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長孫氏,和胞妹晉陽公主一樣,唯一一對由太宗親自抚養長大的親生子女。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為13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及670年以前含括百濟領土,西包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承天順化省。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唐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初謚天皇大帝)。
唐高宗 | |||||||||||||||||
---|---|---|---|---|---|---|---|---|---|---|---|---|---|---|---|---|---|
![]() | |||||||||||||||||
唐朝第三任皇帝 | |||||||||||||||||
統治 | 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34年165天) | ||||||||||||||||
前任 | 唐太宗李世民 | ||||||||||||||||
繼任 | 唐中宗李显 | ||||||||||||||||
出生 | (貞觀二年六月十五日)[1] | 628年7月21日||||||||||||||||
逝世 | 683年12月27日 (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日) | (55歲)||||||||||||||||
安葬 | |||||||||||||||||
| |||||||||||||||||
政权 | 唐朝 | ||||||||||||||||
父親 | 唐太宗李世民 | ||||||||||||||||
母親 | 文德皇后長孫氏 |
生平编辑
经历编辑
唐高宗李治於貞觀二年六月十五日(628年7月21日)出生於長安城,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親為文德皇后長孫氏。李治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所生同母兄弟。贞观五年(631年),李治獲封为「晋王」,幼时即以仁孝闻名。[2]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被废,李泰被砍傷,贞观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即位,时年22岁。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日(683年12月27日),唐高宗李治駕崩於洛陽紫微宫貞觀殿,享年五十五歲,安葬於唐乾陵(今陝西省咸陽市乾縣梁山),武后令上金、素节二王,义阳、宣城二公主听赴哀,谥号天皇大帝。
性格与才能编辑
李治相貌劍眉朗目,隆準高鼻,口能吞日,八字鬚,下鬚濃密至胸。他生得英俊高大,很有帝王的相貌,而性情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3],亦不信方士长生不死之術[4],不喜游猎[5]。李治有知人之明,身邊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他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太宗皇帝冷落。
轶事编辑
根據史書記載,高宗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到晚年甚至眼睛全盲,因而時常無法下判斷。高宗為此曾請御醫秦鳴鶴醫治。秦鳴鶴主張對腦針灸,武則天坐在幕簾後面大怒,說:“此人可斬首,竟敢以針刺聖上之頭!”然而高宗認為針灸對病情有益,故批准御醫所請。經御醫針灸百會後,高宗即謂眼睛能視物。[6]
评价编辑
傳統中國史學家認為唐高宗生性软弱及先後受舅舅長孫無忌和妻子武则天牽制,使其评价不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但事實上,唐高宗亦是有為之主,他先與武后合作扳倒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老臣,並重新建立自己新班子,可見高宗亦深譜權謀,並不懦弱糊塗。高宗不少決策都對國家有利,唐朝在高宗統治下,國力迅速增强。
在國內施政上,高宗即位之初致力糾正太宗晚年的苛政。例如他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7]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二年的九月,下令将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在位前期,有效鞏固太宗的成果,後世視之為貞觀之治的延續,史稱“永徽之治”。後世亦常質疑高宗無法阻止武后專權。其實,高宗在朝廷中掌握实权,如在身體狀況較佳時仍會親自上朝處理國事,而且在位最後一年仍親自任免宰相、更不時壓制武后的勢力如貶抑她的親信李义府、许敬宗,甚至一度威脅要廢掉武則天,使武則天未敢「大放異彩」,未敢輕舉妄動,亦需受高宗處處制肘。而武后逐漸掌權則或可解釋為,高宗在個人健康狀況、唐朝女性地位崇高、高宗兒子李顯無能、武后在雙方共治天下時顯示其有為之能的多重考慮下的決定,不應單純歸咎於高宗個性懦弱。武皇后在高宗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负责协助高宗皇帝处理一切军事和民事事务,直到他统治结束。甚至经常因为高宗因病缺席,武则天全权掌管朝政,古今史家固然诟病,但他们知道高宗的最佳决定。高宗在位时与武后分享了大部分权力,在他不在时将权力移交给了她。 就连高宗临终时的遗嘱,也是让武则天作为太后,掌管皇权。 但最终却让她夺取了王位。
軍事方面,唐高宗在位年間,不但保住太宗打下的江山,也發動多場重要的對外戰爭,成功開疆擴土。他先後灭西突厥(顯慶二年,657年)、灭百济(顯慶五年,660年)、灭高句丽(總章元年,668年),使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
高宗時代也是良將輩出,除了先朝名將李勣,還有東征西討的蘇定方、聲震西域的裴行儉、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老當益壯的劉仁軌,以及王方翼、程務挺、王孝杰、少數民族將領黑齒常之等等,都為高宗的對外戰爭貢獻良多。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的昭陵只立了14尊番臣像,而高宗的乾陵卻多達61尊番臣像,這些番臣像至今仍在。高宗任用多位邊族的國王、貴族子弟、人民擔任各級官職,充分體現了高宗時期唐朝的國勢及影響力,亦顯示出邊族對唐朝的仰慕、歸服。
宰相编辑
- 长孙无忌(649年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649年—659年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 褚遂良(649年—650年中书令;652年—653年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653年—655年尚书右仆射)
- 于志宁(649年—651年侍中;651年—659年尚书左仆射;659年以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 张行成(649年—651年侍中;651年—653年尚书右仆射)
- 高季辅(649年—651年中书令;651年—653年侍中)
- 李勣(649年—650年尚书左仆射;650年—669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 柳奭(651年—652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2年—654年中书令)
- 宇文节(651年—652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2年—653年侍中)
- 韩瑗(652年—655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5年—657年侍中)
- 来济(652年—655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5年—657年中书令)
- 崔敦礼(653年—655年侍中;655年—656年中书令;656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 李义府(655年—657年以中书侍郎参知政事;657年—658年中书令;659年—663年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663年右相)
- 许敬宗(657年—658年侍中;658年—662年中书令;662年—670年同东西台三品)
- 杜正伦(656年—657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7年—658年中书令)
- 辛茂将(658年—659年侍中)
- 任雅相(659年—66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 卢承庆(659年以度支尚书参知政事;659年—660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 许圉师(659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9年—662年侍中)
- 上官仪(662年—664年同东西台三品)
- 刘祥道(664年右相)
- 窦德玄(664年—666年左相)
- 乐彦玮(664年知军国政事,664年—665年同东西台三品)
- 孙处约(664年知军国政事,664年—665年同东西台三品)
- 姜恪(665年—668年同东西台三品;668年—671年左相;671年—672年侍中)
- 陆敦信(665年—666年右相)
- 戴至德(667年—671年同东西台三品;671年—674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4年—679年尚书右仆射)
- 刘仁轨(665年—666年知政事;666年—670年右相;672年—674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4年—681年年尚书左仆射;681年—683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 杨武(667年—668年同东西台三品)
- 李安期(667年同东西台三品)
- 张文瓘(667年—669年参知政事;669年—671年同东西台三品;671年—674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4年—678年侍中)
- 赵仁本(667年—670年同东西台三品)
- 阎立本(668年—671年右相;671年—673年中书令)
- 李敬玄(669年—671年同东西台三品;671年—676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6年—680年中书令)
- 郝处俊(669年—671年同东西台三品;671年—674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4年—679年中书令;679年—681年侍中)
- 来恒(676年—678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 薛元超(676年—68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81年—683年中书令)
- 李义琰(676年—683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 高智周(676年—679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 张大安(677年—680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 裴炎(680年—68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81年—683年侍中)
- 王德真(680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 崔知温(680年—68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81年—683年中书令)
- 郭待举(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岑长倩(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郭正一(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魏玄同(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刘齐贤(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个人生活编辑
家世编辑
后妃编辑
皇后编辑
- 王皇后,魏國公王仁祐女。唐高宗元配。初為晉王妃,又為皇太子妃、皇后。永徽六年十月被廢,後被武則天處死。
- 則天大聖皇后武曌,武士彠次女。唐太宗才人,唐太宗駕崩後,王皇后將武氏由感業寺納入宮中,以此打擊蕭淑妃。後封昭儀、皇后。生孝敬皇帝李弘、安定思公主、章懷太子李賢、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太平公主。後為皇太后、皇帝、太上皇。
妃嫔编辑
- 蕭淑妃,初為太子良娣,後封淑妃,寵冠後宮。生許王李素节、義陽公主李下玉、高安公主。永徽六年十月被廢,後被武則天處死。
- 徐婕妤,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唐太宗賢妃徐惠之妹,有文采。
- 刘宫人,生廢太子李忠。
- 郑宫人,生原悼王李孝。
- 杨宫人,生澤王李上金。
- 高宗意欲封武昭儀為妃時,後宮已有四妃,試圖另設宸妃。以上三位宮人的位號於史無載,可能是貴妃、德妃、賢妃或其他位號。
情妇编辑
- 韩国夫人武顺,武则天的姐姐,魏国夫人的母親,丧夫后入宫,为高宗所幸。宫中曾传言武则天次子李贤是唐高宗與其所生。
- 魏国夫人贺兰氏,武顺的女儿,武则天的外甥女,因武则天之故未获得妃嫔的册封,得封国夫人。後被武則天所殺。
子女编辑
子编辑
- 燕王李忠(廢太子,母宮人劉氏)
- 原悼王李孝(母宮人鄭氏)
- 澤王李上金(母宮人楊氏)
- 許王李素節(母蕭淑妃)
- 義宗李弘(代王,后封为太子,唐朝追尊皇帝,母武后)
- 章懷太子李賢(潞王,后改封雍王,母武后)
- 中宗李顯(曾用名李哲,母武后)
- 睿宗李旦(曾用名李旭輪,母武后)
女编辑
唐高宗共有四位女儿,《新唐书》仅记三女[8]:
相關影視作品编辑
飾演演員 | 影視作品 | 飾演演員 | 影視作品 |
陈宝国 | 《武则天》(1995年) | 魯振順 | 《武則天》(1984年) |
樊日行 | 《一代女皇武则天》(1986年) | 保剑锋 | 《至尊红颜》(2005年) |
张铁林 | 《无字碑歌》(2004年) | 李治廷 | 《武媚娘传奇》(2014年) |
余少群 赵文瑄 |
《武則天秘史》(2011年) | 高梓淇 | 《太平公主秘史》(2012年) |
郑斯仁 | 《隋唐英雄4》(2013年) | 于荣光 | 《隋唐英雄5》(2013年) |
姬晨牧 | 《移山倒海樊梨花》(2003年) | 吴镇宇 | 《薛丁山征西》(1986年) |
闵西丁 | 《薛仁贵传奇》(2006年) | 张英才 | 《天子寻龙》(2001年) 《薛刚反唐》 |
王仁君 | 《薛丁山》(2013年) | 岳跃利 | 《大唐女将樊梨花》(2012年) |
高钧贤 | 《耀舞长安》 | 杨怀民 | 《薛丁山救五美》歌仔戏 |
胡文豹 | 《贞观之治》(2007年) | 赵继峰 铁正 |
《唐太宗李世民》(1993年) |
马可 霍亚明 |
《大唐情史》(2001年) | 马浴柯 | 《贞观长歌》(2007年) |
郑国霖 | 《唐宫美人天下》(2011年) | 王永强 | 《大明宫》(纪录片) |
殷秀岑 | 《武则天》(1939年) | 赵雷 | 《武则天》(1963年) |
李志舆 | 《大明宫词》(2000年) | 马晓伟 | 《日月凌空》(2008年) |
万弘杰 | 《盛唐绝恋》(高阳公主) | 胡炳康 | 《天之娇女》 |
邱心志 | 《上官婉儿》(2014年) | 谭耀文 | 《梦回唐朝》(2012年) |
盛鉴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2013年电影)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2018年) |
丁正勇 | 《神探狄仁杰前传》 |
袁弘 | 《少年神探狄仁傑》(2014年) | 瞿澳晖 | 《通天狄仁杰》 |
樊志起 | 《大唐儒将开漳圣王》 | 杨璐 | 《唐朝好男人》(2013年) |
朱旭 | 《武则天 (话剧)》 | 侯天来 | 《皇家尼姑》电影 |
朴亨才 | 《渊盖苏文》(2006年,韓劇) | 韩范熙 | 《大祚荣》(2006年,韓劇) |
张博楠 | 《狄仁杰之夺命天眼》(2018年) | 韓宜邦 | 《大時代》(台劇八點檔)饰演李治之转世(李志开) |
趙順然 | 《風起霓裳》 (2021年) |
参考文献编辑
- ^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贞观二年六月十五庚寅日,用万年历换算为公历则是628年7月21日。
- ^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初授《孝經》于著作郎蕭德言,太宗問曰:「此書中何言為要?」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太宗大悅曰:「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 ^ 《旧唐書·高宗本纪》:“有司奏请造排车七百乘,拟行幸载排城;上以为劳民,乃于旧顿置院墙焉。”
- ^ (显庆二年)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以归,自言有长生之术。太宗(李世民)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发使四方求奇药异石,又发使诣婆罗门诸国采药。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上(高宗)即位,复诣长安,又遣归。玄策时为道王友,辛亥,奏言:“此婆罗门实能合长年药,自诡必成,今遣归,可惜失之。”玄策退,上谓侍臣曰:“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汉武帝求之,疲弊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李(世)勣对曰:“诚如圣言。此婆罗门今兹再来,容发衰白,已改于前,何能长生!陛下遣之,内外皆喜。”娑婆寐竟死于长安。(《通鉴》)
- ^ 永徽二年十一月下诏:“自今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通鉴》)
- ^ 上苦頭重不可忍,侍醫秦鳴鶴曰:「刺頭微出血,可愈。」天后帷中言曰:「此可斬,欲刺血於人主首耶!」上曰:「吾苦頭重,出血未必不佳。」即刺百會,上曰:「吾眼明矣。」(《舊唐書.卷五》)
- ^ 《資治通鑑》
- ^ 《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永久失效連結]
- 孙英刚:〈“辛酉革命”说与龙朔改革:7-9世纪的纬学思想与东亚政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作者:李治 |
唐高宗 中国·唐·李氏皇朝 出生于:628年7月21日逝世於:683年12月27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父亲唐太宗 李世民 |
唐朝皇帝 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 |
繼任: 七子唐中宗 李顯 |
中國皇帝、天可汗 649年-683年 | ||
中国爵位 | ||
新頭銜 唐太宗始封
|
唐 · 晋王 631年—645年1月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李普
|
中國皇族 | ||
前任: 长兄李承乾 (太宗嫡长子,谋反被废) |
唐朝 · 皇太子 (太宗嫡三子) 645年1月—649年7月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唐高宗长子 废太子李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