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唐代盛行的一種釉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所謂唐三彩,是指唐代陶器上的色,後來也用來泛稱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種,如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但主要以黃、綠、褐(白、赭、藍)三色為主,所以稱之為「三彩」。

唐代的唐三彩馬

「唐三彩」一詞其實不見於古代文獻,直到清末建造隴海鐵路,在洛陽邙山毀損唐代墓葬,發現頗多的唐三彩陶器。古董商將其運至北京,引起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高度重視,後出土的「唐三彩」被修復成功,引發了收藏熱[1]。故目前存世的唐三彩多是冥器。但在唐代,相同的工藝被廣泛用於各式各樣的生活陶瓷器上,而且不限於三彩,往往由一到近十種彩都有。

唐三彩採用二次燒成法。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經過冷卻,再於胎上繪以各種釉料入窯進行釉燒。唐三彩是一種低溫(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釉為綠色)、(赭黃色)、(紫色)、(藍色)、(淺黃)等作釉料著色劑,並加入助熔劑。其釉色互相滲化,加上年代久遠,部分顏色發生變化並產生新色,具有較高的裝飾藝術水平。但由於實用性較差,生活用器早已不存,故並無任何存世器,故唐三彩主要為出土器,即用於隨葬,即冥器,但由於唐代古窰的出土,也有一些殘破不堪的生活用品、如花瓶出現。

唐三彩種類很多,主要分為人物動物器物三種。人物有文臣武將貴婦男僮女僕藝人胡人等。動物有馬、駱駝、牛、羊、獅、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內用具等。古時,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大部分用作隨葬品,主要出產、流行於中原地區,供這一帶的大小官僚們使用。隨著唐朝陵墓的發掘,大量隨葬品唐三彩得以面世。隨葬品唐三彩主要分為器物類,如碗、壺、盤、房屋等;以及俑像類,如仕女文吏胡人樂伎武士天王駱駝等。

唐三彩的藝術造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時代特徵。強壯有力、神態瀟灑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壯豐滿的馬、駱駝等,充分表現了唐初國力的強盛;從臉部稍胖、體態豐滿的女俑,可以看出唐朝人是以胖為美的。

工藝原理

編輯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 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髮。這麼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來自挖墓,故現存品多為隨葬品。此外由於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性能如耐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白瓷,亦由於作為日用品的板本僅為下價品,故此這種三彩瓷基本上並無任何傳世品。

影響

編輯

當時唐三彩影響到朝鮮新羅日本奈良時代的陶器,新羅參照唐三彩技術發展成新羅三彩奈良時代則有奈良三彩[2]

相關圖片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孟津縣誌》:「在1920年前後南石山村有7位高姓民間藝人,以修復損壞的出土唐三彩為生,後來陶塑藝人高良田在自己多年修復古唐三彩的技藝上,首次複製唐三彩獲得成功,成為高姓的家傳秘技,當時用小窯燒制唐三彩也僅流傳於高姓家族之間。」
  2. ^ 紫玉. 唐三彩的姊妹花──异域三彩. 《收藏界》. 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