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瓦克萊語是一種馬塔科-加高老語系語言,分布在巴拉圭阿耶斯總統省博克龍省阿根廷薩爾塔省,由尼瓦克萊族使用。其他名稱有Chulupí、Ashluslay、Ashluslé、Suhin、Sujín、Chunupí、Churupí、Choropí等等。

尼瓦克萊語
Niwaklé
母語國家和地區阿根廷巴拉圭
族群尼瓦克萊族
母語使用人數
1.392萬 (2007)[1]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cag
Glottologniva1238[2]
ELPNivaclé

尼瓦克萊語在音系和形態上都很複雜。這些特徵大都蘊含於通過豐富的形態和附詞構築的語義結構中。因此,尼瓦克萊語有數個鮮見於其他語言、甚至獨一無二的語言學特徵。

音系 編輯

有21個輔音和6個元音,包括聲門化(擠喉)塞音和塞擦音,以及一個獨特音素/k͡l/。[3]

元音
i u
半閉 e o
開元音 a ɑ
輔音
唇音 齒齦音 齦後音 硬顎音 軟齶音 聲門音
模式 擠喉音 模式 擠喉音 模式 擠喉音 模式 擠喉音
塞音 p t k ʔ
擦音 ɸ s ʃ x
塞擦音 t͡s t͡sʼ t͡ʃ t͡ʃʼ
鼻音 m n
近音 ɫ̥ j w
塞邊音 k͡l

即便是在同一音節內,複輔音/t/+/ʃ/(寫作tsh)也與齦後塞擦音/t͡ʃ/(寫作ch)對立;同理,複輔音/t/+/s/與齒齦塞擦音/ts/對立,這種對立發生在語素內部和跨語素組合中–這在世界語言中非常罕見。[4]

形態 編輯

語序 編輯

基礎的語序是主動賓語序(SVO),或AVO(A=施事,V=動詞,O=受事),較不中立語境下也可以有其他語序。其他基本語序有GN(屬格+名詞)、NA(名詞-形容詞)和NP-Rel(名詞短語+關係從句)。它的介詞很少;與其他語言的介詞作用相近的豐富後綴和附詞多數時候加到動詞上;它還有些關係名詞(起介詞作用的領屬名詞結構)。NA、GN和NP-Rel語序的同現對於SVO語序語言來說鮮見。儘管這門語言缺乏介詞,但SVO語言也傾向於是介詞-名詞語序。[4]

名詞 編輯

尼瓦克萊語主要的語法類別(詞性、詞類等)有名詞、代詞、指示代詞、形容詞、副詞和動詞。這些類別和歐洲、亞洲語言的相同稱呼的語法類別有顯著句法與形態差異。這種語言常見附詞。

名詞有陰陽性之分,對部分指人和特定動物的名詞由語義區分,但對於其他大多數名詞而言是任意的。這些名詞自身一般沒有明顯的分性依據。名詞的性一般以附加於名詞、與名詞性一致的指示詞體現。而且複數標記的形式也取決於名詞的性。有好幾種不同的複數標記,是個很複雜的系統。

指示詞系統同樣複雜,許多指示代詞的區分基於少數語義特徵,比如所指是否可見、說話者曾否親身經歷、是否是道聽途說、是否是長久狀態。如上述,指示代詞這些對立的語義特徵暗示「時」。例如,假如所指可見,那麼就暗示是現在時;如果更早時經歷過且目前不可見,那麼就是過去時。

證據性也從指示詞的語義特徵中推斷出。例如,如果說話者用了「可見」指示詞,這暗示說話人為所指示事件的真實性擔保,因為是說話者經歷過的事。假如所用指示詞暗示「道聽途說」,那麼說話者並不能肯定所說的真實性,是從他人那裡聽來的,而不是個人經驗。來自指示詞的證據性會與其他語段的證據性標記互動,一個詞表示未親身經歷,兩個詞就能表達對話語的懷疑和不確定。這可以拓展至多從句表達,可以將引導次級從句的連詞間、與主語一致的標記間進行對照,對照的結果是有些從句被分析為真實事件(已知發生過的事件或必將發生的事件),另一些則被分析為虛擬事件(假設或存疑的未發生事件)。[4]

動詞 編輯

尼瓦克萊語動詞非常複雜,可以加很多詞綴和附詞。不過動詞上沒有直接語法標記,也沒有時或體。時態通過指示詞帶有時間的語義暗示表達。尼瓦克萊語因此成為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名詞時」卻沒有動詞時標記的語言。

動詞排列順序是動作動詞+狀態動詞。有兩套代詞性動詞詞綴,其中一個暗示未親身經歷的動作動詞的賓語,無論及物與否,另一個則指代及物動詞賓語或不及物狀態動詞(指狀態而不指動作或事件)主語。直陳、否定和虛擬語氣的動詞有與人稱代詞賓語分別一致的不同形態標記。次級從句動詞形態標記之間也有區分。

尼瓦克萊語區分第一人稱複數包含式(「我們(包括「我」)」)和排除式(「我們(不包括「我」)」),不僅代詞區分,所有格和動詞也區分。[4]

尼瓦克萊語方向性詞綴和附詞系統發達,多數時候標在動詞上。如上述,尼瓦克萊語整體上缺乏介詞,因此其他語言中由介詞實現的功能就由方向性詞綴和附詞擔當。還有區分領屬馴養動物和領屬被獵動物的屬格名詞分類。例如,字面上無法直譯「我的馬」卻可以說「我的-馴養動物分類 馬」。[4]

參考 編輯

  1. ^ 尼瓦克萊語於《民族語》的連結(第18版,2015年)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Nivacle.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Campbell, Lyle; Grondona, Verónica. Linguistic Acculturation in Nivaclé and Choro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2012, 78 (3): 335–367. JSTOR 10.1086/665672. doi:10.1086/665672. 
  4. ^ 4.0 4.1 4.2 4.3 4.4 Campbell, Lyle; Díaz, Luis; Ángel, Fernando. Nivaclé Grammar.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2020. ISBN 978160781775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