薴烯,又稱檸烯(英語:Limonene;俗稱檸檬油精)是一種環狀萜烯,室溫下容易揮發,廣泛存在於各種柑橘屬果皮及香精油,特別是檸檬油檸蒿油橙子油佛手柑油蒔蘿油中。檸烯分子中含有一個手性中心,有左旋檸烯、右旋檸烯光學異構體與一種外消旋體。常溫下這兩種異構體都為無色有強烈宜人香味的易燃液體,左旋檸烯聞起來有檸檬松節油味道,而右旋檸烯則有檸檬橘子味道。

D-檸烯
(R)-檸烯的結構式
檸烯 棍棒模型
IUPAC名
1-methyl-4-prop-1-en-2-yl-cyclohexene
1-甲基-4-(1-甲基乙烯基)-環己烯
英文名 Limonene
別名 薴烯、苧烯、檸檬油精、
檸檬烯、雙戊烯
識別
CAS號 5989-27-5((R))  ☒N
138-86-3((R/S))  ☒N
5989-54-8((S))  ☒N
PubChem 22311((R/S))
439250((S))
ChemSpider 20939 (R/S), 388386 (S), 389747 (R)
SMILES
 
  • CC(=C)[C@@H]1CCC(=CC1)C
InChI
 
  • 1/C10H16/c1-8(2)10-6-4-9(3)5-7-10/h4,10H,1,5-7H2,2-3H3
InChIKey XMGQYMWWDOXHJM-UHFFFAOYAC
EINECS 227-813-5
ChEBI 15384
KEGG D00194
性質
化學式 C10H16
莫耳質量 136.24 g·mol⁻¹
外觀 無色液體,左旋異構體有檸檬氣味,右旋異構體有柑橘氣味
密度 0.8411 g/cm3
熔點 -74.35 °C
沸點 176 °C
溶解性 難溶於水
危險性
警示術語 R:R10, R38, R43, R50/53
安全術語 S:S2, S24, S37, S60, S61
閃點 50 °C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生物合成 編輯

牻牛兒焦磷酸(GPP)生成的橙花基碳正離子發生重排環化後失去一個質子而得。[1]

 

性狀 編輯

左旋檸烯:即L-檸烯、(S)-(−)-檸烯。CAS號5989-54-8,EINECS號227-815-6,相對密度0.8407(21/4℃),沸點175.5-176.5℃(101.72kPa),折射率1.474,比旋光度  ,警示性質標準詞有:R10, R38, R43, R50, R53,安全性質標準詞有:S24, S37, S60, S61。存在於薄荷油松針油中。

右旋檸烯:即D-檸烯、(R)-(+)-檸烯。CAS號5989-27-5,EINECS號227-813-5,相對密度0.8402(21/4℃),沸點175.5-176℃(101.72kPa),凝固點−95.5℃,折射率1.4743 (21℃),比旋光度  ,警示性質標準詞有:R22。存在於檸檬油蜜柑油樟腦白油香橙油植物精油中。

外消旋體:即左旋檸烯和右旋檸烯的混合物,也稱二聚異戊二烯、二聚戊烯、雙戊烯、二戊烯(dipentene)。[2] 相對密度0.8404,沸點178.64℃,凝固點−95.3℃,折射率1.4744,無旋光性。不溶於水,與乙醇互溶。存在於樟腦白油、杉油松節油橙花油香茅油中。

製取 編輯

用酸性試劑硫酸氫鉀處理松油醇時,可以得到檸烯,同時也會產生少量檸烯的非手性異構體異松油烯。檸烯在工業上主要由天然精油經過分餾萃取,或者由松節油為原料,取α-蒎烯餾分,將它異構化得到。

化學性質 編輯

檸烯的化學性質相對比較穩定,可以蒸餾而不分解。(R)-檸烯加熱到300℃時發生外消旋化。如果溫度更高,則檸烯分解為異戊二烯[3]

潮濕空氣中易被氧化為香芹醇香芹酮[4] 與硫磺作用失水生成對撒花烴,也會產生硫化氫和一些硫醚

與無機酸共熱時,異構化為有共軛雙烯結構的α-松油烯,後者又很容易被氧化,生成有芳香性的對撒花烴。檸烯與順丁烯二酸酐共熱時,可以得到順酐與α-松油烯發生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生成的加合物。

檸烯可以發生烯烴的一般反應,其中兩個雙鍵可以都發生反應,也可以控制條件只讓其中一個雙鍵反應。用無水氯化氫溴化氫處理時,二取代的烯烴先與鹵化氫發生加成;但用mCPBA環氧化時,三取代的烯烴先被環氧化,生成檸烯氧化物。如果mCPBA過量,則兩個雙鍵都被環氧化,得到檸烯二氧化物

D-檸烯的非環雙鍵可以與三氟乙酸甲苯中發生反馬氏規則加成,反應後用氫氧化鈉將三氟乙酸酯水解,便可以得到(S)-(−)-α-萜品醇(松油醇)。[5]

 
從D-檸烯製取(S)-(-)-α-萜品醇。

檸烯也可以在無機酸的存在下與水加成,生成α-松油醇和水合萜二醇

亞硝醯氯處理檸烯時,檸烯的環內雙鍵與 NO−Cl 加成生成1-氯-2-亞硝基化合物,經互變異構得到α-氯代,然後用鹼將氯化氫脫去得到不飽和的香芹酮肟,最後將肟用稀硫酸水解,便得到相應的酮——香芹酮[6] 這是工業上製取香芹酮的主要方法。

用途 編輯

D-檸烯主要被用作製取香芹酮的前體,[6] 此外也用作溶劑清洗劑除膠劑調香劑生物燃料[7]殺蟲劑[8] 等。
可溶解發泡聚苯乙烯(保麗龍)。 初步科學臨床實驗數據顯示: D-檸檬烯補充劑或有助於正常的免疫功能及預防癌症等支持作用.

危險性 編輯

檸烯和其氧化產物(如被空氣氧化生成的1,2-檸烯氧化物)對皮膚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檸烯會在大鼠中引起腎細胞癌,但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對人類有致癌性基因毒性。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分類中,D-檸烯被列為第3類物質——尚不清楚其對人體致癌作用。[9] 而且某些研究者認為檸烯有潛在的抗癌功能,可以被用作功能性添加劑。[10][11]

注釋 編輯

「薴烯」和「檸烯」都是常用的寫法。簡體的「níng」是「níng」的簡化字,指的是一種有機化合物,「zhù」則是原繁體字「zhù」的簡化字,指的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苧麻。令人困惑的是,「níng」也指另外一種植物,薺薴

參考資料 編輯

內文參考資料 編輯

  1. ^ Mann, J. C.; Hobbs, J. B.; Banthorpe, D. V.; Harborne, J. B. Natural products: their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Harlow, Essex, England: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1994: 308–309. ISBN 0-582-06009-5. 
  2. ^ J. L. Simonsen, The Terpenes Volume I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7.
  3. ^ H. Pakdela, D. Panteaa and C. Roy. Production of dl-limonene by vacuum pyrolysis of used tires.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 2001, 57 (1): 91–107. doi:10.1016/S0165-2370(00)00136-4. 
  4. ^ Source: European Chemicals Bureau.
  5. ^ Yuasa, Yoshifumi; Yoko Yuasa. A Practical Synthesis of D-Terpineol via Markovnikov Addition of D-Limonene Using Trifluoroacetic Acid. Org. Process Res. Dev. 2006, 10 (6): 1231 – 1232. doi:10.1021/op068012d. 
  6. ^ 6.0 6.1 Fahlbusch, Karl-Georg; Franz-Josef Hammerschmidt, Johannes Panten, Wilhelm Pickenhagen, Dietmar Schatkowski, Kurt Bauer, Dorothea Garbe, Horst Surburg. "Flavors and Fragrances" in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Wiley-VCH, Weinheim. 2002.  doi:10.1002/14356007.a11_141.
  7. ^ Cyclone Power to Showcase Ex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t SAE Ev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reen Car Congress, 20 September 2007
  8. ^ EPA R.E.D. Fact Sheet on Limone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eptember 1994
  9. ^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1999, 73-16, 307-27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 ^ Crowell PL.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cancer by dietary monoterpenes. J. Nutr. 1999年3月, 129 (3): 775S–778S. PMID 10082788. [永久失效連結]
  11. ^ Tsuda H, Ohshima Y, Nomoto H; et al. Cancer prevention by natural compounds.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 2004年8月, 19 (4): 245–63 [2009-05-02]. PMID 154991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3). 

全文參考資料 編輯

  • E. E. Turner, M. M. Harris, Organic Chemistry, Longmans, Green & Co., London, 1952.
  • Wallach, Annalen der Chemie, 246, 221 (1888).
  • Blumann & Zeitschel, Berichte, 47, 2623 (1914).
  • Source: CSST Workplace Hazardous Materials Information System.
  • M. Matura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02, 33, 126-2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