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歷史

国别史

尼泊爾歷史非常悠久,若根據當地的傳說和地質探測的研究,很可能早在20萬年前已有人在當地居住[1]。古代尼泊爾境內有很多國家,在前6世紀,尼泊爾人就已在加德滿都河谷一帶定居。這些國家各自發展成為尼泊爾的各個民族,之間互有勝負,加上來自印度的移民,以及來自英國的入侵者,共同譜成了今日的尼泊爾歷史。

上古傳說

編輯

根據《斯瓦揚布往世說》所記載的傳說,現時的加德滿都谷地本來是一座名為「納格達哈」(梵語:Naga Dah,意思就是「蛇湖」)的大湖泊。後來文殊師利菩薩來到,用劍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開,把湖水及住在湖裡的大蛇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文殊菩薩還以自己的名義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山峽,今日被稱為佐帕爾(Cophara)[1]

藏緬語族紐瓦麗人(Newari)被認為是加德滿都谷地的原住民,但他們卻並不全都是東方的蒙古人種,還有許多是雅利安人

錫瓦利克山脈的印度當斯縣,考古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猿人活動的遺跡[2],這是包括尼泊爾在內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開端。考古學家在加德滿都谷地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工具,顯示在喜瑪拉雅山區早在9000年前就已有人定居。而大約在2500年前,說藏緬語族語言的人在這裡定居[3]。在雅利安人統治印度地區之前,此地一直生活著達羅毗荼人藏緬族群,如今印度東北部、尼泊爾北部生活著克拉底人,尼泊爾南部主要是印度-雅利安人[4]塔魯人[5][6]。這些人都是今日尼泊爾人的祖先之一。

早期歷史

編輯

傳說時代

編輯

傳說在公元前30世紀,印度、尼泊爾地區由Sanatana古印度政權統治。

克拉底王朝

編輯

尼泊爾最早的歷史始於克拉底人,據說他們是喜馬拉雅山麓的藏緬人,從東部來到加德滿都河谷,打敗了土著,建立了克拉地王朝(又譯吉拉迪、基拉蒂,Kirati或Kiranti),以中部山谷一帶爲政權核心區域,因此取名叫「尼-泊」,意思是「中間-國家」。這些歷史因缺乏信史記載,仍被視為傳說。根據離車王朝編年史記載,克拉底人統治了約1225年(公元前800年-300年),期間共有29個國王;也有傳說認為經歷了900多年,有32位國王。他們第一個國王名為埃蘭[來源請求](或Yalamber)[7]

克拉地王朝時期,尼泊爾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政權重視發展商貿業,與藏地、印度、斯里蘭卡建有貿易關係,經濟發展和佛教的傳播提升了人們的宗教、道德、藝術水平,許多文化、經濟中心城鎮得以建立。[7]

釋迦牟尼佛和後來的阿育王孔雀王朝都存在於這一時期。釋迦牟尼佛的故鄉迦毗羅衛國一說就在尼泊爾道拉赫瓦英語Taulihawa, Nepal提羅拉科特英語Tilaurakot

索姆王朝(Soma Dynasty)

編輯

索姆王朝(Soma Dynasty)[8]

離車族王朝(464年-879年)

編輯

印度毗舍離離車族英語Licchevi (clan)(又譯為李查維)——毗提訶王國英語Kingdom of the Videhas遮那竭國王(現代音譯加納克)的兄弟親族庫夏的瓦吉[來源請求]——遷移至尼泊爾地區;在大約公元300年,勝天一世(Jaya Deva I,傳統音譯闍耶提婆,現代音譯加亞·德瓦)建立了尼波羅國離車王朝,佛教開始在谷底繁榮,婆羅門教濕婆派也逐漸滲入[7]

尼泊爾真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離車王朝的意天國王(Mana Deva,傳統音譯摩那提婆,現代音譯馬納·德瓦)[7]。在離車王朝之前所發生的事,都沒有正式的文獻紀錄,所以無法考證。但根據離車王朝期間的金石銘刻,我們得知在離車王朝之前尚有一個由克拉底人所建立的克拉底王朝(Kiranti Dynasty)。意天王也是離車王朝最有名的國王,他於公元465年505年在位,在位期間東征西討,擴大了尼波羅國的國境,一般認為尼泊爾從他開始進入封建時代[7]

606年-621年640年在位的塔庫里人光胄王(Amshuverma,傳統音譯鴦輸伐摩,現代音譯阿姆蘇·瓦爾馬)國王重視外交,將王女尺尊公主(Bhrikuti,藏文:Bal-mo-bza' Khri-btsun)遠嫁給藏地吐蕃國的松贊干布進行政治聯姻[7]

同時期其他王朝

編輯

尼(Ne)朝

編輯

戈帕爾王朝

編輯

12世紀前,毗提訶王國英語Kingdom of the Videhas遮那竭國王(現代音譯加納克)的兄弟親族庫夏的瓦吉[來源請求]遷移至尼泊爾地區,建立過戈帕爾王朝。

瞿波利王朝(gopāla vaṃśi,即黃牛王朝,現代音譯戈帕爾),根據13世紀到14世紀成書的尼泊爾世系和語言系譜所記載,經歷了8位君主的戈帕爾王朝(gopāla vaṃśi,即黃牛王朝),統治了尼泊爾491年。

阿希爾王朝

編輯

12世紀前,毗提訶王國英語Kingdom of the Videhas遮那竭國王(現代音譯加納克)的兄弟親族庫夏的瓦吉[來源請求]遷移至尼泊爾地區,建立過摩訶伊舍波利王朝。

摩訶伊舍波利王朝(mahaiṣapāla vaṃśa,即水牛王朝,現代音譯阿希爾)[9]

黑暗時期

編輯

12世紀後,未有文獻記載。

塔庫里王朝

編輯

離車王朝末期,印度人入侵尼波羅國,使得離車王朝國勢衰弱。879年塔庫里人羅怙子天(Raghavadeva,拉格瓦·德瓦)趁機入主王位,開啟了塔庫里王朝,國祚直至12世紀。

塔庫里王朝結束了尼泊爾的古代史,開啟了中世紀史[7]

德瓦與卡薩

編輯

12世紀後,尼泊爾境內的公國互相征討,擬奪取政權。13世紀後,出現兩個強大的政權,一個是離車族提婆氏(Deva,意譯天,現代音譯德瓦)的舊政權,一個是由塔庫里王朝政權的摩羅氏(Malla,現代音譯馬拉,和印度古國末羅國同名)於1200年建立的卡薩王國

德瓦王朝

編輯

提婆氏政權,又叫Simroun/Simroun、卡納塔王朝(Karnata,和克拉底Kiranti相關),首都Simraungadh英語Simraungadh

卡薩王朝(馬拉王朝)

編輯

由塔庫里王朝卡斯人摩羅氏建立的卡薩王國,也稱摩羅王朝(馬拉王朝)。建於1200年;1328年打敗提婆氏,進入加德滿都統治中心河谷地帶。

新馬拉王朝

編輯

1328年,卡斯人摩羅氏建立起尼泊爾新摩羅王朝英語Malla (Kathmandu Valley)(現代音譯馬拉王朝),統治地區集中於谷地。

第一位國王是阿里提婆摩羅英語Arimalla(Arideva Malla),之後有9位國王,其中的最有名者是Jaysthiti Malla英語Jayasthitimalla(1382年-1395年在位),他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社會、經濟、宗教改革,強化了種姓制度

1482年,王朝分裂。

巴德崗王國、帕坦王國、加德滿都王國

編輯

1482年,國王藥叉摩羅(Yaksha Malla,現代音譯亞克西拉·馬拉)駕崩,摩羅王朝分裂,由他的子女分別統治。

羅闍摩羅(Raja Malla,現代音譯拉賈·馬拉,1482年-1505年在位)建立巴德崗王國(Bhadgaon),也稱巴克塔普爾王國(Bhaktapur)。歷經12位國王,國祚287年[7]

帕坦王國歷經19位國王,國祚286年[7]

寶摩羅(Ratna Malla,現代音譯拉特納·馬拉,1482年-1520年在位)建立加德滿都王國。歷經14位國王,國祚286年[7]

此時期,這三個城邦國家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同時也是內瓦爾人(一譯紐瓦麗人)的「黃金時代」。此時期的尼泊爾是西藏和北印度平原之間極為重要的貿易樞紐。1769年,三國戰敗給廓爾喀國普利特維·納拉揚·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一譯博赤納喇),遂告滅亡[7]

沙阿王朝,尼泊爾的統一

編輯

1559年,廓爾喀沙阿王朝建立。1769年,廓爾喀王國國王普利特維·納拉揚·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一譯博赤納喇)打敗馬拉王朝,統一尼泊爾。

最後一位廓爾喀國王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自稱新統一的尼泊爾王國為阿薩爾印度斯坦(真正的印度斯坦),因為北印度由伊斯蘭莫臥兒帝國統治者統治。宣告在他的統治期間將執行印度教社會準則(儀軌經),並稱他的國家適合印度教徒居住。

尼泊爾王國

編輯

廓爾喀統治

編輯

17世紀中葉廓爾喀人興起,在西部甘達基河沿岸建立了一個小王國(沙阿王朝的前身)。在中世紀王國數十年的競爭之後,在18世紀後期,由普利特維·納拉揚·沙阿統治的一個小公國廓爾喀統一了尼泊爾。1768年,普利特維·納拉揚·沙阿起兵攻占加德滿都,戰勝馬拉王朝,統一了尼泊爾地區,結束了加德滿都谷地三城分地割據的狀態。尼泊爾語(Nepali)——西部地區的一種印歐語系語言,代替了尼瓦爾語成為官方語言。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禪於北京向乾隆皇祝壽時,感染天花而病逝圓寂,其兄仲巴呼圖克圖得到乾隆皇帝賞賜的大量財物。仲巴呼圖克圖之弟夏瑪巴因為是紅教,不能分潤,以朝塔為名前往尼泊爾,唆使廓爾喀人入藏劫掠。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廓爾喀因鹽稅銀錢一事攻入後藏,達賴喇嘛家族、噶廈與其私下議和,並得到駐藏大臣的默許,允諾每年付款三百個銀元寶,廓爾喀退兵。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因西藏爽約,夏瑪巴欲奪取扎什倫布寺財產。後來乾隆帝福康安海蘭察等領兵反擊廓爾喀。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國王拉納·巴哈都爾·沙阿、皇叔巴都爾薩野向清廷求和,五年一入貢,廓爾喀和清朝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宗藩關係,以遏制英國的侵略。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佔領印度後,漸漸向北進發,經常侵略哲孟雄不丹等小國。但自清朝中葉國勢衰弱,清廷被內憂外患困擾,無暇理會外藩[10]。1791年,英屬東印度公司與尼泊爾簽訂了一項掠奪性的「通商條約」。1814年,英屬東印度公司藉口印度和尼泊爾的邊界糾紛,出兵侵入尼泊爾。尼泊爾軍在首相比姆·森·塔帕(Bhim Sen Thapa)領導下英勇抵抗,但最後被英國擊破。1815年12月2日,尼泊爾被迫同英屬東印度公司簽訂《塞哥里條約》(Treaty of Segauli,1816年3月3日生效),將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屬印度,並且給英國以各種特權,承認尼外交受英屬東印度公司監督。

拉納家族統治

編輯

1846年,親英的廓爾喀軍人忠格·巴哈杜爾·拉納(Jung Bahadur Rana)發動政變,奪得尼泊爾奪得軍政大權和世襲首相職位,國王的大權旁落,徒具虛名。拉納家族的獨裁統治使尼泊爾實際上落入英國勢力範圍。拉納家族在1856年1月12日頒布穆魯吉艾恩(muluki ain)民法大典,把尼泊爾人分成印度教徒與馬塔瓦里人(喝烈性酒的人),地位等於首陀羅,分成可奴役與不可奴役,視軍事價值而定。

1923年,英國承認尼泊爾的獨立,並與尼泊爾簽訂了《尼泊爾英國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尼泊爾的特權地位也隨著尼泊爾人民的不懈鬥爭而喪失。

1951年革命

編輯

1950年11月,尼泊爾大會黨(Nepali Congress)聯合國王勢力,發動反拉納政權的武裝鬥爭,在印度支持下迫使拉納首相交出政權,結束了拉納家族105年的世襲統治。1951年2月18日,尼泊爾國王狄里布凡(Tribuvan Bir Bikram Shah)頒布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後政局動盪,政局多次更迭,其間國王曾4次直接掌權。

1955年3月,狄里布凡逝世,馬亨德拉(Mahendra Bir Bikram Shah Dev)繼位。馬亨德拉為提振經濟,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59年2月,馬亨德拉國王頒布正式憲法。同年2-4月舉行第一次全國大選,大會黨在選舉中獲勝,畢·普·柯伊拉臘(B.P.Koirala)受命組閣。

馬亨德拉政變

編輯

1960年12月15日,馬亨德拉國王親政,下令解散大會黨內閣和議會,逮逋首相和各政黨領袖,親自執政。1961年1月,宣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在全國實行潘查雅特(Partyless Panchayat System)。1962年4月憲法規定尼泊爾為印度教君主國。1962年12月16日,頒布尼為印度教君主國的憲法。1961年至1990年近30年間,被禁尼大會黨和尼共等,一直不斷進行反對君主制和無黨派評議會制度的活動。1972年1月31日,馬亨德拉去世,畢蘭德拉繼位。

1979年4月,尼爆發全國性的學生運動和政治騷亂。1979年5月24日,畢蘭德拉國王宣布將舉行全民投票以決定是否保持改革的評議會制度還是實行多黨制。1980年5月2日,全國舉行公民投票,結果評議會制度以54%的多數票獲勝。1981年5月9日,第一次在成人直接選舉權基礎上舉行全國評議會大選。

1986年5月12日,舉行第二次全國評議會大選。

多黨議會

編輯

1990年,全國爆發大規模「人民運動」,畢蘭德拉國王決定恢復君主立憲的多黨議會制(廢除君主制)。此後,尼政局持續動盪,黨派鬥爭激烈,政府更迭頻繁。1990年1月15日,尼共(馬列)、尼共(馬)等尼共7派成立左翼聯合陣線。1990年2月18日至4月8日,尼大會黨和左翼聯合陣線共同發起全國人民運動,要求廢除無黨派評議會制度,實行多黨制。加德滿都河谷三市和外地一些城市,連續發生大規模抗議遊行、集會和暴力事件。當局出動警察鎮壓,警群衝突中造成近百人死亡,全國主要地區處於嚴重混亂狀態。4月8日晚,畢蘭德拉國王接見尼大會黨和尼共領導人,宣布開放黨禁,成立修改憲法委員會。尼大會黨和尼共左翼聯合陣線隨即宣布停止人民運動。1990年4月19日,以尼大會黨為主體,並有尼共及國王指定人士參加的臨時政府成立,尼大會黨代主席克·普·巴特拉伊出任首相。1990年11月9日,畢蘭德拉國王頒布新憲法,規定尼為印度教立憲君主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和多黨議會制度。 1991年5月12日,舉行全國大選,尼大會黨獲得55%的議席,成為執政黨。5月29日,以吉里賈·普拉薩德·柯伊拉臘為首相的尼大會黨政府成立。 1992年5月至7月,舉行全國村、市、縣地方選舉,尼大會黨獲得全部議席的57%。

1994年7月10日,由於黨內反柯派議員缺席導致政府議案被否決,柯伊拉臘首相被迫辭職。1994年7月11日,畢蘭德拉國王決定解散議會下院,宣布將於同年11月13日在柯為首相的看守內閣主持下舉行中期選舉。1994年11月15日,尼舉行中期選舉,尼共(聯合馬列)獲得下院205個議席中的88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大會黨獲得83席,民族民主黨獲得20席。1994年11月29日,由於無一黨在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畢蘭德拉國王任命議會第一大黨尼共(聯合馬列)議會黨團領袖曼.莫漢.阿迪卡里(Man Mohan Adhikari)為新任首相。1994年11月30日,阿迪卡里為首相的尼共(聯共馬列)少數派政府組成。

1995年6月13日,根據阿迪卡里首相的建議,畢蘭德拉國王宣布解散議會。1995年8月28日,尼最高法院特別法庭裁定解散下院不符合憲法,議會下院得以恢復。1995年9月10日,大會黨提出的對首相不信任案以107票贊成,88票反對得以通過,阿迪卡里首相隨之辭職。1995年9月11日,畢蘭德拉國王任命大會黨議會黨團領袖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為首相。1995年9月12日,德烏帕政府組成。1995年11月23日,舉行國家議會大選。

尼泊爾內戰

編輯

1996年2月13日,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宣布發動「人民戰爭」,尼泊爾內戰爆發。1997年3月6日,德烏帕政府在議會信任案投票中未獲簡單多數,德被迫辭職。3月9日,畢蘭德拉國王任命獲得103名議員支持的民族民主黨議會黨團領袖L.B.昌德為首相,3月10日,民族民主黨(昌德)、尼共(聯合馬列)、親善黨三黨聯合政府成立。10月4日,昌德首相未能通過議會不信任案被迫辭職。10月6日,畢蘭德拉國王任命民族民主黨領導人蘇.巴.塔帕為首相,同日,由大會黨、民族民主黨和親善黨組成的新聯合政府成立。

1998年1月,民族民主黨分裂為以塔帕首相和昌德前首相為領袖的兩黨。3月,尼共(聯合馬列)也分裂為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馬列)兩派。4月10日,塔帕首相宣布辭職。4月12日,畢蘭德拉國王任命大會黨議會黨團領袖吉里賈·普拉薩德·柯伊拉臘為首相,15日,柯伊拉臘政府成立。8月26日,大會黨決定吸收尼共(馬列)入閣。12月21日,由於尼共(馬列)退出政府,柯伊拉臘首相被迫辭職,但通過與尼共(聯合馬列)達成的協議,柯仍於23日被任命為新聯合政府首相。25日,大會黨、尼共(聯合馬列)和親善黨三黨新聯合政府成立。1999年1月15日,畢蘭德拉國王根據柯伊拉臘首相提議解散議會並宣布於5月3日舉行大選。大選中,大會黨獲113席,以絕對多數成為執政黨,尼共(聯合馬列)獲70席,成為主要反對黨,民族民主黨(塔帕)獲10席,而分裂出去的尼共(馬列)和民族民主黨(昌德)則一席未獲。同日,畢蘭德拉國王任命大會黨領袖克.普.巴特拉伊為首相。

2000年3月16日,上台僅10個月的巴特拉伊政府面臨黨主席柯伊拉臘派議員提交的不信任案而被迫下台,3月18日,大會黨主席柯伊拉臘在黨內競選中戰勝前首相德烏帕而成為大會黨領袖。3月20日,畢蘭德拉國王任命柯伊拉臘為首相。3月22日,柯伊拉臘政府成立。

2001年6月1日晚,在加德滿都納拉揚希蒂王宮發生槍擊事件,王儲狄潘德拉因為選妃問題而連殺國王畢蘭德拉、王后艾斯瓦利亞、小王子尼拉揚、公主什魯蒂等10多名王室成員。狄潘德拉本人自殺身受重傷,立即被送入深切治療病房,最後傷重不治身亡。畢蘭德拉國王的弟弟賈南德拉4日在哈努曼多卡宮(老王宮)加冕,繼承王位。

2005年2月1日,國王賈南德拉宣布解散政府,未來3年由他親自領導新的部長委員長。[11]2006年4月21日,尼泊爾反國王示威和罷工持續兩星期後,在美國和印度施壓下,國王賈南德拉終於屈服,表示願意還政於民。他發表電視演說,宣布會解散內閣,將行政權力交予人民,並將舉行選舉,呼籲反對派推舉首相人選。4月30日,柯伊拉臘宣誓就職尼泊爾首相。[12]5月18日,尼泊爾國會一致通過,剝奪國王賈南德拉包括軍權在內的權力,使尼泊爾日後不受王室控制,尼泊爾國王只成為象徵元首。[13]6月11日,尼泊爾國會通過剝奪國王對國會已通過的議案之否決權,亦即國會議員在將法案簽署成法律前,毋須先徵求國王之同意。[14]11月8日,政府與反政府武裝領導人在高層會談中終於達成和平協議,共同組建臨時政府。[15]11月21日,尼泊爾政府與反政府武裝正式簽署和平協議,宣告近11年的內戰結束。[16]

2007年1月15日,尼泊爾臨時議會批准臨時憲法。[17]4月1日,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加入政府,尼泊爾農工黨退出政府。[18]9月18日,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宣布退出臨時政府[19]。12月23日,主張君主立憲多黨制的大會黨和主張完全廢除君主制,實行共和制的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達成協議,廢除君主制,尼共(毛)返回國會。國民大會計劃於2008年4月10日進行大選。2008年5月28日,尼泊爾制憲議會進行表決,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廢除已有二百四十年歷史的君主制,並宣布改為共和國[20]

聯邦民主共和國

編輯

2008年7月21日,拉姆·亞達夫尼泊爾制憲會議以308票對282票擊敗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提名的總統候選人拉姆·辛格(Ram Raja Prasad Singh),當選成為尼泊爾首任總統[21][22]。亞達夫將會在7月23日宣誓。

延伸閱讀

編輯

[]

 明史卷三百三十一》,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王宏緯編,(2004年),《尼泊爾》,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3月,p.114
  2. ^ The Prehistory of Nepal (PDF).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8-07). 
  3. ^ A Country Study: Nepal.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2005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2月31日). 
  4. ^ Krishna P. Bhattarai. Nepal.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2019-03-02]. ISBN 97814381052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5). 
  5. ^ Social Inclusion of Ethnic Communities in Contemporary Nepal. KW Publishers Pvt Ltd. 15 August 2013: 199– [2019-03-02]. ISBN 978-93-85714-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6). 
  6. ^ Sarkar, Jayanta; Ghosh, G. C. Populations of the SAARC Countries: Bio-cultural Perspectives. 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 2003. ISBN 9788120725621 (英語).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梁晨, 尼泊爾: 深山中的古國,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ISBN 978-962-937-190-6 
  8. ^ 尼泊尔历史-中国驻尼泊尔经商参处. [2019-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7). 
  9. ^ Shaha, Rishikesh. Ancient and Medieval Nepal. Manohar Publications, New Delhi. 1992: 7. ISBN 81-85425-69-8. 
  10. ^ 陳捷先. 《乾隆寫真》. 
  11. ^ 存档副本. [2006-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14). 
  12. ^ 存档副本. [2006-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5). 
  13. ^ 存档副本. [2006-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4). 
  14. ^ 存档副本. [2006-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15. ^ 存档副本. [2006-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5). 
  16. ^ 存档副本. [2006-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5). 
  17. ^ 存档副本. [200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5). 
  18. ^ 章建華,陳喬炎,尼泊爾臨時政府成立 柯伊拉臘再次出任首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
  19. ^ 陳喬炎,章建華,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宣布退出臨時政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
  20. ^ 尼泊爾制憲議會表決通過 廢除君主改行共和. 法新社. 2008-05-28 [200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9). 
  21. ^ 尼泊尔选出首任总统. 新華網. 2008-07-22 [200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6). 
  22. ^ http://www.nepalnews.com/archive/2008/jul/jul21/news09.php[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