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语指在渤海国使用的主要语言。

渤海语
母语国家和地区渤海国
区域满洲朝鲜半岛北部
语言灭亡12至13世纪?
语系
满-通古斯语系
  • 南满通古斯语族
    • 渤海语
文字渤海文字(有争议)、汉字
语言代码
ISO 639-3

概要 编辑

渤海国使用受汉语影响的靺鞨语,最终形成渤海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据推测,统治阶层可能使用汉语而普通民众和地方多用靺鞨语。亦有看法认为渤海语事实上是含有少量高句丽语辞汇的靺鞨语。其中亦可能夹有大量汉语成分。随着渤海国的灭亡,在12~13世纪消亡。 关于渤海语的资料稀少,其详细情况仍然不明。仅在《新唐书》《旧五代史》中收录有若干可能为渤海语的词组。

旧五代史·外国列传·渤海靺鞨》提到:“渤海靺鞨,其俗呼其王为可毒夫,对面呼圣,笺奏呼基下。”《册府元龟·外臣部七(卷962)》作“可毒大”,《五代会要·卷30》作“可毒失”。[1]

远东联邦大学Ernst Vladimirovich Shavkunov的研究表明,渤海语中称呼“王”的“可毒夫”可能与满-通古斯语系满语“卡达拉”(满语ᡴᠠᡩᠠᠯᠠ᠊、kadala-“管理”)及赫哲语“凯泰”有关,原意应是年长的管理者。另外,渤海与靺鞨人名最后有时会带“蒙”字(如)(乌借芝蒙、己珎蒙、慕思蒙),标志着靺鞨语中重要的黏着词尾。通古斯民族将氏族称作“木昆”(满语ᠮᡠᡴᡡᠨ、;mukūn”,可能与这个“蒙”有关,是表明人名所属氏族的词缀。[2]

810年5月,渤海遣日使的一员首领高多佛独自留在了越前,后来到越中,随史生羽栗马长等人教习渤海语[3]。与语言关系密切的是民族,渤海国是粟末靺鞨白山靺鞨等部建立的多民族国家,它们的前身是挹娄勿吉,《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挹娄……其人形似夫余,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北史·四夷列传(卷94)》:“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言语独异。”看来,靺鞨语在当地是很独特的[3]。另外,渤海国先后征服了越喜靺鞨铁利靺鞨拂涅靺鞨等靺鞨各部,虽说都应说靺鞨语,但亦有可能有多种方言。[3]

稻叶岩吉《增订满洲发达史》认为“可毒夫”来自“佛陀”,但无论如何,“可毒夫”的用于不见于任何记录高句丽的文献,有人认为这说明渤海语并不来自高句丽语[4]

根据中国的史书记载,渤海国“有文字”[5],但因迄今为止未发现独特的渤海文字,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史籍所载的“文字”应为汉字以及汉文;但俄罗斯历史学会从考古学的资料研究认为,渤海国可能存在独特的文字,但此观点未受到一般认同。

亚历山大·沃文(2012)指出,考古发现的部分文字不是汉字,其中与女真文有相似之处,并提出了“女真文从渤海文发展而来”的假说,但也有疑问点[6]

脚注 编辑

  1. ^ 吉本智慧子. Original meaning of Dan gur in Khitai scripts: with a discussion of state name of the Dong Dan Guo (PDF). 立命馆文学 (609) (立命馆大学人文学会). 2008-12: 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0-19). 
  2. ^ 朱国忱; 魏国忠. 渤海史. 东方书店. 1996-01: 248. ISBN 978-4497954589. 
  3. ^ 3.0 3.1 3.2 酒寄雅志. コラム 渤海国文化点描. 月刊しにか. 大修馆书店. 1998-09: 42. 
  4. ^ 刘毅. 渤海国の族源について-中国・日本・朝鮮関連史料の考察-. 国学院雑志. 国学院大学. 1997-07: 60. 
  5. ^ 元,脱脱等. 本紀第一. 金史. 
  6. ^ 川崎保. 「渤海」文字資料からみた女真文字の起源に関する一考察 : ヴォヴィン論文(2012)を中心として. 古代学研究 (202). 古代学研究会. 2014-07: 34. 

参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