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迷因

互聯網文化

網路迷因(英語:Internet meme),又稱網路哏[1](又作網路梗),簡稱(又作[2]),是一種通過網際網路傳播的文化集合(如一種思想、行為或風格),通常通過社群媒體平台傳播。

由於網際網路缺乏實體界線的特性,各種資訊與概念傳播的速度也因而更快速及廣闊,例如幽默、令人好奇的事物等等。不過,網路名氣衰退的速度通常與其成長的速度一樣快速。羅馬尼亞流行曲Dragostea Din Tei》就是一個例子。

在華人網路界的語境下對「迷因」一詞的詮釋,已與迷因本身內涵有些變化,使得「網路迷因」已經有類似「網路」的意思。

概述 編輯

「迷因」一詞的概念起源於1976年。當時,科普作家理察·道金斯於其作品《自私的基因》中描述和定義迷因,嘗試解釋文化資訊傳播的方式[3]。而網路爆紅特別指網路上的迷因,因此是迷因的一種[4]

潮流和感受往往能在網際網路上快速傳播,全因網際網路的一些即時通訊服務使人們能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傳遞資訊。在早期的網際網路,這些迷因主要經電子郵件或Usenet討論社區傳播。留言板和新聞組亦是傳播媒介之一,全因它們的操作方式簡單,使迷因能迅速傳播至不同地方。在現代,迷因則主要透過搜尋引擎網路論壇社群網站影片分享網站。例如Youtube等傳播。而搜尋引擎亦能令不起眼的的資訊受人關注。如果沒有搜尋引擎的存在,不起眼的個人網頁上的資訊將不會有人發現,全因鮮少有人會到該網站造訪。因此,如果搜尋引擎不存在的話,網際網路的傳播迷因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5][6]

至於在中文網路地區,像是隔壁貓叫日記等,也都是網路快速傳播現象的例子。同時,網路推手是該現象的重要參與者。

描述 編輯

一個網路迷因存在的形式可以是超連結、影片、圖片、音樂和網站等。它可能只是一個單詞或短語,包括故意將單詞或拼寫錯誤,如將「more」寫成「moar」、「me」寫成「meh」、「the」寫成「teh」和「what」寫成「wat」,「wut」、「that」和「dat」、「for」和「4」、「too/to」和「2」、「too」和「圖」、「young」和「樣」、「simple」和「森破」等。這些小動作往往都會透過社群網路、部落格、直郵或新聞來源傳播。它們之中不少與現有的各種網路文化次文化有關[7]

網路迷因可能會保持不變,亦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化。網路迷因會因評論、戲仿、或新聞報導而變化。網路迷因可以以很快的速度發展和傳播,有時更加可以在幾天之內散播到世界各地。網路迷因的快速增長和影響力有時會引起了研究人員和業界的關注[8]。在學術方面,研究人員會研究網路迷因如何演變,並預測迷因能否成功在網路上傳播。在商業方面,公司則會利用其普及的特性,使之成為一種廉價的大規模的廣告形式[4]

演變歷程 編輯

早期階段 編輯

網路迷因的根源可追溯至網際網路的早期時期,以簡單的圖像和文字組合為主。其中典型例子包括"漢堡"和"星際日曆"等,這些早期迷因為後來的網路文化奠定了基礎。

社群媒體崛起 編輯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網路迷因的傳播速度顯著提升。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成為迷因的主要傳播管道,使用者通過轉發、按讚和分享使其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

使用者生成和參與 編輯

網路迷因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廣泛的使用者生成性質。任何人都有能力創造、修改和分享迷因,推動了網路文化的民主化。迷因的產生和演變不再受限於特定創作者,而是由廣大的線上社群共同參與。

國際化和文化交融 編輯

網路迷因的傳播已經超越了地域語言的限制,形成了一種全球性的文化語境。翻譯和重新創作使得迷因能夠適應不同國家和文化的語境,展現了網際網路作為文化交流媒介的強大力量。[9]

分類 編輯

圖像迷因: 包括帶有文字或不帶文字的圖片,如"莫斯科騷亂Distracted Boyfriend"和"白臉喵Grumpy Cat"。

影片迷因: 涵蓋了通過短影音傳達幽默或諷刺資訊的迷因,例如"螃蟹默默地走開"和"湯姆和傑瑞"的衍生迷因。

短語迷因: 包括流行的口頭禪、標語或短語,例如"我太難了"和"你行你上"。

行為迷因: 涉及到具體動作或行為的迷因,如"哈利波特跳舞"和"替身自拍"。[10]

產生 編輯

「迷因」這個詞最早是由英國進化生物學家理察 道金斯在他1976年的大眾科學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中使用的。這個詞既可以指在使用者間傳播的內容,也可以指隱藏在內容背後的理念或者其轉播的這種現象。

2003年,由15歲的克里斯多福·普爾(Christopher Poole)創辦的4Chan網站迅速走紅,與其他社群網站不同,4Chan的使用者不通過語言,而是通過上傳和轉貼圖片、幻燈片、原創繪畫作品等手段相互交流[11]

4Chan有個傳統,每周六網友們會大量上傳有關貓的圖片並配上搞笑「注釋」,「周六」(Saturday)變成「Caturday」。曾有位網友發了張一隻小貓咧著嘴的相片,旁邊的文字是:我能吃三明治麼?(I CAN HAS CHEEZBURGER?)後來在這張相片的演繹下,有人創辦了以貓咪等小動物的可愛圖片與幽默注釋為主題的部落格網站「ICanHasCheezburger」,網友們可以欣賞這些有趣圖片,拍攝、編輯自己的動物圖片上傳進行分享。

2007年9月,本·哈爾耗資200萬美元買下了「ICanHasCheezburger」,而之前他已經擁有了一些類似的有趣內容分享類網站。

隨著4Chan與「ICanHasCheezburger」人氣飆升,一個名詞出現——網路迷因。

內容傳播 編輯

網路迷因的內容可以是個笑話、一句引語、傳言或某個事實、圖像、一段影片、甚至可以是某個網站,基本上只要是能夠通過電子通訊技術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的內容都可以成為迷因。網路迷因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所有的傳播過程都是自發的,沒有任何強迫或自動傳送屬性。

在傳播過程中,迷因的內容可能保持原樣,也有可能會被後來的接收者加以改造或延伸。它們在網路上消逝的速度可能跟爆紅的速度一樣快,幾天之內就有可能不見蹤跡了。

種類和用途 編輯

公共關係、廣告和營銷專業人士均將網路迷因定義為一種病毒行銷游擊營銷英語Guerrilla marketing方式。而使用迷因來推廣產品或服務的行動則被稱為「迷因營銷」[12]。網路迷因因為通常都符合時尚潮流,所以被視為有成本效益的。

在市場營銷方面,營銷人員會使用網路迷因製作影片,使大眾對產品或服務產生興趣。2006年電影《飛機上有蛇》便是一例子[13]。營銷人員亦會使用網路爆紅的短語或單詞作宣傳,目的是引起他人注意[14]

廣告傳播 編輯

本·哈爾擁有的很多網站都是「網路迷因」的代表。在他目前旗下的20家網站中,failblog[15],人們用圖片和錄影記錄生活中的各種糗事;graphjam[16].,讓因動作搞怪而無登大雅之堂的圖片可以找到安身之處;news,則鼓勵大家惡搞新聞。

這些「網路迷因」網站不僅吸引眼球,吸金能力也絕非等閒。哈爾的網站利用Google Adsense,AdBrite[17]等收取網路廣告,這些網站每月創造的點擊量高達1.7億次,他採取將廣告租用費降低的方式,最低可至每千次網頁瀏覽量只收取15美分,來找他做廣告的企業已經越來越多,哈爾表示,原本相對小一些的企業反應很快,而現在很多大企業也對他們產生了興趣。

控股的員工們每天都會從大約10萬份相片或影片中選取最搞笑作品。「每天讓人快樂5分鐘」是哈爾始終追求的目標,5分鐘也正是人們在訪問部落格站點時停留的平均時間。這些網站目前吸引了幾千萬網友的註冊,其中不少人一天內多次登入網站,網頁瀏覽量平均每年增加兩倍,很多白領都熱衷於上班空隙看看圖片,找點樂趣。這種老少咸宜的趣味並不小眾。美國不乏一些十足個性的網際網路站,甚至會有網站專門告訴你「離你最近的衛生紙在哪」或帶你發現世界上所有長得像花生的東西,但「ICanHasCheezburger」的可貴之處是,能夠吸引大多數人的持續關注。由於內容親民,圖片製作要求不高,網友們願意一試身手。目前哈爾旗下的所有網站都由使用者來生成內容,可以想像「ICanHasCheezburger」迷們捧著相機和DV追著家中寵物拍個沒完的樣子。在這些網站中,錯誤但「生動」的文字被鼓勵運用,如「Oh,hi」可以寫作「Oh,hai」,「laugh」換成「laff」,大家普遍認為給圖片裡面的小貓加上點「engrish」旁白沒什麼不好。從圖片、影片到文字,哈爾認為這種互動具有永續性,這也是他購買「ICanHasCheezburger」的原因之一。

傳播與影響 編輯

傳播機制[18] 編輯

社群媒體平台 編輯

網路迷因的傳播主要依賴於社群媒體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TikTok。使用者通過這些平台的分享、轉發和按讚機制,快速推動迷因傳播,形成病毒式效應

使用者生成與參與 編輯

網路迷因的獨特之處在於使用者生成的特性,任何人都可以創造、修改和分享迷因。這種使用者參與度不僅增加了迷因的多樣性,也促進了迷因的傳播速度

群體動力學 編輯

網路迷因的傳播常受群體動力學的影響。一旦迷因在一個社交圈內變得流行,它往往會快速擴散到其他社交圈,形成廣泛傳播的局面。

社會與文化影響 編輯

反映時事與社會觀點 編輯

網路迷因不僅僅是娛樂,還常常反映時事和社會觀點。通過幽默和諷刺,迷因成為人們表達對社會現象看法的工具,引發廣泛關注。

品牌行銷與商業應用 編輯

品牌和商業機構已經意識到網路迷因的影響力,積極將其納入品牌行銷策略。成功的迷因行銷不僅能夠提高品牌知名度,還能促使使用者與品牌形成更緊密的互動關係。

粉絲文化的推動 編輯

一些迷因與特定的娛樂作品或名人相關聯,推動了粉絲文化的形成。粉絲團體通過創造和分享相關迷因,加強了粉絲之間的社交聯絡。

範例 編輯

  • LOLcats——貓咪形象,旁邊配有半文盲似的標題,如「我能吃吉士漢堡麼?」
  • 「瘋狂青蛙」影片[19]
  • 「Bride Has Massive Hair Wig Out」影片[20]——由美發產品製造商Sunsilk秘密推出,旨在為即將揭幕的廣告大戰造勢
  • 2003年推出的關於當時在任總統的一個圖像——George Bush falling off a Segway[21](這一迷因旋即引來眾多關於各式脊椎動物成功駕駛車輛的影片,其中包括布希夫人和一隻猩猩)
  • 通過Facebook 進行傳播的「關於我的25件事」(25 random things about me)
  • The Dancing Baby
  • 單詞「pwn」(意為「戰勝」或「支配」)
  • 根據德克薩斯大學生物學教授Lauren Ancel Meyers的觀點,通過線上社會網路進行傳播的網路迷因與線上下人群中傳播疾病的方式大致相同。

爭議與監管 編輯

敏感話題與不當內容 編輯

一些網路迷因涉及敏感話題或不當內容,引發了社群媒體平台和線上社群的爭議。監管機構可能採取措施限制或刪除具有爭議性的迷因,引發言論自由與內容審查的討論。

資料隱私問題 編輯

迷因的傳播往往伴隨著大量使用者資料的流動。這引發了對資料隱私和資訊安全的關切,促使監管機構對社群媒體平台的資料管理進行更嚴格的監管。

未來展望 編輯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路迷因作為一種文化表達形式將繼續演變。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和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可能為迷因的創意提供更多可能性,使其在未來仍然保持其在網路文化中的獨特地位。[22]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2-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2. ^ 【每日一字】梗:这是个什么梗?-中央纪委网站. m.ccdi.gov.cn. [14 August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4) (中文). 
  3. ^ Dawkins, Richard, The Selfish Gene 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 1989 [2013-02-09], ISBN 0-19-286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4. ^ 4.0 4.1 Gary Marshall, The Internet and Memet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cademic article about Internet and memes.
  5. ^ Memes On the Internet. Oracle Thinkquest.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6. ^ Marshall, Garry. The Internet and Memetics. School of Computing Science, Middlesex University.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7. ^ Blackmore, Susan. The Meme Machine. Popular Science Series. Volume 2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00年3月16日: 288 [2013-02-09]. ISBN 019286212X, ISBN 9780192862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8. ^ Kempe, David; Kleinberg, Jon; Tardos, Eva. Maximizing the spread of influence through a social network. Int. Conf.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ACM Press. 2003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9. ^ 賀月華. 迷因:网络传播的一种文化解读. 微信公眾平台.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0). 
  10. ^ 外媒盘点过去十年top 15网络迷因_社交. www.sohu.com. [2023-12-20]. 
  11. ^ 互联网的黑暗角落:你所不知道的那部分4chan| 果壳 科技有意思. www.guokr.com.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0). 
  12. ^ Flor, Nick. Memetic Marketing. InformIT. 2000-12-11 [2011-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13. ^ Carr, David. Hollywood bypassing critics and print as digital gets hotter. New York Times. 2006-05-29 [2012-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14. ^ memes.org i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2-06.
  15. ^ FAIL Blog. FAIL Blog.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8) (英語). 
  16. ^ GraphJam - best of week - best of week. GraphJam - best of week.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0) (英語). 
  17. ^ adbrite. AdBrite-大学排名. www.daxuepaiming.net.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0). 
  18. ^ 現代廣告雜誌社. “星期四”为何“疯狂”不停:网络迷因对品牌传播的实证研究. 微信公眾平台.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0). 
  19. ^ Crazy Frog档案,Crazy Frog资料,Crazy Frog图片 - 5nd音乐网. www.5nd.com.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0). 
  20. ^ Bride Has Massive Hair Wig Out (Web Video). TV Tropes.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0). 
  21. ^ Bush falls off a Segway. www.bikexprt.com.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0). 
  22. ^ 网络迷因前世今生:我们的每一次迷之模仿,都是有原因的_传播. www.sohu.com. [2023-12-20].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網路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