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石
浮丘石,又叫浮丘岛,是古时广州城西珠江中,浮露出水面的一个红色砾岩小丘,并按其形状取名为浮丘石。又说系浮丘丈人得道之所,故名。其与海珠石、海印石并称为羊城三石。旧日其四面环水,船舶纵横。今在中山七路的东段。

简史 编辑
唐、宋时期为船只停靠之地。浮丘石上更根据浮丘公传说,修筑不少亭台楼阁。后来由于河道淤塞,与周围陆地相连。宋朝时因丘下有井,称“浮丘丹井”。据宋初有位百岁老人陈崇义所述,其幼时所见的浮丘石,泊有舟船千艘[2]。
原有建筑 编辑
宋代时,经略使蒋之奇就在岛上建有朱明馆、挹袖轩、白云堂等;明赵志皋贬官到此后,在万历八年(1580年)建扩建大雅堂、紫烟阁、听笙亭、晚沐轩,李凤建就在1601年将整体扩建为广仁观。清改为浮丘寺,民国时期成为西禅警署的驻地,共和国后曾由西区人民法院使用,筑马路后寺观都被毁不存[3][4]。
据《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载,浮丘八景为“紫烟楼、晚沐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亭、朱明馆、挹袖轩、听笙亭”,间植荔枝、梅、竹等,仕宦词客觞咏其间[1]。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 1.0 1.1 浮丘石上,“浮丘饺” 羊城晚报 2012-03-10
- ^ 屈大均《广东新语》载
- ^ 3.0 3.1 越秀古街巷(第五集).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ASIN B07B8TM8TG. ISBN 9787218083841.
- ^ 西关地域变迁史 广州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