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沧海微沤/沙盒1
| ||||
---|---|---|---|---|
本名 | 俗姓魯 | |||
出生 | 唐僖宗光啟元年 885年 | |||
圓寂 | 後周世宗顯德五年閏七月五日 958年8月22日 | |||
著名成就 | 開創法眼宗 | |||
宗派 | 禅門法眼宗 | |||
呼號 | 清涼文益禪師 | |||
賜號 | 淨慧禪師 | |||
諡號 | 大法眼禪師、大智藏大導師 | |||
駐錫於 | 撫州崇壽寺、金陵清涼院 | |||
師承 | 剃度師:全偉禪師 依止師:希覺律師、長慶慧稜 傳法師:羅漢桂琛 | |||
著作 | 《宗門十規論》 《大法眼禪師頌十四首》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 |||
傳人 | 天台德韶、報恩慧明 羅漢智依、報慈文遂 永明道潛、靈隱清聳 報慈行言、道峰慧炬 清涼泰欽、報恩法安 崇壽契稠、雲居清錫 百丈道恆、長安延規 歸宗義柔等63人 |
文益(885年—958年),俗姓魯,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文益是唐末五代時期高僧,開創了漢傳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法眼宗。
文益七歲出家,初依明州希覺律師學律,後投長慶慧稜禪師學禪法,又偶遇羅漢桂琛禪師,繼承其法脈。文益先開法於撫州崇壽院,後受南唐國主禮遇,先後入主金陵報恩寺、金陵清涼寺,賜事「淨慧禪師」。因其圓寂後被南唐中主李璟追謚為「大法眼禪師」,因此也被稱為「法眼文益禪師」,又因其住持清涼寺,又被稱為「清涼文益禪師」。
生平
编辑開悟
编辑唐光啟元年(885年),文益出生在杭州的一戶魯姓人家,後於大順二年(891年)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出家,成為一名年僅七歲的小沙彌。元祐元年(904年),文益在越州開元寺受具足戒,正式成為比丘。同年,他到明州鄮山育王寺隨希覺律師學律,兼習儒家經典,希覺律師對文益極為看重,稱之為「我門之游夏也」。
當時,閩國佛教的發展非常繁榮,高僧輩出,因此文益南下入閩求法,依福州西禪院長慶慧陵禪師學禪。文益在長慶座下參修數年,受到許多人的推重,但因緣未能具足,始終沒有開悟。後來,他與紹修、法進結伴,打算去其它地方參學,途經福州地藏院時遇到羅漢桂琛禪師。桂琛禪師對文益非常器重,兩人言語相契。於是,文益決定留在桂琛門下參學,僅一個多月後便豁然開悟,得到桂琛的認可,承受桂琛禪法。[參 1]
桂琛禪師所說的「不知最親切」,與其師玄沙師備所提倡頓超「見聞覺知」[註 1]的主張一脈相承。桂琛令文益最後得悟的話「若論佛法,一切見成」成為了日後法眼宗禪法的重要特徵之一。[參 4]
開法撫州
编辑文益禪師接法後,先卓錫於甘蔗洲(今福建省閩侯縣甘庶鎮一帶)的一處庵院,後應撫州刺史之邀,到撫州崇壽院開法。子方上座從福州長慶寺慕名而來,向文益問法:[參 5]
二人所講的「身」即「法身」,即「心真如」;「萬象」則是「心真如」的變現物。文益說「萬象之中獨露身」便是指「法身」只能在「萬象」中顯露出來,因此不能將萬象與法身分離看待而否定萬象[參 7][註 2]。子方得到文益的點撥後,大受啟發,「述偈投誠」。此後,越來越多的僧侶前來拜訪文益禪師,「海參之眾常不減千計」[參 9]。
駐錫金陵
编辑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李昪取代吳國,建立南唐,定都金陵。李昇向來篤信佛教,邀請文益禪師到金陵弘法,主持金陵報恩寺,後又延請文益同門休復悟空禪師住持金陵清涼寺。保大元年(943年),休復禪師圓寂,五十九歲的文益禪師接任清涼寺住持[參 10]。清涼寺是南唐皇室最重要的佛寺,南唐中主李璟對文益敬重備至。南唐在鼎盛時期,疆域包括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文益的法席也隨之達到極盛。後周世宗的「滅佛」,也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南方佛教的發展[參 11]。
文益禅风自成一家,弟子慧明、泰欽、清聳等人也開始嶄露頭角,國韶更是被尊為吳越國國師。後周显德五年(958年)七月十七日示疾,闰七月五日入灭,灭后“颜貌如生”。后文益肉身被迎至江宁丹阳供奉。
思想
编辑文益繼承了玄沙師備的唯識論和理事觀,發展為「一切見成」的觀點。文益的唯識論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突出了唯心和緣起,認為萬法都是憑借特定的因緣產生的,反對離開聲色、文字去尋求解脫之道的行為。這些思想反應到理事觀上就是「理事無二」的觀點,認為「『事』是顯『理』的,『理』只能於『事』中存在」,強調二者不可分割,反對離事求理。[參 12]
法脈傳承
编辑師承
编辑- 羅漢桂琛(867-928),常山人,俗姓李。曾依無相大師學戒,又先後於雪峰義存、玄沙師備座下學習禪法,嗣玄沙法脈為青原下第七世。受請駐錫地藏院十八年,點撥了眾多的求學者。謚號「真應禪師」,弟子有清涼文益、清涼休復等七人。[參 14]
弟子
编辑天台德韶·報恩慧明·羅漢智依·章義道欽·報恩匡逸·報慈文遂·羅漢守仁·永明道潛·黃山良匡
靈隱清聳·報恩玄則·報慈行言·淨德智筠·道峰慧炬·清涼泰欽·寶塔紹巖·報恩法安·崇壽契稠
雲居清錫·百丈道恆·般若敬遵·歸宗策真·同安紹顯·棲賢慧圓·觀音從顯·長安延規·正勤希奉
興善棲倫·新興 齊·慈雲匡達·薦福紹明·古賢 謹·興福可勳·上藍守訥·覆船和尚·奉先法瑰
化城慧朗·永明道鴻·靈鑒禪師·上泉和尚·大林僧遁·仁王緣勝·歸宗義柔·上方慧英·護國 邁
芝嶺 照·歸宗師慧·歸宗省一·延慶通性·歸宗夢欽·舍利玄闡·永安 明·禪谿可莊·石霜 爽
靈山和尚·佛手巖因·保安 止·華嚴 幽·木平道達·大寧道邁·龍興德賓·黃龍 仁·西山道聳
- 天台德韶,龍泉人,俗姓陳,文益禪師嗣法弟子之一。曾在天台山說法,後被吳越王錢弘俶尊為國師,曾勸吳越王遣使到新羅,傳寫天台智者教法回國,促成了天台宗的再興。提出「四料簡」之說,成為法眼宗的重要禪機。傳法弟子百餘人,以永明延壽為上首。清代時被雍正帝追封為「妙慈圓徹禪師」。[參 15]
- 報恩慧明,錢塘人,俗姓蔣,文益禪師嗣法弟子之一。曾在天台山說法,取得極大影響。後受吳越王錢弘俶禮遇,在內殿與吳越禪師辯經論道,大闡宗風。先後駐錫杭州資崇院、杭州報恩院,顯德年間示寂,世壽七十餘。[參 16]
- 報慈文遂,杭州人,俗姓陸,文益禪師嗣法弟子之一。先住吉州止觀院,後歷主福州長慶院、金陵清涼院、金陵報慈院,賜號「雷音覺海大導師」。[參 17]
- 道峰慧炬,高麗人,文益禪師嗣法弟子之一。曾慕名來依文益修行而得悟,後高麗國主遣使來請,拜為國師。慧矩於朝鮮道峰山開法,使朝鮮法眼宗興盛一時。[參 18]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道原撰:《景德傳燈錄》,CBETA, T51, no.2076, pp.398b1-398b14。
- ^ 普濟集:《五燈會元》,CBETA, X80, no.1565, pp.197a16-197b2。
- ^ 彌勒菩薩說,玄奘譯:《瑜珈師地論》,CBETA, T30, no.1579, pp.284-289。
- ^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第378頁。
- ^ 道原撰:《景德傳燈錄》,CBETA, T51, no.2076, pp.398b14-398b23。
- ^ 道原撰:《景德傳燈錄》,CBETA, T51, no.2076, pp.398b23-398b28。
- ^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第379頁。
- ^ 馬鳴菩薩造,真諦譯:《大乘起信論》,CBETA, T32, no.1666。
- ^ 道原撰:《景德傳燈錄》,CBETA, T51, no.2076, pp.398b29-398c1。
- ^ 道原撰:《景德傳燈錄》,CBETA, T51, no.2076, pp.400c3-400c5。
- ^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第383頁。
- ^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第378-380頁。
- ^ 道原撰:《景德傳燈錄》,CBETA, T51, no.2076, p.216-397。
- ^ 贊寧撰:《宋高僧傳》卷十三,CBETA, T50, no.2061, pp.786c4-787a3。
- ^ 《三十二祖傳》
- ^ 贊寧撰:《宋高僧傳》卷二十三,CBETA, T50, no.2061, p.859b26-c10。
- ^ 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CBETA, T51, no.2076, p.216-397。
- ^ 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CBETA, T51, no.2076, p.216-397。
佛教藏經
编辑- 彌勒菩薩說,玄奘譯:《瑜珈師地論》,CBETA, T30, no.1579。
- 馬鳴菩薩造,真諦譯:《大乘起信論》,CBETA, T32, no.1666。
- 道原纂:《景德傳燈錄》,CBETA, T51, no.2076。
- 普濟集:《五燈會元》,CBETA, X80, no.1565。
研究成果
编辑- 印順. 《中國禪宗史》.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145139.
- 麻天祥.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9787535524669.
- 藍日昌. 宗派与灯统——论隋唐佛教宗派观念的发展. 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 200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