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丕光(1912年—1950年11月22日),原名唐義培,黑龍江省依安縣依龍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八軍第202師副師長。

生平 編輯

出生於龍江道墾牧公司農民家庭。祖父唐思恭,父唐錫三,世代務農,家境富裕。丕光行四。1922年入唐家主辦私學館。1929年3月考入依安師範講習所。1931年畢業後回家自修數學、自然等課,並求師輔導,準備到齊齊哈爾繼續求學深造。九一八事變後,1934年8月離開家鄉輾轉到達北平。經介紹入北平東北中學就讀,因學校經費不足,只能居家自學。1935年夏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編入第12期學生總隊步兵2隊。[1]1938年1月20日,第12期學員在武漢提前畢業。停留待分配期間,得知東北軍第五十三軍副軍長黃顯聲張學思在河南省郾城第五十一軍留守處舉辦東北人民抗日先鋒隊幹部訓練班,趕赴入學僅兩周,黃顯聲在漢口被國民黨逮捕,張學思被迫去香港,訓練班停辦。1938年3月14日,與中央軍官學校同期的朱軍(當時化名田量,解放戰爭時期任黑龍江軍區參謀處長、獨立第九師第一團政委、建國後任軍委民航局場站處副處長、軍委防空司令部作戰處副處長。1955年起歷任華北防空司令部作戰處長、瀋陽防空軍殲擊機指揮部參謀長、瀋陽軍區空軍司令部參謀長助理兼指揮所所長、空三軍副參謀長兼指揮所長等職。1963年空軍後勤部修建部副軍級副部長)[2]、王辛(1964年任瀋陽警備區司令員)、張現實、陳建中、韓振聲5名同學及後結識進步青年李明、羅文(解放軍開國少將,當時為安吳堡青訓班派遣至郾城訓練班任軍事教員)、盧興國(開國中校,轉業後任貴州省水利廳副廳長、貴州省物資局局長)[3]、馮世潭共10人決心投奔延安,由羅文帶隊,從郾城出發,3月18日到達西安。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熊靜(建國後改名熊天荊民政部顧問)請示周恩來批准安排這批青年赴延安。3月23日從西安出發,步行9天350餘公里,3月31日抵達延安。軍校6名同學被編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四期二大隊直屬區隊(高級軍事隊),朱軍、盧興國等4人編入抗大四期第四大隊十四中隊。1938年8月畢業,留校任區隊軍事教員。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1月,6名軍校同學編入抗大東北幹部隊,赴前線的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工作。後任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教育科列隊股股長,後兼任抗大二分校教務處長、1944年任抗大二分校冀中總隊(總隊長楊成武兼、副政委宮呈祥(建國後任華北軍區司令部直屬政治部主任、國家外貿部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劉文華)副總隊長。後任冀中第8軍分區(司令員賈士珍,政委周彪,政治部主任謝繼友)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3月冀中軍區組建獨立第14旅,1946年7月改稱冀中軍區獨立第七旅,1947年12月改編為六縱第16旅。旅長蕭新槐/廖鼎祥,政委馬澤迎/李斌,副旅長干炎林(1955年任防空軍高炮104師師長、開國大校)/唐丕光,副政治委員甘春雷/李彬,參謀長唐丕光,政治部主任甘春雷兼/張宗勝。1947年11月石家莊戰役中,率部攻打外圍元氏縣城,胸部中彈負傷。後任副旅長兼參謀長。1949年2月任第六十八軍第202師副師長兼參謀長。1949年太原戰役率部攻飛機場,腰部中彈負傷。

1950年率部在歸綏剿匪,被冷槍擊中胸部負傷致命傷。1950年夏率部修水庫,工地塌方腰被砸傷。住院治療期間,因多次負重傷,傷勢復發惡化病逝。[4]被認定為革命烈士,京津衛戌司令員楊成武參加追悼會並致悼詞,骨灰安放在北京西郊人民公墓(今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家人 編輯

  • 妻子李國艷
  • 女兒唐文娟,1934年5月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陳予歡編著:《黃埔軍校將帥錄》,廣州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頁。
  2. ^ 記者 周賢忠 伏桂明:「因『思想不純』被學校開除,周恩來介紹投奔延安,電影《兵臨城下》談判代表的原型就是他」,來源: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2021-11-29
  3. ^ 學黨史|《奔向延安的山裡娃》,來源:貴州省紀委監委網站,2022-7-26
  4. ^ 記者 宋家興:「唐丕光:屢負重傷不下火線」,《齊齊哈爾日報》,202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