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鲨齿龙属
侏儒鲨齿龙属[1](學名:Shaochilong),又名假鲨齿龙、鲨鱼齿龙[2]或中华鲨齿龙,是小型的鯊齒龍科獸腳類恐龍,也是亞洲最早被發現的鯊齒龍科成員,生存年代約介於晚白堊世森諾曼期至土侖期之間。模式種毛尔图侏儒鲨齿龙(S. maortuensis)的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西部的烏蘭布和沙漠,1964年被以吉蘭泰龍屬物種的地位發表[3],經過多次分類變動,本種最終在2009年被歸為鯊齒龍科,並自成一屬。[4][5]
侏儒鲨齿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後期,
| |
---|---|
侏儒鲨齿龙啃食中國似鳥龍的復原圖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科: | †鲨齿龙科 Carcharodontosauridae |
属: | †侏儒鲨齿龙属 Shaochilong Brusatte et al., 2009 |
模式種 | |
毛尔图侏儒鲨齿龙 Shaochilong maortuensis (Hu, 1964)
|
屬名來自「鯊齒龍」的漢語拼音,代表其發現地,為避免與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產生混淆,中文並不直譯作「鯊齒龍」。「侏儒鯊齒龍」則反映以鯊齒龍科而言,異常嬌小的體型。
發現和研究歷史
编辑侏儒鲨齿龙在2010年被认为发现于中國的烏蘭蘇海組(Ulansuhai Formation),年代不會老於白堊紀晚期土侖階,約9200萬年前。[4][5]。但2017的论文认为其出土于蘇紅圖组(Suhongtu Formation)[6],約1億1700萬至1億400萬年前[7]。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2885.1-7)包含:頭骨碎片(一個腦殼、部分頭蓋骨、方骨、右上頜骨)、樞椎、以及六節尾椎。一個左上頜骨碎片也被歸至本屬,雖然這在2009年時已經遺失了。起初這些標本被認為來自單一個體,但2010年建立了一個選定模式標本,以考慮標本可能來自多個個體的可能性。選模標本由腦殼(IVPP V.2885.1)與部分頭蓋骨(IVPP V.2885.2)組成。[5]所有的標本都是於1960年中國和蘇聯科學家共同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毛爾圖(蒙古語:Маорту)發現,並於四年後命名為毛爾圖吉蘭泰龍(Chilantaisaurus maortuensis,又作毛兒圖吉蘭泰龍)。[3]後來這些標本於2000年由Chure非正式地命名為阿拉善龍("Alashansaurus")。Rauhut(2001)和Chure(2002)先後懷疑這些標本不再能被歸入吉蘭泰龍,並提出牠可能是種原始的虛骨龍類。[8]然而於2009年,史蒂芬·布魯薩特(Stephen L. Brusatte)和同僚重新研究、敘述了這些標本,發現牠屬於鯊齒龍科,是該科第一個已知的亞洲物種,並重新命名為毛爾圖侏儒鲨齿龙(Shaochilong maortuensis,又作毛兒圖侏儒鲨齿龙)。[4]隔年發表了一份更全面的敘述及討論。[5]
敘述
编辑編號IVPP V2885.1標本根據其腦殼縫線的癒合狀況來判斷,可能是個成年或接近成年個體。研究人員測量上頜骨齒排的長度,估計身長約5至6公尺,並測量股骨長約61.5公分,推估體重約500公斤。與同科其他物種(包含地球上最大型的陸生肉食性動物)比較之下,侏儒鲨齿龙是種異常小型的鯊齒龍科。然而侏儒鲨齿龙成為白堊紀中期亞洲大型獸腳類的確切證據,提供了關於當時物種生態組成的資訊,並證實原始肉食龍下目持續倖存到白堊紀晚期,而大型暴龍科直到白堊紀的最末期才佔據勞亞大陸的頂級掠食者地位。[5]
頭骨全長約56公分,吻部頂端有一個相當大的嵴,高1公分,上尖下寬,Chure於1998年認為這是獨特的,但這項特徵後來也在嶼峽龍身上發現。方骨未氣腔化,腦殼則高度氣腔化。[5]
根據上頜骨的比例發現牠是吻部相對短的鯊齒龍科;加上其相對小的體型,顯示侏儒鲨齿龙可能擁有與同科其他物種截然不同的獨特生態棲位。[5]
分類
编辑布魯薩特等人的系統發生學研究指出侏儒鲨齿龙是鯊齒龍科的基幹成員,是最進階型的異特龍超科。在鯊齒龍科中,侏儒鲨齿龙較類似南半球的魁紂龍、鯊齒龍、馬普龍、南方巨獸龍,而與北半球的新獵龍、高棘龍關係較遠。侏儒鲨齿龙是勞亞大陸已知最晚的異特龍超科,代表非暴龍科的基礎堅尾龍類,在白堊紀中期仍是北半球的優勢大型肉食性恐龍,而後來暴龍科崛起成為優勢掠食者的過程是很突然的,且僅止於白堊紀的最末期。[4]
以下演化樹為布魯薩特和同僚(2009)所提出:[4]
鯊齒龍科 Neovenatoridae |
| |||||||||||||||||||||||||||||||||||||||
以下演化樹則根據費爾南多·諾瓦斯等人(2013)顯示侏儒鲨齿龙在鯊齒龍科的位置:[9]
| |||||||||||||||||||||||||||||||||||||||||||||||||
參考資料
编辑- ^ 周翠、钱迈平. 关于“浙江吉兰泰龙”("Chilantaisaurus zhejiangensis")的讨论. 地质学刊. 2020, 44 (3): 283–287 (中文(中国大陆)).
- ^ 徐星、尤海鲁、莫进尤.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六册(总第十册) 蜥臀类恐龙.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ISBN 978-7-03-070975-2 (中文(中国大陆)).
- ^ 3.0 3.1 胡寿永. 内蒙古阿拉善旗肉食龙类化石.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4, 8 (1): 42–63 [2020-01-01]. ISSN 1000-3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中文(中国大陆)).
- ^ 4.0 4.1 4.2 4.3 4.4 Brusatte, S. L.; Benson, R. B. J.; Chure, D. J.; Xu, X.; Sullivan, C.; Hone, D. W. E. The first definitive carcharodont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Asia and the delayed ascent of tyrannosaurids. Naturwissenschaften. 2009, 96 (9): 1051–1058. PMID 19488730. doi:10.1007/s00114-009-0565-2 (英语).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Brusatte, S. L.; Chure, D. J.; Benson, R. B. J.; Xu, X. The osteology of Shaochilong maortuensis, a carcharodont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Asia (PDF). Zootaxa. 2010, 2334: 1–46. doi:10.11646/zootaxa.2334.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01) (英语).
- ^ (英文)Yang Jingtao, You Hailu, Xxie Li and Zhou Hongrui(2017)."A New Specimen of Crichtonpelta benxiensis (Dinosauria: Ankylosaurinae) from the Mid-Cretaceous of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Zhi-Xin Guoa, Yuan-Peng Shib, Yong-Tai Yanga,, Shuan-Qi Jiangb, Lin-Bo Lib, Zhi-Gang Zhao(2018)."Inversion of the Erlian Basin (NE China) in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Implications for the collision of the Okhotomorsk Block with East Asia"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Glut, D. (2003). Dinosaurs - The Encyclopedia - Supplement 3. McFarland Press: Jefferson, NC.
- ^ Novas, Fernando E. Evolution of the carnivorous dinosaurs during the Cretaceous: The evidence from Patagonia. Cretaceous Research. 2013, 45: 174–215. doi:10.1016/j.cretres.2013.04.001.
外部連結
编辑- (英文)亞洲首次發現鯊齒龍科的化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文)亚洲第一个明确的鲨齿龙科恐龙[永久失效連結] - 化石網
- (中文)吉蘭泰龍鬧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