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擬裂齒鯊屬
白堊擬裂齒鯊屬(學名:Cretacladoides,意為「來自白堊紀的像戟齒的」)是一類已滅絕的軟骨魚,可能屬於鐮鰭鯊科,其化石發現於法國和奧地利。白堊擬裂齒鯊屬僅發現了牙齒,其主要發現於奧地利的克勞斯里格勒巴赫(Klausrieglerbach)地區,包含曲狀白堊擬裂齒鯊和諾利孔白堊擬裂齒鯊兩個物種。如果它確實屬於鐮鰭鯊科,那麼它將是該科中生存年代最晚的成員,該科其它物種在石炭紀末滅絕。
白堊擬裂齒鯊屬 化石時期: | ||||||||||||||
---|---|---|---|---|---|---|---|---|---|---|---|---|---|---|
白堊擬裂齒鯊屬的正模標本牙齒
| ||||||||||||||
科學分類 | ||||||||||||||
| ||||||||||||||
種 | ||||||||||||||
|
研究歷史
編輯白堊擬裂齒鯊屬的牙齒是由古生物學家亞歷山大·盧克內德(Alexander Lukeneder)在2012年的一次實地考察中發現的。發現白堊擬裂齒鯊屬牙齒的石灰岩中有多種不同的牙齒組合,亞歷山大·盧克內德將其溶解在乙酸中,以便提取牙齒。總共7公斤的石灰石中含有大約88顆可分辨形狀的牙齒,其中41顆無疑屬於板鰓亞綱。雖然其中一些牙齒已經在之前的論文中描述過,但其他的則固定在殘端上塗上金色,並使用維也納大學古生物學系的電子顯微鏡進行掃描。[1]
白堊擬裂齒鯊屬的屬名是白堊紀、戟齒和希臘語「εἶδς」(oides,意思是「相似」)的組合,意指其生存年代和牙齒與古生代軟骨魚的戟齒相似。[1]
描述
編輯白堊擬裂齒鯊屬的牙齒結構呈多尖狀,有一個分支狀的牙冠,寬度和高度都不到1毫米(0.10厘米)。主齒尖是三角形的,兩側有兩對或三對齒尖。第一對側齒尖非常小,而第二對側齒尖能達到主齒尖高度的四分之三。第三對側齒尖若存在的話,大約是第二對的一半大小。牙齒的切割面在主齒尖和側齒尖之間顯然是連續的。在剖面圖中,所有齒尖都向內傾斜。唇冠表面在主牙尖頂上有一個卵形琺瑯質結構或者兩個收攏的脊,這取決於它是哪顆牙齒。[1]
從基部看,牙根呈d形,在主齒尖下方有一個小的唇狀突起。從舌上看,牙根面在主齒尖以下有一個發育良好的突起。一對孔在這一突起的外側,而另二對孔位於分隔第二和第三側齒尖的凹口下方。牙根面有兩個根尖孔,一個在牙根面中央,另一個在牙尖朝向口腔方向。[1]
古生態學
編輯克勞斯里格勒巴赫地區至少有另外三種被命名的軟骨魚類,分別是高奇鯊屬(Altusmirus)、細帶迅鯊屬(Natarapax)和Smiliteroscylium屬。高奇鯊屬是一類真鯊類,[2]Smiliteroscylium是一類鬚鯊類,[2]細帶迅鯊屬可能是一類櫛棘鯊類。[1]此外該地還發現了一種親緣關係不明確的鯊總目鯊魚的牙齒。[2]菊石則發現了卡斯滕菊石屬(Karsteniceras)和溝冠菊石屬,前者以貝殼、口蓋以及類似層柱菊石屬(Lamellaptychus)的菊石下喙為代表。[3]瓮蟲目和雙鞭毛蟲門也在該地區被發現。[1]
最後的生存者
編輯目前的觀點假設白堊擬裂齒鯊屬是鐮鰭鯊科的一員,鐮鰭鯊科是西莫利鯊目的一個科,白堊擬裂齒鯊屬以外的鐮鰭鯊類在石炭紀滅絕,這意味著該科存在幽靈譜系。[1]白堊擬裂齒鯊屬的描述者提出的一種解釋是,該屬占據了深海棲息地,這使得它的種群能夠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並留下少量化石。[1]事實上,克勞斯里格勒巴赫地區的深海古環境是一片缺氧的深海海域,這意味著該地當時幾乎沒有氧氣。[4]白堊擬裂齒鯊屬與可能屬於櫛棘鯊目的Natarapax triportex生存於同一地區,這表明在法國可能有另一個幽靈譜系。[1][5]
伊萬諾夫在2022年對將白堊擬裂齒鯊屬歸入鐮鰭鯊科的分類法提出了質疑,他認為白堊擬裂齒鯊屬的牙齒只是外觀類似於古生代鐮鰭鯊科的牙齒。他注意到古生代鐮鰭鯊類和假定的白堊紀鐮鰭鯊類的牙冠形態存在差異(不同形狀的齒尖在古生代鐮鰭鯊類的牙齒中彼此分離,在可能的白堊紀鐮鰭鯊類牙齒中彼此連接;古生代鐮鰭鯊類牙齒中的切削刃發育較弱或沒有切削刃,但在白堊紀鐮鰭鯊類的牙齒有發育良好的切削刃),二者的齒根結構同樣存在差異。伊萬諾夫認為,歐洲白堊紀早期描述的假定的鐮鰭鯊科牙齒更有可能屬於新鯊類。[6]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ris Feichtinger, Andrea Engelbrecht, Alexander Lukeneder & Jürgen Kriwet (2018) New chondrichthyans characterised by cladodont-like tooth morphologie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Austria, with remarks on the microstructural diversity of enameloid, Historical Biology, 32:6, 823-836, DOI: 10.1080/08912963.2018.1539971
- ^ 2.0 2.1 2.2 Iris Fuchs; Andrea Engelbrecht; Alexander Lukeneder; Jürgen Kriwet. New Early Cretaceous sharks (Chondrichthyes, Elasmobranchii) from deep-water deposits of Austria. Cretaceous Research. 2018, 84: 245–257. doi:10.1016/j.cretres.2017.11.013.
- ^ Alexander Lukeneder (2014) "Cretaceous ammonites from Upper Austr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Alexander Lukeneder (2003) "The Karsteniceras level: dysoxic ammonoid beds within the Early Cretaceous (Barremian, Northern Calcareous Alps, Austria)." Vienna.
- ^ Guillaume Guinot, Sylvain Adnet, Lionel Cavin, Cappetta Henri; (2013). Cretaceous stem chondrichthyans survived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2669. 10.1038/ncomms3669.
- ^ Ivanov, A. O. New late Carboniferous chondrichthyans from the European Russia. Bulletin of Geosciences. 2022, 97 (2): 219–234 [2023-05-06]. doi:10.3140/bull.geosci.1845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