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阿德涅級巡防艦

阿里阿德涅級(德語:Ariadne-Klasse)是北日耳曼邦聯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60年代至1870年代建造的三艘巡防艦所使用的船級。該船級由首艦阿里阿德涅號路易絲號弗蕾亞號共同組成;其中前兩艘完全相同,而弗蕾亞號則經過了改進設計,艦體更長,使其能夠搭載更大功率的發動機,並可為鍋爐提供更多的煤炭。這批巡防艦是北日耳曼邦聯為加強海軍建設所計劃訂購的,但當它們投入運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時,所有的德意志邦國已經統一德意志帝國。它們旨在投入海外長期巡航服役,保護德國在海外的利益。其主要武器包括六門或八門150公釐口徑炮,並配備有全帆裝索具,以便在海外長途航行中作為蒸汽機的補充。

阿里阿德涅號的插畫
概況
建造者 但澤王國/帝國船廠
前級 奧古斯塔級
次級 萊比錫級
建造期 1868-1876年
運行期 1872-1896年
完成數 3
報廢數 3
技術數據
艦型 平甲板巡防艦巡洋巡防艦
排水量
  • 標準:1,692噸
  • 滿載:2,072噸
全長 68.16公尺
全寬 10.8公尺
吃水 4.8公尺
動力輸出 2,100匹公制馬力(1,5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
帆索方案 全帆裝索具
速度 14節
續航距離 1340海里以10節
船員 13名軍官、220名水兵
武器裝備
注釋 弗蕾亞號在部分細節上存在差異

在整個1870年代和1880年代初,全部三艘同級艦都廣泛參與了海外部署,主要是在南美地中海東亞。在這些航行中,艦隻和艦長履行了許多職責,包括在各國動亂或公開戰爭期間保護德國公民,與許多政府展開貿易協定談判,以及打擊海盜。它們還負責進行勘測以改進航海圖以及從事科學實驗。從1880年代初期到中期,全部艦都被改造成實習水兵的訓練艦,並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開展訓練巡航。它們經常駛向西印度群島,至當地用作宣示主權。在1883年的一次類似訓練巡航中,弗蕾亞號在海地動盪時期協助保護了島上的平民。全部三艘艦都於1892年退役英語Ship decommissioning,其中阿里阿德涅號立即報廢。路易絲號以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魚雷試驗艦的身份一直存活到1896年,然後也作廢品出售;而弗蕾亞號則在1896年被廢棄之前未作任何其它用途。

設計

編輯

1867年,北日耳曼邦聯海軍部在海軍少將愛德華·馮·雅赫曼英語Eduard von Jachmann的指導下制定了一項新的艦隊計劃德語Flottengründungsplan von 1867,這是一項旨在加強北日耳曼邦聯海軍普奧戰爭後的擴張計劃。該計劃總共要求20艘巡防艦儲備,用於保護德國在海外的經濟利益。當時,德國的商業利益開始擴展到亞洲和太平洋的海外市場,這便需要具備擁有遠程巡航能力的軍艦,特別是當其他歐洲列強開始將德國企業排除在海外活動之外的背景下。[1]國家議會於1867年10月24日批准了這項計劃。因此,專門從事木船德語Holzschiff建造的但澤王國船廠於1868年2月25日接到建造一款新巡防艦的內閣命令德語Kabinettsorder,第一艘被命名為阿里阿德涅號的艦隻其後於同年9月開始鋪設龍骨[2]同級的第二艘艦自1871年6月起同樣在但澤建造。同年,海軍部修改了該級的設計並將第三艘艦發包予同一船廠。弗蕾亞號因此成為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艘木製軍艦。[3]它的設計略有不同,本質上是延長了艦體,增加的空間用於容納更強大的機械設備和額外的煤炭貯存,以擴大巡航半徑。[4][5]這三艘艦是德國艦隊中首批搭載後膛炮英語Breechloader的巡航軍艦。[6]同時,它們也是首批「以鐵甲艦的方式建造」艦艏的德國巡防艦,即配備有撞角[7][5]

整體特徵

編輯

阿里阿德涅級前兩艘艦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65.8公尺和68.16公尺,有10.8公尺的舷寬以及4.8公尺的前吃水和5.7公尺的後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1,692噸,滿載時則可達2,072噸。弗蕾亞號的體積稍大,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83.6公尺和85.35公尺,舷寬與同級前兩艘艦相同,但設計和滿載排水量分別增至1,997噸和2,406噸;儘管如此,其吃水略有下降,前部位4.6公尺,後部為5.6公尺。三艘艦的艦體均為橫向框架木製結構,以平鋪法英語Carvel (boat building)釘造的外殼覆有鍍銅,並用扁鋼德語Flachstahl加固,以保護木材在海外長時間巡航時免受生物淤積的侵害,因為在長途航行中無法進行定期維護。弗蕾亞號設四個水密隔艙,而同級的前兩艘艦則一個也沒有。[4][5]

在運用生涯過程中,阿里阿德涅級的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在13至14名軍官和220至234名水兵之間變化。每艘同級艦都可攜帶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兩艘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兩艘高低桅帆船以及一艘小舢板英語Dinghy。它們都是優秀的海船,然而在上風舵英語weather helm時的表現不佳,且在揚帆狀態下難以操縱。弗蕾亞號尤其難以駕馭。艦隻的螺旋槳在低速時無法從傳動軸上任意轉動,因此在揚帆時有顯著的制動作用。儘管具有這些風帆特性,但它們在蒸汽動力下的機動性能則相當好。[4]

推進裝置

編輯
 
路易絲號的水彩畫

阿里阿德涅級巡防艦由一台臥式三缸雙脹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四葉螺旋槳。其中前兩艘的艦的螺旋槳直徑為4.56公尺,弗蕾亞號則為5.34公尺。蒸汽由四台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提供,它們通過管道引入一座可伸縮的煙囪英語Funnel (ship)內。竣工時,這些艦隻各配備有一套全帆裝索具,總帆面積德語Segelfläche分別為1,582平方公尺(阿里阿德涅號與路易絲號)和1,886平方公尺(弗蕾亞號);但後期全部三艘艦均被削減為三桅帆樣式,帆面積分別減少到1,049和1,261平方公尺。轉向由單控制。[4][5]

前兩艘艦的發動機額定功率為2,100匹公制馬力(1,500千瓦特),設計航速14(26公里每小時);但它們在實際表現中均超過了這一數字,達到2,260至2,392匹公制馬力(1,662至1,759千瓦特)和14.1節(26.1公里每小時)。弗蕾亞號的額定功率為2,400匹公制馬力(1,800千瓦特),設計航速14.5節(26.9公里每小時),但在試驗中實際能夠達到2,801匹公制馬力(2,060千瓦特)和15.2節(28.2公里每小時)。阿里阿德涅號與路易絲號的貯煤量為168噸,弗蕾亞號則可貯存264噸燃煤。因此,前兩艘艦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1,340海里(2,480公里),或以13節(24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航行630海里(1,170公里)。由於貯煤量的提高,弗蕾亞號的巡航半徑明顯增強,能夠以10節的速度航行2,500海里(4,600公里),或以15節(28公里每小時)航行1,060海里(1,960公里)。[4]

武器裝備

編輯

阿里阿德涅號和路易絲號裝備有六門150公釐22倍徑後裝式英語Breechloader箍炮德語Ringkanone和兩門120公釐23倍徑炮作為主艦炮,全數布置在舷側。這些火炮分別配備400發和200發彈藥。1882年,它們又增加了四門37公釐轉膛炮英語Hotchkiss gun。相反,弗蕾亞號則裝備有八門(後減少為七門)合共配備760發彈藥的150公釐22倍徑炮以及四門170公釐25倍徑炮,但後者在其運用生涯的早期便已拆除;它們同樣布置在舷側。1881年,該艦也獲得了六門37公釐轉膛炮。[4][5]

同級艦

編輯
建造數據
艦名 出處 造船廠[4] 動工[4] 下水[4] 竣工[4]
阿里阿德涅號 神話人物阿里阿德涅 但澤王國船廠 1868年 1871年7月21日 1872年11月23日
路易絲號 巴登大公夫人英語List of consorts of rulers of Baden路易絲 但澤帝國船廠[註 1] 1871年 1872年12月16日 1874年6月4日
弗蕾亞號 神話人物弗蕾亞 1874年 1874年12月29日 1876年10月1日
圖斯內爾達號 神話人物圖斯內爾達英語Thusnelda 合同重訂為萊比錫號

服役歷史

編輯
 
東美洲支艦隊的插畫,從左到右分別為萊比錫號、伊莉莎白號和阿里阿德涅號

阿里阿德涅號

編輯

阿里阿德涅號在其服役生涯中曾進行過四次重要的海外巡航。第一次是1874年底至1876年底,該艦抵達中國水域,以保護德國船隻免受海盜襲擊——這在1870年代是該地區存在的普遍問題。在1877年末至1879年末的第二次航行中,阿里阿德涅號在南美太平洋中部海域活動。在南美海域,它訪問了該地區的幾個國家,並宣示主權;而在太平洋中部,其艦長與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各島嶼的當地酋長談判達成了一系列貿易協議。1880-1881年,該艦又前往南美水域,在秘魯、智利與玻利維亞參與的太平洋戰爭期間保護德國的利益;在此期間,它的活動主要局限於秘魯城市安孔利馬。1884年至1885年,阿里阿德涅號在西非海域活動,它在當地通過談判獲得了一個保護領,即是現在的幾內亞[9]

該艦在餘下的運用生涯中大致波瀾不驚。在1885年回到德國後,阿里阿德涅號被重新指定為實習水兵的訓練艦,並於接下來的五年裡一直擔任這個職責。在此期間,它參加了前往加勒比海的訓練巡航,訪問了許多外國港口,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並在德國海域參與了艦隊操練。阿里阿德涅號還曾出席各種儀式活動,包括1887年威廉皇帝運河的開工典禮,以及1890年奧匈帝國分艦隊到訪期間舉行的海上閱兵。它於1890年9月退役英語Ship decommissioning,1891年4月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至同年10月售予拆船商[10]

路易絲號

編輯
 
描繪路易絲在巨浪中的插畫

在服役生涯的早期階段,路易絲號曾有過兩次重要的海外巡航,均是前往東亞海域。第一次從1875年持續到1877年;在巡航期間,該艦到訪了中國諸港,以保護德國的利益及宣示主權;它還對長江進行了水文勘測,並在日本與一艘英國鐵甲艦意外碰撞而受損。第二次從1878年持續到1880年,進行了類似的活動,惟在東亞分艦隊服役期間,路易絲號是擔任該部隊的旗艦。在這次部署中,它展開了深海溫度和鹽度實驗,並在該地區動盪期間保護在上海的德國公民。在回國途中,該艦曾試圖就德國與馬達加斯加之間的爭端進行談判,但一場強烈的風暴迫使它在達成和解之前離開,以避免受到損害。[11]

1881年回到德國後,路易絲號被改裝成一艘訓練艦,並在其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擔任這一職責。它進行了數次海外巡航,於1881-1882年和1885年兩度訪問美洲;在這些航行中,該艦到訪了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許多港口。1886年,它還代表德國前往英國參加海上閱兵。而1886年和1887年,該艦也曾負責將輪替船員運送到駐紮在德屬西非炮艦上。路易絲號於1892年被拆為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繼而於1894-1896年間充當魚雷測試船,至1896年12月從海軍名錄中除籍。第二年,它作廢品出售,並在漢堡拆解報廢。[12]

弗蕾亞號

編輯

弗蕾亞號在平淡無奇的服役生涯中進行過兩次重要的海外巡航。第一次是1877年至1879年,第二次緊隨其後於1879年至1881年。在第一次巡航中,它前往地中海東部,造訪了希臘和鄂圖曼帝國諸港,然後駛向中國,成為東亞分艦隊的一份子。在返回德國的途中,其鍋爐發生爆炸,造成4名船員喪生,另有數人嚴重燒傷。第二次航行始於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派往智利海域保護德國的利益,之後又返回中國海域。在那裡,它進行了水文勘測並打擊海盜,但無果而終;在歸國途中,其時任艦長死於傷寒[13]

1881年返回德國後,弗蕾亞號被改裝為訓練艦,並於1883年重新入役。它僅進行過一次重大的訓練巡航,從1883年年中持續到1884年底。在航行過程中,該艦到訪了美洲的港口,並於1883年底海地內亂期間協助保護平民。此後,弗蕾亞號退役並在餘下的時間裡停運,未再進一步使用。它於1896年從海軍名錄中除籍,至次年售予拆船商。[14]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1871年1月普法戰爭期間,當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後,王國船廠即更名為帝國船廠。[8]
引用

參考資料

編輯
  • Dodson, Aidan; Nottelmann, Dirk. The Kaiser's Cruisers 1871–1918.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21. ISBN 978-1-68247-745-8.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3.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11-2.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 Hildebrand, Hans H.; Henriot, Ernest. Deutschlands Admirale 1849–1945. Die militärischen Werdegänge der See-, Ingenieur-, Sanitäts-, Waffen- und Verwaltungsoffiziere im Admiralsrang Band 3. Osnabrück: Biblio Verlag. 1988. ISBN 3-7648-1499-3. 
  • J. J. Weber. Die neue Glattdeckscorvette Luise. Illustrirte Zeitung (Leipzig). 1873-06-07, (Nr. 1562) [2023-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