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邁克爾·拉德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5月31日) |
凱文·麥可·拉德,AC(英語:Kevin Michael Rudd;1957年9月21日—),漢名陸克文,是澳洲外交官、前工黨籍政治人物,現任澳洲駐美國大使。陸克文出生於澳洲昆士蘭州楠伯,畢業於澳洲國立大學,主修中國歷史及文學。從政期間,曾任澳洲工黨領袖、聯邦外交部長等職,並於2007至2010年間以及2013年兩度出任澳大利亞總理,還曾在2021至2023年間任亞洲協會主席。
尊敬的 陸克文 閣下 The Hon. Kevin Rudd 凱文·拉德 AC | |
---|---|
澳大利亞聯邦駐美利堅合眾國 特命全權大使 | |
現任 | |
就任日期 2023年3月20日 | |
總理 | 安東尼·阿爾巴尼斯 |
前任 | 亞瑟·斯諾蒂諾斯 |
第26任澳大利亞總理 選舉:2007 | |
任期 2013年6月27日—2013年9月18日 | |
君主 | 伊莉莎白二世 |
總督 | 昆廷·布賴斯 |
副總理 | 安東尼·阿爾巴尼斯 |
前任 | 朱莉亞·吉拉德 |
繼任 | 東尼·阿博特 |
任期 2007年12月3日—2010年6月24日 | |
君主 | 伊莉莎白二世 |
總督 | 麥可·傑佛瑞 昆廷·布賴斯 |
副總理 | 朱莉亞·吉拉德 |
前任 | 約翰·霍華德 |
繼任 | 朱莉亞·吉拉德 |
澳洲工黨領袖 | |
任期 2013年6月26日—2013年9月13日 | |
副職 | 安東尼·阿爾巴尼斯 |
前任 | 朱莉亞·吉拉德 |
繼任 | 克里斯·鮑恩(代理) |
任期 2006年12月4日—2010年6月24日 | |
副職 | 朱莉亞·吉拉德 |
前任 | 金·比茲利 |
繼任 | 朱莉亞·吉拉德 |
澳洲外交部長 | |
任期 2010年9月14日—2012年2月22日 | |
總理 | 朱莉亞·吉拉德 |
前任 | 史蒂芬·史密斯 |
繼任 | 鮑勃·卡爾 |
澳洲眾議院反對黨領袖 | |
任期 2006年12月4日—2007年12月3日 | |
副職 | 朱莉亞·吉拉德 |
前任 | 金·比茲利 |
繼任 | 布倫丹·納爾遜 |
澳洲眾議院 格里菲斯選區議員 | |
任期 1998年10月3日—2013年11月22日 | |
前任 | Graeme McDougall |
繼任 | Terri Butler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澳洲昆士蘭州楠伯 | 1957年9月21日
國籍 | 澳洲 |
政黨 | 澳大利亞工黨 |
配偶 | Thérèse Rein |
兒女 | 1女2子 |
居住地 | 昆士蘭州[1] |
宗教信仰 | 聖公宗[2] |
簽名 | |
網站 | 個人官方 |
陸克文出身貧寒,父親早逝,他和三個兄弟姐妹由母親一人撫養長大成人,生活顛沛流離。學生時代其成績優異,並顯露出演講方面的能力,後考入澳洲國立大學學習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在政治生涯早期,陸克文曾在澳洲外交部及昆士蘭州議會、政府等部門和昆士蘭大學工作。1998年10月,他當選為澳洲聯邦國會議員,並進入影子內閣。2006年,獲選為工黨領袖。2007年11月,在當年的聯邦大選中帶領工黨取得勝利,成為澳洲第26任總理。在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陸克文政府表現出色,採取的應對措施使澳洲經濟沒有受到大範圍影響並避免了衰退,是世界發達經濟體中唯一做到此點的國家。陸克文因而獲選當年的《時代》百大人物。
2010年6月,因工黨內部紛爭,陸克文被迫下台,時任副總理及工黨副黨魁的朱莉亞·吉拉德接替了他的黨魁及總理的職務,隨後其出任澳洲外交部長至2012年初。2013年6月,在黨內選舉中擊敗吉拉德獲勝,再任總理,然而僅3個月後便在當年的聯邦大選中被東尼·阿博特領導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擊敗,再次下台。2013年11月,陸克文從議會辭職,自此結束了在澳洲的政治生涯。離開政壇後,陸克文主要從事中國及亞洲方面的研究及交流工作,並從2014年10月起擔任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首任所長。2022年底,陸克文獲任命為新一任澳洲駐美國大使,於2023年3月上任。
陸克文年輕時即在母親影響下接觸中華文化及歷史並對此表現出興趣[3],後來更在澳洲國立大學中修讀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且曾在北京、台灣等地工作留學,因此具有較高程度的漢語水平。他能用非常流利且標準的中文普通話演講,並與中國領導人和記者無障礙交流,還可以順暢背誦《三字經》等漢語作品,這在母語屬於不同語系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中極為罕見。他的中文名取自其英文名Kevin Rudd(克文·陸)的諧音。因漢語與英語不同,姓在名前,故用名陸克文。
早年生活
編輯1957年3月21日,陸克文出生於昆士蘭州的楠伯(Nambour)鎮,是家中四個孩子中最年幼的一個。他幼年在附近尤曼迪(Eumundi)小鎮上父母工作的一座牛奶農場上長大,家境貧寒。11歲那年,其身為佃農的父親阿爾伯特(Albert Rudd)遭遇車禍,入院救治後又感染了敗血病,不久後即去世[4]。然而禍不單行,原來全家租宿的房子此後也被地主收回,被掃地出門的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 Rudd, 原姓DeVere)無奈帶著四個孩子投奔親戚,全家還曾擠在一輛房車里克難安身。少年時期的生活使得陸克文感染了風濕熱造成主動脈瓣損傷,使得他成年後不得不幾次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這同時也堅定了他步入政壇後對器官捐贈事業的強烈支持。
依靠福利組織的救助,加上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1969年,12歲的陸克文得到了可以寄讀教會辦學的布里斯本艾詩格羅夫瑪麗會(Ashgrove Marist)修士男校的資格,忍受著他日後形容為「堅苦、嚴酷、缺乏寬容的天主教會制度」。兩年後,陸克文的母親終於完成再就業培訓成為護士,全家也搬回了楠伯鎮,曾經由親友輪流照管的陸克文得以轉讀故鄉的公立楠伯州立中學(Nambour State High School)[5],並靠著學習刻苦和成績優秀得到了獎學金。1974年,他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高中畢業,並獲得了當年扶輪社年度「澳洲青年演說大賽」(Youth Speaks for Australia)昆士蘭州的第一名。在中學時代,陸克文就開始接觸政治並參與澳洲工黨的活動;15歲時即開始參加了地區的青年工黨會議。同時陸克文也對亞洲文化很嚮往,特別是對中國感興趣。陸克文高中畢業時以高分考取澳洲國立大學——就在此前不久,屬工黨的時任總理高夫·惠特蘭剛剛取消了全國大學學費,使得像陸克文這樣背景的孩子可以進入大學學習。陸克文曾這樣形容他的機遇:
“ | 我是一個活出了高夫·惠特蘭的夢想的孩子——能夠有一張學習的書桌和一盞燈。1972年大選之後,我的母親告訴我:像我這樣農村來的孩子,原本家境不怎麼好,也沒有政治血統。但自此以後,我和別的孩子一樣可以進入大學學習,並能夠期盼有朝一日為國家的政治生活作出貢獻。 | ” |
在澳洲國立大學,陸克文修讀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專業,同時取「陸克文」作為他的中文姓名;其後,以一等榮譽學士畢業。陸克文1980年在寫他的榮譽學位論文時,所選擇的主題是當代的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對象是中國1970年代名噪一時的民主異見人士魏京生,而論文導師是考林·傑夫考特和比利時出生的著名漢學家李克曼(Pierre Ryckmans)。為了完成論文,陸克文曾從香港收集了他所需要的大量資料,並閱讀了很多中文材料。傑夫考特表示,對於陸克文強大的學習動力,他「覺得吃驚」。陸克文憑藉這篇論文獲得一級榮譽學位畢業。[7]
陸克文曾於1980年赴台北市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學習中文。[8]1984年他也去過香港中文大學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9]進修。
青年時代
編輯1981年澳洲國立大學畢業後,陸克文進入澳洲外交部服務,先派駐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1984年轉派駐北京,專責分析中國政治及經濟形勢;1988年陸克文升任為外交部助理次長。不久,陸克文為當時是昆士蘭州議會反對黨領袖的韋恩·戈斯工作,並協助他在第二年的大選中獲勝。在戈斯出任昆士蘭州州長後,即任命陸克文擔任自己的幕僚長、兼州政府內閣辦事處總監[10]。1995年陸克文離開昆士蘭州政府,出任畢馬威(KPMG)會計師事務所中國事務顧問。1997年出任澳洲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系副主任。
初涉國政
編輯議員歲月
編輯1998年,陸克文擊敗自由黨在位議員,取得格里菲斯(Division of Griffith)選區的議席,進入國會眾議院;2001年獲提升為影子內閣外交部長,成為前座議員。
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後薩達姆的政權的倒台,陸克文批評當時的霍華德政府支持美國的立場,但同時又保留了工黨支持澳美同盟的立場。這些在議會中的表現使得陸克文的政策經驗得到增強,他也因此成為一位知名的工黨議員。而當03年底工黨黨首西蒙·克林受到前黨首比茲利的挑戰時,陸克文又並未公開表態。後於同年12月克林辭職後,陸克文就開始被認為是一個可能的候選人,但他最終宣布不會參選,而會投票給其中一個候選人比茲利。
可是由於比茲利最終被馬克·萊瑟姆擊敗,陸克文被認為可能被降職,卻最終保住影子部長的職位。後來萊瑟姆與陸克文的關係惡化,工黨也在2004年的大選遭遇慘敗,陸克文隨即再次被認為是取代萊瑟姆的人選,但他始終否認將挑戰。後於2005年1月,萊瑟姆突然辭職,陸克文不表態參加黨內競選。其後比茲利回爐掌舵,在其此次的影子內閣中,陸克文不但保住原有職務,更增加了影子貿易部長一職。
走向巔峰
編輯2006年12月4日,陸克文宣布挑戰工黨的時任領袖金·比茲利,並在黨內領袖會議上以49票對39票擊敗了在任領袖比茲利,成為新一任工黨的聯邦領袖,並由女議員茱莉雅·吉拉德出任副領袖。這次人事變動,對在野已11年的澳洲工黨來說,是關乎未來前途命運的時刻。在過去的11年中,工黨已經替換了四任領袖。而這次陸克文利用「新官上任」的明星效應和「蜜月期」赴全澳各地展開「傾聽之旅」和競選宣傳攻勢;這使得他在民調中的聲望逐漸攀升,甚至還超過了當時的總理霍華德的支持率。然而,隨著競選的深入,爭議也不斷被揭露。2007年初,媒體聚焦其妻李恩所開設的公司獲得大量政府合約之事。有評論認為,如果陸克文當選總理,他的妻子出於避嫌考慮應當停止與政府做生意。隨後李恩公開在電視上表示將出售公司而把該事件平息。
與此同時,2007年也是澳洲的大選年,新一輪執政權的角逐將在年末的選舉中揭曉勝負。在選戰中,陸克文與其競爭對手、時任總理的約翰·霍華德進行了電視辯論。霍華德是澳洲政壇的資深政治家,已投身聯邦政治30餘年,其較陸克文年長近20歲並且已擔任總理11年之久(1996年上任,其間3次獲得連任),政治經驗和能量巨大,在澳洲政壇有「不倒翁」之稱。雖然相比之下陸克文的諸多條件都不占優勢,但事後很多分析人士認為陸克文在辯論中的表現更具熱情、魅力和說服力。而霍華德則略顯消極,把主要的篇幅都放在了攻擊工黨之短上,使之相形見絀,為其謀求連任之路加入了不確定因素。
2007年11月24日,澳洲聯邦大選如期舉行,陸克文領導的工黨以明顯優勢擊敗了霍華德所領導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獲得國家執政權。選舉結果顯示,陸克文領導的工黨在選舉中較往屆增加了23個席次,得票率也增長了5.44%,當時澳洲媒體形容陸克文的壓倒性勝利為「Ruddslide」(陸氏滑坡)。並且,令人意外的是,總理霍華德在執政權落敗的同時也丟失了自己坐鎮33年之久的新南威爾斯州貝內朗選區(Division of Bennelong)的席位,被迫離開了澳洲國會,隨即宣布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波折高層路
編輯初任總理(2007年12月-2010年6月)
編輯在澳洲官方確認工黨贏得大選後,2007年12月3日,陸克文率新任內閣成員覲見澳洲總督獲得任命,正式就任總理。甫一就任,陸克文迅速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使澳洲正式承諾履行1997年各國商定的議定書所規定的澳洲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另一方面,2008年2月13日,陸克文在國會代表政府發表道歉聲明,對過去實行的政策給澳洲原住民帶來的傷害,特別是對「被偷走的一代」的傷害進行正式道歉。這兩項舉措都是霍華德政府雖廣受國內、國外批評但堅持多年不予實行的,陸克文政府的舉動使得其民望更加攀升,在道歉演說之後的一個月內陸克文的支持率達到澳洲歷史上罕見的73%。
與此同時陸克文政府也陸續地實行了其他新政,包括廢除霍華德政府設立的削弱勞工和工會權利的新勞資關係法,和許諾澳洲將從伊拉克撤軍。2008年8月,陸克文政府召開「澳洲2020峰會」,召集全國賢能人士討論未來12年內澳洲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從澳洲在大英國協內的地位到公民生活,無所不包。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影響美國以外的全球市場。陸克文政府根據財政部專家的建議,迅速、果斷的採取措施維持消費者信心、穩定金融市場,並發放錢款刺激經濟,使得澳洲成功避過經濟衰退,成為眾多西方國家中唯一可以避免危機的國家。陸克文領導下的經濟政策維持了澳洲經濟增長的勢頭,成功保持了已開發國家中極少見的連續22年無衰退的成績。
外交政策上,陸克文政府施行聯合國、亞洲和美國兼顧的「三個支柱」政策。陸克文和美國總統歐巴馬由於政治理念的近似建立了很好的私人關係:歐巴馬曾說陸克文是所有世界領袖中和他的思維最相近的,兩人有「神交」("meeting of the mind")。陸克文的漢語能力又讓他和澳洲的另一重要貿易夥伴中國的領導人建立起較好的關係。[11][12]雖然在第一屆陸克文政府任內澳中關係受到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例如力拓間諜案中中國政府逮捕澳洲人胡士泰,但雙方領導人的默契仍使雙方關係得到恢復。例如2010年6月21日,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與陸克文在澳洲首都坎培拉舉行會談,雙方簽署10項總值逾88億美元的商業協議,其中有7項涵蓋資源和能源領域。有分析家認為此舉表示澳中關係已從力拓間諜案的糾紛低谷中走出。[13][14]
雖然陸克文政府憑藉這些政策廣得人心,但2010年資源盈利稅政策的施行失誤造成了政府上任之後的第一次挫折。2010年5月,陸克文政府宣布將從2012年7月起,向礦業公司超過市場利率以外的「超額盈利」上徵收40%的資源盈利稅。雖然這項政策以經濟學專家的推薦為基礎,但陸克文政府事前未與影響力較大的採礦業進行溝通。政策突然宣布後遭到礦企業主和工人的強烈反對,在澳洲多地爆發數千人的示威遊行,遊行者在陸克文舉行演講的場地外面,拿著擴音器表達不滿。政府陷入被動,陸克文個人支持率和工黨的總支持率皆大幅下跌,這為不久後發生的黨內紛爭埋下了伏筆。
「午夜中的政治槍決」
編輯至2010年過半之時,雖然陸克文個人支持率仍比反對黨領袖東尼·阿博特高出相當大的百分比(46%對37%),而且工黨支持率也高於反對黨支持率(52%比48%),但一直與陸克文不和的黨內派系分子利用民調下滑在黨內挑起撤換領袖的風浪。2010年6月,在包括澳洲工人工會在內的大工會和政治掮客鼓動下,部分工黨議員表示轉而支持陸克文的副手、時任聯邦副總理兼工黨副領袖的茱莉雅·吉拉德。隨後,6月23日夜半,吉拉德面會陸克文,公開宣布挑戰陸克文的領導地位以及要求陸克文立刻舉行黨首選舉。陸克文初始表示將直面迎戰,然而此時他卻發現自己與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1990年11月遭逢的情景相似——無意間已失去相當一部分有投票權的議員支持,如果應戰,勝出的概率極其有限。有鑑於此,在舉行表決前夕,陸克文做出了和柴契爾夫人同樣的決定——為了免於遭受被投票擊敗的羞辱而先行辭職。這使得吉拉德在無競爭情況下直接當選新任工黨領袖和澳洲總理,之後時任財政部長的韋恩·斯旺接替了吉拉德遺留下來的副總理及副黨魁的職缺。辭職離任前,陸克文在總理府外由家人陪伴對媒體發表了講話,他說,在任聯邦總理任內竭盡所能,並稱為自己的成績而感到驕傲。陸克文最後未能忍住,面對鏡頭含淚告別[15]。
由於吉拉德在午夜突然發動黨內政變,因此許多選民在當晚就寢時完全不知有撤換總理的先兆,第二天政府首腦即已換人,因此工黨對陸克文的處理手段被反對黨和許多媒體評論員形容為「午夜中的政治槍決」,並且在選民心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為許多民眾不滿工黨內部將一個人民選出來的總理用如此方法解決掉。吉拉德上任後雖然作為澳洲首位女總理享受了一段時期的民望蜜月期,但之前逼退陸克文事件暴露出了工黨內部的齟齬以及被稱為「無面人士」的政治掮客左右政局的弊病,這些都使得工黨在大選前民意信任度再度開始下滑,特別是在陸克文的家鄉昆士蘭州,更是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出於顧全選舉大局,成為後座議員的陸克文在後來的2010年澳洲聯邦大選中出面聲明會支持吉拉德,並在後來的大選中成功衛冕了自己在格里菲斯選區的議會席位。
2010年8月,在被提前舉行的大選中,吉拉德領導的工黨遭遇挫敗,相較前次選舉喪失了十多個席位,隨時有下野的可能。所幸的是其後綠黨的一名議員和三名無黨籍的獨立議員願意加入工黨陣營,吉拉德才勉強成立了懸峙政府從而保住執政權。在此次大選後,許多評論人士,包括曾經敗給陸克文的前總理霍華德都指出,陸克文雖然在2010年初民意有所下降,但是他本人在選民中的聲望仍然很高。工黨在大選前不到4個月的時候用非常手段臨陣換將是一個最大的敗筆,使得其輸掉了前屆大選贏來的多數席位並處於必須聽命於綠黨和獨立議員左右的被動局面。在這個問題上,吉拉德及其鼓動支持者難辭其咎。
外交部長(2010年9月-2012年2月)
編輯2010年9月14日,吉拉德公布新一屆內閣名單,任命陸克文為外交部長,[16]並在同年9月代吉拉德參加聯大會議。2012年2月,時任外交部長的陸克文和多個前座內閣同僚的矛盾開始公開化,原因是忠于吉拉德的議員指控陸克文意圖奪回總理席位。2月22日,陸克文在外交訪問美國華盛頓期間,突然宣告因為內閣同事的攻擊太過火而吉拉德卻不加以制止,自己無法在不被總理支持的情況下繼續擔任外交部長的職務,宣告辭職並將回國考慮下一步動作[17][18]。回國後他發表講話說,工黨在吉拉德的領導下無法在下屆選舉中戰勝由東尼·阿博特領導的反對黨,因此他將挑戰工黨黨魁一職。2012年2月27日,議會黨團進行投票決定黨領袖人選,陸克文以31:71票不敵吉拉德,吉拉德留任黨領袖和總理。之後陸克文聲明將遵守承諾退居議會後座並不會再挑戰吉拉德的領導地位,並呼籲吉拉德一派不要報復在黨內投票中支持他的議員。他空出的外交部長一職則不久後由前新南威爾斯州州長鮑勃·卡爾接替。
暗潮洶湧的蟄伏
編輯陸克文重新退居後座以後,並沒有放棄他的公開露面,而且參加了很多活動,包括為一些工黨的議員助選等,而且在國外也有活動,包括在中國的新浪微博註冊,與中國網民互動,參與中國電視台的文化交流節目等。
與此同時,黨內領導權之爭卻並未因吉拉德的勝利而結束。2013年3月,在總理吉拉德面臨黨內的信任危機及民調低迷的情況下,黨內一批議員紛紛鼓動陸克文回鍋擔任總理。3月21號,時任地區發展部長,前工黨領袖西蒙·克林宣布要求吉拉德進行領導權的投票,並支持陸克文參選,吉拉德隨後回應同意在當天下午召開黨團會議投票。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投票前10分鐘,陸克文表態稱將履行一年前的承諾不會挑戰,此舉促使在當天的投票中吉拉德在無人競爭中自動當選領袖。事後很多支持陸克文挑戰的部長均被迫辭職,但陸克文稱自己諮詢過支持者,在得知無法獲得黨團多數支持下才決定不挑戰。
奪回權杖與落日餘暉(2013年6月-2013年9月)
編輯2013年6月26日,在工黨民調持續低迷,甚至有民調稱工黨將在來臨的大選中席位減半的情況下,總理兼工黨領袖吉拉德終於決定在當晚7點召開工黨黨團會議,對領導權進行表決,陸克文也宣布為了國家和民眾的利益同意再次挑戰吉拉德。最終,陸克文在黨團會議上以57比45票順利當選黨領袖。[19]次日早晨陸克文覲見總督並獲任命擔任總理組建第二次陸克文內閣。再任總理的陸克文意圖力挽狂瀾拯救工黨的選情,大幅改變了吉拉德政府的氣候變化和難民政策,並改革工黨黨務。雖然在其復職初期個人民調高企並將工黨民調推到和在野聯盟黨勢均力敵的高度,但不久工黨支持率就停止攀升。陸克文隨後宣布舉行大選。
在2013年9月7日舉行的2013年澳洲聯邦大選中,陸克文帶領的工黨未能取得聯邦下院多數席位,失去執政黨地位。工黨的最後選舉結果雖未如吉拉德在任時預計的慘烈,但其聯邦國會議席仍較上次大選大幅減少。陸克文在選舉當晚宣布接受選舉失敗,並稱他接受工黨敗選的責任,宣布卸任工黨黨魁職務。新當選的總理東尼·阿博特在9月18日接受總督任命就任總理,陸克文的總理任期同時結束。雖然工黨敗選,但根據事後公布的工黨內部民調,陸克文的臨危受命為工黨拯救了至少15個國會席位:根據吉拉德在位時的民調,這些選區都會倒向聯盟黨,但陸克文出山後這些選區的選局立即改善,最終工黨保住這些席位,使得工黨能夠保存實力,他日再戰。[20]
後政壇時代
編輯2013年11月,陸克文在澳洲國會發表演說,宣布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並退出澳洲政壇。2014年初,陸克文離開澳洲移居美國,在麻省劍橋的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拜爾佛中心擔任研究員。10月21日出任紐約的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首任所長。
陸克文在任和卸任後一直有評論認爲他的資歷適合競逐聯合國秘書長職位。2016年,陸克文正式請求澳洲政府提名他競選聯合國秘書長。2016年7月28日,時任澳洲總理的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召開政府內閣會議討論此事,會上對陸克文是否適合此職位發生了分歧。最終,特恩布爾決定代表政府否決陸克文的請求。因爲陸克文必須獲得澳大利亞的提名才能參加競選,因此這一決定代表陸克文的選戰結束。[21][22][23]事後陸克文也確認如此。[24][25][26]
2019年5月,新一屆澳洲聯邦大選開跑之際,陸克文返澳參與了多場工黨的造勢宣傳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他與曾經的政敵、前總理茱莉亞·吉拉德在一些活動中同台並偶有交談。外界評論這至少在表面上釋下了二人近十年來的恩怨前嫌,同時也為工黨塑造了團結對外的形象。
2022年12月,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任命陸克文為新一任澳洲駐美大使,其已於2023年3月上任[27]。
政策主張
編輯外交政策
編輯陸克文出任影子外交部長時提出了「三個支柱」外交政策框架,即:與聯合國結合、與亞洲結合、維持與美國的同盟,在執政後成爲陸克文政府的外交政策指導。
在出兵伊拉克問題上,陸克文雖不同意發動伊拉克戰爭,但認爲國家應該繼續支持駐伊部隊,但逐步減少駐軍並對伊拉克提供軍事和非軍事方面的幫助確保伊拉克和平、穩定的轉型。根據此政策,第一次陸克文政府當選後就開始計劃從伊撤軍(2007年時駐伊澳軍仍有1575人)。2008年6月1日起澳大利亞部隊開始撤離伊拉克(包括訓練伊拉克部隊的教官),2009年之後只留下一支保護澳大利亞大使館和外交人員的部隊,以及兩位擔任聯合國職務的武官。2011年前者亦撤出伊拉克。
陸克文在2022年對中美之間可能因台灣問題爆發的衝突,認為澳洲及其盟友需要對穩定印太局勢的潛在衝突做好中長期準備。他表明,澳洲需要在未來5年塑造印太地區的穩定保持清醒,因為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認為習近平可能擱置他收復台灣的願望是愚蠢的,並認為中國最早可能在2020年代後期或2030年代對台灣採取行動。而避免中長期衝突的唯一途徑,是美國、盟國和台灣共同對中國實施有效的威懾,例如軍事、技術、金融、經濟、外交政策和政治方面才能避免衝突[28]。
經濟觀點
編輯陸克文批判新自由主義,認為它製造了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而且稱這兩者「被證明只是偽裝成經濟哲學的個人貪婪」,它們對經濟管制的徹底放鬆導致了金融危機的出現[29]。陸克文提倡第三條道路,認為政府應該對競爭市場進行恰當的監管和發生金融危機時進行干預。
2013年7月1日第二次任職澳洲總理後就新內閣的陣容進行了說明時表示「中國的資源熱已經終結」,並同時表示將強化製造業和服務業等資源以外產業,稱這是:「實現經濟多樣化,保持增長」。[30]
環境政策
編輯2007年12月3日,陸克文剛上任總理後,隨即簽署《京都議定書》。在宣布這一舉措時,陸克文稱這是「在國內和國際社會上抵禦氣候變化的努力上,我們國家邁出的相當大的一步。」[31]
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陸克文支持利用排放限額交易機制減少排放,而不是反對黨提出的「直接介入」政策。但排放交易政策在第一任陸克文政府執政時由於未能和參議院小黨達成共識而未能實現,在吉拉德政府任內變相實現:實行的機制是先以固定排放價對排放收稅,在數年後再轉爲交易型的市場定價機制。第二任陸克文政府上臺後宣佈將研究加快轉向市場定價的時間表。
在野生動物保護上,陸克文政府採取積極政策。特別是在日本侵入澳洲鄰海捕鯨問題上,政府對反抗活動基本持支持態度。第一屆陸克文政府在多邊談判未能說服日本的情況下於2010年不惜將日本告上海牙國際法庭[32]。《南極捕鯨案(澳大利亞訴日本;紐西蘭介入)》在2013年6月26日到7月16日進行公開聆訊,第二屆陸克文政府派出以律政部長、御用大律師德雷福斯為首的強大律師團隊前往海牙參加庭辯。[33]最終國際法庭在2014年4月以12票贊成、4票反對的結果宣判日本在南太平洋的捕鯨活動違反國際法,必須停止,至此澳洲反日本捕鯨的活動以勝利告終。[34]
觀點
編輯2018年9月27日,陸克文在主持與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穆罕默德的對話環節時表示,他對高齡93歲的馬哈迪在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凱旋獲勝,感到欽佩:「非常少見一名領袖可以無稿演講30分鐘,我們都認為你是政治回歸的守護神。」[35][36]
中國情結
編輯陸克文是一位能說流利漢語(普通話)的西方國家領導人[10];在他年輕的時候,即對中國文化感到興趣。不但曾到台灣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留學,更以外交官的身份長期派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作,並與各界建立廣泛的人脈關係。有報道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就是陸克文認識多年的老朋友。[37]陸克文在出任總理之前就因為他對中文和中國問題的掌握進入中國領導人的視野。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訪問澳洲並在國會發表演講,陸克文曾與胡錦濤使用漢語交談,讓胡感到驚訝。2006年11月,陸克文率領澳洲工黨代表團訪問北京,並與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洽談了一個小時;被劉雲山稱為「中國問題專家」[38]。
下野期間,陸克文多次在全球各地就中國問題發表演講、參加論壇,並在中國演講。在他的外孫女出生後,也時常以個人身份到訪中國,看望住在北京的女兒一家。[39]他還加入中國社交網站新浪微博與中國大眾互動。他在社交網站上「曬出」的照片小到刮鬍子受傷[40],大到與中國國家元首通電話[41],都成為中國媒體報道的話題。
2015年初新一輪「中國崩潰論」又在西方燃起,陸克文在紐約舉行的世界中國學論壇美國分論壇上發表駁斥認為其「胡說八道」,認為二三十年來每隔一陣出現的中國崩潰論內容都老調重彈,總認為經濟進入下滑期後中國內部貧富矛盾會爆發然後會內部暴亂會崩潰,[42]西方有一批學家永遠不肯放棄此論點,然而這些預測從沒有發生,他認為也永遠不會發生。因為很多人忽略的是文革動盪和人民公社的大飢荒那時中國經濟比現在完全不具可比性,多數人家在為食物奮鬥,然而即使那種經濟下共產黨依然沒有崩潰,也沒有出現什麼根源性的大暴亂,後續轉變政策後短短30年依然成為超級強權。共產黨核心一直有注重底層分配的本質,也有夠大的權力去實施各種別國無法想像的大型政策[43]。
2020年3月17日新冠病毒疫情期間,陸克文發表《致中國朋友的求助信》向全體中國人民求助獲取醫療物資,肯定中方防疫政策的有效性值得世界複製,[44]信中提到現在要和病毒作戰同時要和「可惡的種族主義者、狹隘的保護主義者」作戰,所有世界公民必須團結才能戰勝這場戰鬥,萬里為鄰一路風雨同行。[45][46]
博士論文研究習近平
編輯2017年陸克文進入牛津大學耶穌學院攻讀博士,博士論文以習近平為主題,2022年畢業獲得學位。陸克文在論文中認為習近平的思想有更濃厚的馬克思主義氣質,可能對中國經濟成長有負面影響。[47]
著作
編輯- 《不畏 陸克文自傳》青島出版社 2021-04,九落九起,以奇蹟之勢從農場放牛娃到澳洲總理!執教哈佛大學,創立亞洲政策研究所,橫跨政、商、學三界!!退休老幹部陸克文親筆自傳
- 牛津大學的哲學博士論文,關於習近平世界觀的420頁論文。2022年7月
- 《習近平眼裡的世界一一中國的首席空想家到底相信什麼?》2022年10月21日《議報》首發
家庭
編輯陸克文的妻子李恩[48](Thérèse Rein,音譯作「泰蕾絲·瑞恩」)是他大學時代的戀人,心理學專業畢業。[49]
1989年,李恩買下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型職業介紹公司。通過17年的努力,這家原來僅有兩人的小公司已經成為擁有1200名雇員、65家分公司的大型跨國人力資源管理服務公司,現名「英格斯公司集團」。其業務已經拓展到了英國、法國和德國。即使是這樣由自己一手操辦的企業,在大選之前,為避嫌疑,李恩也不得不出售自己的股份。
陸克文夫婦育有3個孩子:
- 長女潔西卡(Jessica,中文名陸傑喜[50]),1984年出生,文學士(政治科學專業)和法學士畢業,曾任律師,現寫作為業。2007年和一位布里斯本的律師、銀行家謝若谷(Albert Tse)結婚,謝是自香港移民澳洲的潮州人;[49],2012年潔西卡誕下一女[50]。
- 長子尼可拉斯(Nicholas,中文名陸雨德),1986年出生,大學學習法律和中文,曾於2005年在復旦大學學習,現任職律師。2012年與律所同事薩拉·沙弗汝丁(Zara Shafruddin)結婚;[49]
- 幼子馬克斯(Marcus),1993年出生,中學畢業後也已經開始研習漢語。[49]
陸克文的其他較出名的親屬包括侄子文誠·拉德(Van Thanh Rudd,音譯),是藝術家和左翼活動家,2010年聯邦大選中代表左翼小黨革命社會黨競逐總理吉拉德的羅勒選區,獲得0.50%的選票。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Kevin Rudd once again running the nation from his back deck in Brisbane's Norman Park. Courier Mail. [9 September 2013].
- ^ Having faith in politics. canberratimes.com.au. 2010-07-15 [2010-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5) (英語).
- ^ 新聞人物:東山再起的陸克文. BBC News 中文. 2013-06-26 [201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中国通”成为澳大利亚工党新船长. 網易新聞. 2007-04-06 [201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30).
- ^ Genesis of an ideas man. 《澳洲人報》. 2006-12-05 [2006-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5).
- ^ Murphy, Katharine. Rudd pays tribute to his hero Whitlam. The Age (Melbourne). 13 September 2008 [19 Sept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Dithering Liberals get their desert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3 September 2008 [19 Sept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 ^ 他的论文得了第一名. 鳳凰網. [201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 ^ 校務行政 澳洲外長陸克文來信 深以師大校友為榮. [2013-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 ^ Yale-China Chinese Language Centre, CUHK. [2021-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10.0 10.1 陆克文或成西方首位讲中文总理. 《中文澳洲時報》原載《星島日報》. [201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5)."普通話"指現代普通話,第一位能操漢語的西方領袖是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
- ^ Rudd Hu woo pays off. The Age. 2007-09-07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2).
- ^ Rudd meets with China's president. Brisbane Times. 2009-04-04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 ^ Rudd forges closer ties with China's vice president Xi Jinping. The Australian. 2010-06-21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 ^ Xi Jinping, Kevin Rudd call for boosting China-Australia ties. 新華網. 2010-06-21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5).
- ^ 陆克文总理含泪下台. 網易新聞. 2010-06-24 [201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澳总理宣布内阁名单 陆克文任外交部长. 聯合早報. 2010-09-11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8).
- ^ 澳大利亞外長陸克文辭職. BBC中文網. 2012-02-22 [201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 Gillard hits back after Rudd quits as Foreign Minister. [201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 ^ 陸克文挫吉拉德將任澳洲工黨黨魁. 香港電台. 2013-06-26 [2013-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Swan, Jonathan. Rudd saved Labor, leaked polling shows. Sydney Morning Herald. 22 September 2-13 [22 Sept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0).
- ^ Anderson, Stephanie. Julie Bishop confirms Kevin Rudd seeking nomination for UN Secretary-General election. ABC New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8 July 2016 [18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 ^ Hunter, Fergus. Nominate me: Kevin Rudd seeks government support to be United Nations boss. 18 July 2016 [18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journal=
被忽略 (幫助) - ^ Murphy, Katharine. Malcolm Turnbull refuses to nominate Kevin Rudd as UN secretary general. The Guardian. 29 July 2016 [29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Rudd, Kevin. My deep gratitude to all friends, colleagues and supporters around the world for your encouragement for my candidature for UN Sec General.. Twitter. 29 July 2016 [29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Rudd, Kevin. My thanks also to Australian Foreign Minister Bishop and her ministerial colleagues for their support for UNSG. Unfortunately PM disagreed.. Twitter. 29 July 2016 [29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Rudd, Kevin. So there won't be an Australian candidate for UN Sec Gen.I wish all other candidates well. Future of the United Nations important for us all. Twitter. 29 July 2016 [29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深入了解中美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出任駐美大使. [202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1).
- ^ Knott, Matthew. Only five years left to prevent war with China: Kevin Rudd.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22-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4) (英語).
- ^ 腾讯网-2009年03月02日-陆克文:“第三条道路”的使命. [2013年3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9月11日).
- ^ 日经中文网-2013年7月4日-陆克文:中国的资源热已经终结. [2013年7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7月14日).
- ^ Jewel Topsfield, Mark Forbes and Marian Wilkinson. Rudd's first act: yes to climate pact. The Age. 2007-12-04 [201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2) (英語).
- ^ 曹揚. 澳大利亚要求日本停止捕鲸 否则起诉至海牙国际法庭. 鳳凰資訊. 2010-02-19 [201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中文(簡體)).
- ^ No. 2013/14: Public hearings in the case concerning Whaling in the Antarctic (Australia v. Japan: New Zealand intervening) Public admission and media accreditation, Live and on-demand webcasts. (PDF). 海牙. 2013-06-12 [2013-07-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24) (英語).
- ^ 国际法庭判定日本南极捕鲸属违法 不得再继续(组图). 中國: 國際在線. 2014-04-01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 ^ 二度当首相及改写大马历史 陆克文钦佩93岁敦马凯旋获胜 国内.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18-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7) (中文(簡體)).
- ^ 漢良. 二度当首相及改写大马歷史 陆克文钦佩93岁敦马凯旋获胜. 馬來西亞詩華日報新聞網. 2018-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中文(中國大陸)).
- ^ 澳大利亚下月大选 “中国通”陆克文呼声高.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7-10-14 [201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 ^ 陆克文流利的中文,抢尽了风头. 博訊新聞網. 2007-09-07 [201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 ^ Kevin Rudd's daughter Jessica Rudd says she's ready to help on campaign trail. Daily Telegraph. 2013-06-29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5).
- ^ 陆克文刮胡子“挂彩” 社交网络晒照片(图). 環球網. 2013-07-10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陆克文微博透露与习近平通话细节:用中文谈了半小时. 鳳凰網. 2013-07-10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9).
- ^ 陸克文認為中國崩潰論又是老戲碼. [2015-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Zappone, Chris (5 May 2009). "China buoys economy – RBA: SMH 5/5/2009". Sydney Morning Herald. Retrieved 25 April 2010.
- ^ 陆克文致中国朋友.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鳳凰衛視-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致中国朋友的求助书.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致中国朋友的求助书.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Galloway, Anthony. Sydney Morning Herald. Nine Newspapers. 11 September 2022 [11 Sept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 ^ 澳洲:陸克文對坎京小教堂情有獨鍾. 澳洲星島日報. 2007-12-07 [201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6).
- ^ 49.0 49.1 49.2 49.3 自感孤立无援 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在访美时辞职. 中國新聞網. [2012年2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10日) (中文(簡體)).
- ^ 50.0 50.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HKCD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外部連結
編輯澳洲議會 | ||
---|---|---|
前任者: 格雷姆·麥克杜格爾 |
眾議院格里菲斯選區議員 1998年-2013年 |
繼任者: 特麗·巴特勒 |
政黨職務 | ||
前任者: 金·比茲利 |
工黨領袖 2006年12月4日-2010年6月24日 |
繼任者: 朱莉亞·吉拉德 |
前任者: 朱莉亞·吉拉德 |
工黨領袖 2013年6月26日-2013年9月13日 |
繼任者: 比爾·蕭藤 |
官銜 | ||
前任者: 金·比茲利 |
澳洲反對黨領袖 2006年-2007年 |
繼任者: 布倫丹·納爾遜 |
政府職務 | ||
前任者: 約翰·霍華德 |
總理 2007年12月3日-2010年6月24日 |
繼任者: 朱莉亞·吉拉德 |
前任者: 朱莉亞·吉拉德 |
總理 2013年6月27日—2013年9月18日 |
繼任者: 東尼·阿博特 |
前任者: 史蒂芬·史密斯 |
澳洲外交部部長 2010年-2012年 |
繼任者: 鮑勃·卡爾 |
外交職務 | ||
前任者: 朱莉亞·吉拉德 |
大英國協輪值主席 2013年6月27日-2013年9月18日 |
繼任者: 東尼·阿博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