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军也称监军事督军,是中国历史上,替中央政府监督在外之军队的官职,常持节

简介

编辑

监军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时代齐景公司马穰苴为将,以宠臣庄贾为监军[1]

秦始皇蒙恬率兵防御匈奴,以长子扶苏为监,是为太子监军之始。

南朝时,监军发展成为“典签制度”。

末,常以御史监军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以后,开始委派宦官担任监军,职权为“监视刑赏,奏察违谬”,唐代监军制度完备,主要原因在于府兵制的瓦解、募兵制取而代之以后,朝廷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军队,必须使用监军制度。安史之乱后,置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六军辟仗使,以宦官充任。唐朝中后期,宦官权势开始坐大,甚至有废立皇帝之权。直到唐昭宗天复三年,朱温尽杀宦官,唐代宦官监军制度告终,至此监军制度亦走向衰落。

宋朝的基本国策是强干弱枝,“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将不相习,可以有效控制地方军队,因而逐渐不需要监军一职。

宋代以后各朝代,时设时不设。

民国初年,位居要津的军官,往往以行省督军、某部督军、监军等头衔任职于北洋政府,而实际为军阀

今日,中华民国国军实行的辅导长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的指导员制度,亦有古时监军的功能。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史记.司马穰直列传》:“穰苴曰:‘......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