体与诗”影像版、长诗连载、长篇小说全头题连载,主编期间亦编选九歌版的《九十四年度短篇小说选》,并以地毯式阅读,编选出生于1945年以后的小说家作品,于2008年出版《台湾小说菁英30家》。

2005年,她同时兼任“财团法人林荣三文化公益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开创“林荣三文学奖”,此奖历年发掘了重要的文学创作者,成为台湾具指标性的文学奖。

繁重的工作之外,她默默书写,与上本短篇著作《台北车站》相隔9年,于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烛光盛宴》,此书获得多种文学奖项,此后恢复创作出版的规律性。

[3]

著作 编辑

长篇小说 编辑

  • 《盐田儿女》,《盐田儿女》三部曲之一(1994年5月31日,联经):
描寫一對住南部鹽田村落的青梅竹馬戀人,但女方在父母安排下招了一位嗜賭浪蕩的男人,這樁錯誤的婚姻使女方一生命運坎坷。
《鹽田兒女》以人性為基點,不只描寫男女愛情,也寫親情,鹽田地的生活型態,以及台灣社會的變遷,相當生活化。人物性格的塑造十分鮮明,這些性格各異的小人物織就了動人的親情之愛、男女之愛、土地之愛。──《鹽田兒女》二版,2014年[4]
  • 《姐妹书》(1996年12月1日,联合
  • 《橄榄树》,《盐田儿女》三部曲之二(1998年5月15日,联经)
  • 《烛光盛宴》(2009年10月1日,九歌
  • 《星星都在说话》,《盐田儿女》三部曲之三(2014年4月30日,联经)
  • 《蓝屋子》,(2021年1月,联经)

短篇小说集 编辑

  • 《六分之一剧》(1989年1月,希代)
  • 《告别孤寂》(1992年10月,晨星)
  • 《台北车站》(2000年5月15日,联经)
  • 《蔡素芬短篇小说选》(2002年11月,台南县文化局
  • 《海边》(2012年9月1日,九歌)
  • 《别着花的流泪的大象》(2016年8月1日,九歌)

诗集 编辑

  • 《森林咏叹调》(2023年10月,联经)

编辑 编辑

  • 《九十四年小说选》(2006年3月1日,九歌)
  • 《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4:小说30家(上册)》(2008年4月1日,九歌)
  • 《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5:小说30家(下册)》(2008年4月1日,九歌)

风格 编辑

蔡素芬温柔敦厚、内敛而不靡华的写作方式,与同期作家直接批判性别、政治、国土等大胆作风极为不同。代表作《盐田儿女》的风格应属传统“乡土”小说,在小说的叙述手法上,也采用传统写实手法。然而,大学时得到的中央日报百万征文的小说首奖〈一夕琴〉、和1994年的中篇〈白氏春秋〉等作却呈现了中国战地小说风格,及至2009年的《烛光盛宴》写眷村与国族身份,由此可见,蔡素芬的写作路线另有所承,“本土乡土作家”并不适用于她。[5]

蔡素芬曾强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属于大众的”,而非为特定阶级或年龄的人所阅读与欣赏。对于创作,她秉持初衷:“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取代写作,因为创作一切源自于对人生人文的关怀。”并且说:“我不认为写作的人就是一直在写自己身边的事情,甚至我不太喜欢写我自己身边的事。”[6]

评价 编辑

联合报小说奖决审委员评《盐田儿女》:[4]

作者很会经营,懂得如何巧妙地叙事,心理描写相当细腻,伏笔的前后呼应安排得很好。感情的控驭,发乎情,止于常理。台语方言的运用相当清爽传神。──朱炎

人物的塑造、人物与人物之间隐藏的亲情、爱情,都非常深刻含蓄且令人感动。文字间流动着炎热的南台湾海边盐田的风貌,抓住了那种阳光、空气与水分,作者酿造的气氛非常成功。虽然是小格局的作品,却很精致完整。──李乔

获奖纪录 编辑

  • 中央日报文学奖百万征文短篇小说第一名(1986年10月)
  • 全国学生文学奖〈夏日的微笑〉获第七届大专小说组第二名(1987年5月31日)
  • 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水源村的新年〉获第五届中篇小说推荐奖(1991年9月1日)
  • 联合报长篇小说奖《盐田儿女》获得(1993年9月)
  • 中兴文艺奖章《橄榄树》获第二十二届奖章(1999年5月1日)
  • 南瀛文学奖《盐田儿女》获第十届文学奖(2002年12月31日)
  • 《野葡萄文学志》小说类推荐《九十四年小说选》(2006年4月1日)
  • 《自由时报》副刊推荐《九十四年小说选》(2006年3月28日)
  • 2009年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烛光盛宴》(2010年1月31日)
  • 第34届金鼎奖图书类文学奖《烛光盛宴》(2010年)
  • 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类入围图书(2010年2月7日)
  • 2009年台湾小说金典奖入围《烛光盛宴》
  • 《中国时报》开卷2009年十大好书《烛光盛宴》(2010年2月12日)
  • 第三十七届吴三连文学奖(2014年10月)
  • 文化部第39次中小学优良课外读物(2017年8月8日)
  • 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

担任评审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201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0). 
  2. ^ 作家座談 創作之路-蔡素芬. [2017-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5). 
  3. ^ 文化部,《鹽田兒女》作者小傳. [2017-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5). 
  4. ^ 4.0 4.1 蔡素芬,《盐田儿女》
  5. ^ 邱贵芬,《“(不)同国女人”聒噪》
  6. ^ 人物專訪-時代變動中,活出自己的樣子--蔡素芬. [2017-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7. ^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