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国,是中国历史春秋时代诸侯国。春秋时代有两个同名的蓼国。

蓼(廖、飂)
地位周朝诸侯国
国都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
政府封地
• 始封此国者
不详
• 爵位
侯爵
• 
姬姓
根据《路史·后纪八国名三》所引的《世本》
• 始祖
不详
分封
• 创始
不详
• 灭亡
不详
• 灭亡原因
不详
史书记载春秋左氏传见于桓公十一年
蓼(《礼记·坊记》作“缪”)
地位周朝诸侯国
国都河南省直辖固始县东北蓼城冈
政府封地
• 始封此国者
不详
• 爵位

根据《礼记·坊记》和《淮南子·氾论训》记载的“阳侯杀蓼侯”[1]
• 
偃姓
史记索隐·陈杞世家》引《世本》“蓼六皆偃姓”。蓼六同提,为与六国同年亡的此蓼国。
• 始祖
不详
分封
• 创始
不详
• 灭亡
公元前622年
• 灭亡原因
楚穆王吞并
史书记载春秋左氏传见于文公五年

一个是《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一年》记载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人军于蒲骚,将与伐楚师”。此为位于今河南省唐河县的蓼国,此国亦称廖国[2]。《春秋左氏传·哀公十七年》记载春秋末期的楚国大夫追溯先君楚武王克州国和蓼国的功业,州蓼两国一起提,应该是这个楚武王四十年曾经和州国等国谋划联合讨伐楚国的蓼国[3]

另一个是《春秋左氏传·文公五年》记载的公元前622年即楚穆王四年,“楚公子燮灭”的这个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的蓼国,此蓼国为庭坚(又称高阳或者八恺)之后裔[4]

另春秋时代在今安徽省舒城县一带有舒蓼国,为偃姓的群舒之一[5]

地理位置

编辑

《春秋左氏传·文公五年》记载的蓼国位置在河南固始县东北,都城为现安徽霍邱城关附近。国都位于固始县蓼城岗遗址。 《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一年》记载的蓼国在今河南唐河县南。

楚国设立“雩娄邑”(邑治在今固始县陈淋镇附近)和“鸡父邑”(邑治在今金寨县开顺镇)两座城池。

秦统一中国之后,没有在此设立郡县,蓼国的地盘隶属于九江郡项羽建立西楚之后,公元前206年在此建立了“九江国”,九江王为英布

西汉在原来的蓼国设立了安风县、蓼县、安丰县、雩娄县、阳泉县,隶属淮南国九江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封胶东康王幼子刘庆六安王,以此五县归其辖。后又设“义城县”,不久废。

其领地的另一部分改称湖阳。汉置湖阳县,属南阳郡。郡该地后世有湖阳城

古蓼国遗址

编辑

2006年1月在河南省固始县高墩子村,发现了一处西周时期一座大型城市的遗址。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古蓼国遗址。这个遗址中部是一个大型房基,四周环绕着护城濠沟。这座遗址是河南省发现的西周时期夯土基址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大型房基的局部保存完好。于南墙和居住面中,发现了不等分排列的15排柱洞。居住面大致能分出3到4层,有柱洞200多个保留至今。这座房子在历史上多次进行维修。

护城壕的宽度大约14到16,底部距离现地表5米。

此遗址曾经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陶器的碎片。

这处遗址占地面积约有3万平方米。东西长度大约64,南北款度大约有62,高度有两。中间的大房基东西长度大约32,南北残缺的边界的宽度有5至30米。当年的面积在960平方米以上。

史书相关记载

编辑

《史记·夏本纪》:禹封皋陶之后(偃姓)于英六。

《正义》:英即蓼也,是为虞蓼子国,殷(商)属徐州。

《禹贡指南》: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

注释

编辑
  1. ^ 转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文公五年》,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540页。
  2.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桓公十一年》,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30页。
  3.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公十七年》,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708页。
  4.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文公五年》,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540页。
  5. ^ “舒蓼”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文公十四年》,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604页到第605页。

外部链接

编辑

古蓼沧桑话水门[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