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619年—653年3月10日),中國唐朝太宗第三子,隋煬帝的女兒楊妃所生。同母弟蜀王李愔

李恪
唐朝宗室
前任:
繼任:李千里
司空
國家
時代
主君唐太宗唐高宗
封號長沙郡王→漢中郡王→蜀王→吳王→鬱林郡王(追封)→吳王(追封)
出生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年
逝世唐高宗永徽四年
653年3月10日(653歲—03—10)(34歲)

生平 編輯

武德三年(620年),李恪被封為「長沙郡王」,武德九年(626年)徙封「漢中郡王」。

  • 貞觀二年(628年)進封「蜀王」,授大都督益簡綿嘉邛隆六州諸軍事益州刺史(治於今四川成都),以年幼(9歲)不之官。
  • 貞觀五年(631年),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治於今甘肅天水),未之官。
  • 貞觀七年(633年),還授都督齊淄青莒萊密七州諸軍事齊州刺史(治於今山東濟南),之官。
  • 貞觀十年(636年),改封「吳王」,受世襲詔,授潭州都督(治於今湖南長沙),未之官,因為隨後改封安州都督,與諸王一同之藩。
  • 貞觀十一年(637年),年初,轉授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治於今湖北安陸),之官。十月,因數次遊獵踩莊稼、太過擾民被侍御史柳范彈劾,被免去安州都督、削減封戶三百戶。[註 1]

史載李恪文武雙全,唐太宗稱其「類己」,十分喜歡他。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謀反被廢,魏王李泰亦被廢黜,唐太宗改立僅存的嫡子晉王李治為儲君,不久又擔心李治「懦」,又欲改立李恪為太子,遂私下與長孫無忌提及立李恪為太子,稱他「英果類我」,但被長孫無忌以李治是守成良主且儲位不宜更替為由勸止作罷。李恪被罷免都督後,仍在安州任刺史,但終太宗一朝沒有復任都督。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拜司空(司徒)[1],位列三公,兼梁州都督(治於今陝南地區)。不久重授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

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高陽公主夫婦謀反事發,房遺愛為求免死,誣告李恪也謀反。二月初三(二月六日,公曆3月10日)[2]長孫無忌以吳王涉及謀反案為名,將其絞殺於有司之別舍,年35,同年四月十五日,優賜國公之儀,葬於高陽之原。李恪臨死時大呼:「如果社稷有靈,長孫無忌將遭族滅!」子四人李仁李瑋李琨李璄,流放嶺南。唐高宗顯慶五年(659年),追封為鬱林郡王(親王為正一品,嗣王、郡王為從一品),以旁支宗室李榮襲爵為鬱林縣侯。光宅元年(684年9月—12月),其子四人被赦免,又因李榮獲罪,李恪長子李仁得以襲爵。唐中宗神龍初年(705年-706年),追贈司空,復親王爵,備禮改葬。

李恪墓葬不詳。現有墓誌《大唐故李恪墓志銘並序》一方。

家庭 編輯

王妃 編輯

  • 楊氏:右衛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靜公楊譽之女,兄弟楊崇敬,襲爵鄭國公,屬隋觀王系。貞觀十一年(637年)李恪改封吳王,並授安州都督之職,楊氏隨丈夫到安州(今湖北安陸縣)任職,一直到高宗即位。楊氏疑薨於貞觀年間,葬於安州,即今湖北安陸縣木梓公社王子山。其墓葬已於1979年發掘,出土有金質頭飾、波斯銀幣15枚、綠釉陶器,銅器,銅錢(開元通寶),以及陶俑等,共二百餘件。金飾包括金絲錯鏤的釵、鈿、簪、環和鑲嵌 寶石的珠花,有的色彩鮮艷奪目,類似琺瑯工藝,還有錯金鐵剪刀。最值得稱道的是兩件宮扇形的金花,極為精細,用像頭髮細的金絲紐結成蓮花,水鳥等美麗的圖案,工藝水平相當高超。還出土一塊青石墓誌蓋,蓋上刻有篆文《大唐吳國妃楊氏之志》九字,而墓誌蓋下的墓志銘。凹凸不平無一字,懷疑遭到磨平,其棺槨也無查,僅剩棺床,考古報告懷疑其因丈夫李恪的原因而遭到拋屍。

子孫 編輯

  • 《新唐書·列傳第五》記載了李恪四子。第二子李瑋,墓誌稱第三子。或排序有誤,或有遺漏。至少有五個女兒。
  • 長子,李仁(李千里),生於貞觀二十年(646年)/貞觀十九年(645年),薨於景龍二年[3](708年)7月5日/神龍三年(707年),享年62歲。封「鬱林郡王」→「成紀郡王」→「成王」。武則天曾言「兒,吾千里駒」。參與重俊之變,敗死。睿宗朝平反。現有墓誌一方。官至岳州別駕→使持節襄、廬二州諸軍事二州刺史→許、衛二州刺史→左金吾衛大將軍、廣益二州大都督兼五府大使、上柱國。現有墓誌一方。
  • 長媳,慕容真如海,表字「淑」,生於永徽二年(651年),薨於開元十三年(726年)2月26日,享年75歲。為李仁流放時所娶,北燕皇族之後。現有墓誌一方。
    • 孫,李禧,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天水郡王」。官至太僕少卿。
  • 次子,李瑋,(647年-682年逝世,年36)。追封「朗陵郡王」。現有墓誌一方,墓誌稱第三子。
  • 次媳,長樂馮氏,生卒年不詳。大將軍耿國公馮盎之曾孫,南越王之後。
    • 孫,李祚,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襲爵嗣「朗陵郡王」。
    • 孫,李袨,原名李褕,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出繼蜀王愔後,襲爵「嗣蜀王」。
  • 三子,李琨,生年不詳,卒於長安二年(702年)。墓葬不詳。司衛卿→「張掖郡王」→工部尚書、「吳王」。則天朝官至淄、衛、宋、鄭、梁、幽六州刺史、嶺南撫慰使。
    • 孫,李禕,生年不詳,薨於天寶二年(743年),享年80餘。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嗣江王」→「信安郡王」。討吐蕃立有戰功。官至太子仆兼徐州別駕、加銀青光祿大夫→德、蔡、衢等州刺史→蜀、濮等州刺史→光祿卿,遷將作大匠→瀛州刺史→左金吾衛大將軍、朔方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攝御史大夫→遷禮部尚書、朔方軍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兼關內支度、營田等使,兼採訪處置使→兵部尚書、朔方節度大使→衢州刺史→滑、懷二州刺史→拜太子少師→遷太子太師。
    • 孫媳,呂氏,李禕妃,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
      • 曾孫,李峘,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趙國公」。官至睢陽太守→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戶部尚書。
      • 曾孫,李嶧,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官至戶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
      • 曾孫,李峴,生於景龍二年(708年),薨於永泰二年(766年)7月,享年58歲。封「梁國公」。宣宗年間,詔令上臨煙閣。官至魏郡太守→御史大夫兼京兆尹→鳳翔太守→吏部尚書、知政事→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蜀州刺史→禮部尚書兼宗正卿→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現有墓誌一方。
      • 李峴妻,獨孤氏。
    • 孫,李襦,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畢國公」。
    • 孫,李褍(duān),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
    • 孫,李祗,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襲爵「嗣吳王」。官至銀青光祿大夫→東平太守→靈昌太守→左金吾大將軍、河南都知兵馬使→加兼御史中丞、陳留太守,持節充河南道節度採訪使→太僕、宗正卿。
      • 曾孫,李岵,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有罪,未襲爵。
        • 四世孫,李審,太原府功曹參軍。
          • 五世孫,李某,□□司錄參軍。
            • 六世孫,李長文,宗正少卿。[4]
              • 七世孫,李顏,登州錄事參軍。
              • 七世孫,李顥
              • 七世孫,李泳,守校書郎。
              • 七世孫,李須
              • 七世孫,李氏,嫁韋硎
              • 七世孫,李氏,嫁宣城縣尉張戡
              • 七世孫,李氏,嫁商州軍事判官王澗
            • 六世孫,李某。
              • 七世孫,李嗣業,淄青觀察判官、檢校尚書刑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
      • 曾孫,李崌
      • 曾孫,李巘,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襲爵「嗣吳王」。官至宗正卿、檢校刑部尚書。
        • 四世孫,李寅,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襲爵「嗣吳王」。
          • 五世孫,李復。
        • 四世孫,李宙,復州刺史、「嗣吳王」。[5]
          • 五世孫,李不惑。
      • 曾孫,李玘,宗正丞→宗正少卿→殿中少監,贈工部侍郎,追贈吏部尚書。
        • 四世孫,李寘(780年-830年),正議大夫、行司農少卿、知太倉出納、上柱國、隴西縣開國子。[6]
        • 四世孫,李宿
    • 孫,李袿(guī),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
  • 四子,李璄,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歸政郡王」。官至宗正卿→南州司馬。
    • 孫,李襘,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吳國公」。
  • 四女,李氏,當生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因李恪之故被幽禁獻陵,直至永昌元年(689年)才獲釋出嫁後魏景穆帝八世孫元思忠,封信安縣主。薨於開元四年(716年),享年六十九。現有墓誌一方。
    • 外孫,元守一,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官至永康陵丞;
    • 外孫,元瓘,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官至河南府新安縣尉。
    • 外孫,元瓌,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官至邠王府屬官。夫人新平縣主。
  • 五女,李華,當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封宣城縣主,逝世於開元三年(715年),年六十六。現在墓誌一方,未提及婚姻。

參考資料 編輯

注釋 編輯

腳注
  1. ^ 必須要提及到的是,兩唐書此處記載矛盾:《舊唐書》上記載的起因是「遊獵」,此事可以與《柳范列傳》裡的內容互為印證,《資治通鑑》也採用這個記載;而《新唐書》裡記載是李恪與乳母之子賭錢而被彈劾,是為孤證,可信度較弱。這兩件事或為一事,又或《新唐書》有奪文誤記的可能。作為懲罰,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並削減封戶三百戶。
引用
  1. ^ 墓誌云:司徒。
  2. ^ 墓誌記載為二月初六
  3. ^ 《大唐故左金吾衛大將軍廣益二州大都督上柱國成王墓志銘並序》中記載為神龍四年七月五日,考神龍只有三年,且節愍太子誅殺武三思失敗被殺一事發生在神龍三年7月,故可能是神龍三年,亦可能是景龍二年,即神龍三年次年。
  4. ^ 李嗣業《大唐故宗正少卿隴西李府君墓志銘並序》
  5. ^ 《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誌續編》(下),第478-479頁。
  6. ^ 樊宗懿《唐故正議大夫行司農少卿知太倉出納上柱國隴西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隴西李公墓誌銘並序》
前任:
房玄齡
唐朝司空
649年—653年
繼任:
李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