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壁盗龙属
岩壁盗龙属(属名:Murusraptor,意即“墙壁强盗”)或译墙盗龙,是兽脚亚目大盗龙类的一属肉食性恐龙,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内乌肯群的巴罗萨组。已知化石包含部分头骨、肋骨、部分骨盆、腿部和其他骨骼[1]。
岩壁盗龙属 | |
---|---|
已知的部分头骨及骨骼复原图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科: | †大盗龙科 Megaraptoridae |
属: | †岩壁盗龙属 Murusraptor Coria & Currie, 2016 |
模式种 | |
†巴罗萨岩壁盗龙 Murusraptor barrosaensis Coria & Currie, 2016
|
叙述
编辑岩壁盗龙的模式标本估计长约6.4米,根据脑壳缝线尚未愈合推断为未成熟个体,因此成熟后体型可能更大。岩壁盗龙提供了过去大盗龙类未发现的骨骼部位(尤其是头骨和骨盆)的进一步资讯。对于后部头骨的分析表明,岩壁盗龙可能和近亲大盗龙一样,也具有长而狭窄的口鼻部。[1][2]
科里亚和柯里提出了一些岩壁盗龙的鉴定特征:泪骨上叶长于下叶;下颌中,上隅骨的外部形成骨盖、前上隅骨开口及齿骨后上部之间的凹槽有侧关节;肋骨中空呈管状;坐骨短、转折平坦、垂直略宽。后两项特征是自衍征。[1]
此外还有一个独特的特征组合,但这些特征本身并不独特:脑壳基结突位于基蝶骨前下侧,而隐窝底面凹陷深部的斜口向上并朝后;基蝶骨在块状基动脉和基结突之间形成一个浅而宽的缺口;人字骨直。[1]
发现及命名
编辑2001年,卡门富内斯博物馆(Museo Carmen Funes)的标本师Sergio Saldivia在普拉萨温库尔(Plaza Huincul)东北方30公里处的山谷壁上发现了一种新的兽脚亚目,并于当年及次年将标本进行保存[1]。
2016年,模式种巴罗萨岩壁盗龙(Murusraptor barrosaensis)由罗多尔夫·科里亚与菲利普·柯里正式命名及叙述。属名由拉丁文的murus(墙、壁)源自发现地山谷的岩壁,以及raptor(盗贼)组成。种名则指发现地Sierra Barrosa[1]。
模式标本(编号MCF-PVPH-411)出土于巴罗萨组地层,地质年代约为科尼亚克阶。是一个未成熟个体的部分头骨及其他骨骼,修复的部分包含:带有额骨及顶骨的完整脑壳、右泪骨、前额骨、眶后骨、方骨、翼骨、副翼骨、外翼骨、31颗牙齿、右下颌后部、12节背椎、荐椎和尾椎、11根胸肋、单个脉棘或人字骨、几个腹肋、第三指爪、完整的左髂骨、部分右髂骨、两根耻骨的近端、坐骨的末端、右胫骨、还有一块跟骨[1]。
分类
编辑岩壁盗龙属于大盗龙类,是一群分类充满争议的大型掠食性恐龙。最早一度误认为驰龙科,后来在肉食龙下目异特龙超科或虚骨龙类暴龙超科两类之间拉据。尽管岩壁盗龙的发现未能澄清所属的确切位置,却提供了大盗龙类解剖学的进一步可能性,进而影响大盗龙类在兽脚亚目系谱树的演化位置[1]。
古生物学
编辑病理学
编辑岩壁盗龙的模式标本显示左侧脑壳严重感染的迹象。颅骨颈嵴前面和下面可以看到两个可能由其他兽脚类留下的齿痕。因感染导致枕骨整个左侧变形。一些肋骨也被感染。这些感染是否造成其死亡仍未能知晓[1][3]。
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PLOS ONE: A New Megaraptoran Dinosaur (Dinosauria, Theropoda, Megaraptor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Journals.plos.org. [201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1).
- ^ New dinosaur species may give clues to evolutionary origin of megaraptorid cla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Daily July 20, 2016
- ^ Meet Murusraptor: The Supermodel of Megaraptors - Dead Things : Dead Things. Blogs.discovermagazine.com. 2015-07-16 [201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