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izag/工作區13
史達林格勒空運(德語:Stalingrad Luftbrücke)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德軍企圖以空運補給遭蘇軍圍困於史達林格勒的30萬軸心國士兵的行動。
史達林格勒戰役自1942年下旬開始,至該年冬季蘇軍發動「天王星行動」將30萬軸心國士兵包圍,使德軍自11月下旬不得不動用大量運輸機,對被圍部隊(特別是德軍第6軍團)提供空運補給和裝備物資,並從包圍圈中撤出大量傷員。然而德軍的運輸能量遠不能滿足其需求,加之蘇聯的空軍與防空部隊的妨礙、地面突破包圍圈的「冬季風暴行動」失敗以及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相信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的個人保證等因素,最終導致包圍圈中的德軍於1943年2月2日向蘇軍投降。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是德軍在東線戰場的一次重大轉捩點,此後蘇聯獲得戰略主動權發動大規模冬季攻勢,而德軍被迫倉皇撤離夏季時攻佔的大片領土,直至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才遏止蘇軍的戰略進攻。
本次大規模空運行動嚴重損害了德國空軍的空運能力,包含眾多難以補充、經驗豐富的機組人員、大量的裝備器材和運輸機,至戰爭結束都未曾完全恢復過[2]。
背景
编辑1942年中旬,德國展開夏季攻勢「藍色方案」,國防軍因而推進至史達林格勒,然而在9月至11月期間,德軍陷入膠著而艱苦的巷戰,難以完成攻佔全城的目標。1942年11月19日,蘇軍發動戰略反攻——「天王星行動」,兩支大規模蘇軍部隊以鉗形攻勢攻向佈署於史達林格勒一帶的德軍B集團軍側翼。11月23日,蘇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與西南方面軍於茨科耶會師,完成了對德軍第6軍團、第4裝甲軍團與大量軸心國軍隊的合圍,據估計約有29萬名軸心國士兵被困於其中。
當收到蘇軍發動反攻時,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剛結束巴伐利亞的休假,返回東普魯士的總部。他命令第6軍團司令部停止當前在史達林格勒市內的一切行動,轉而加強其側翼,試圖以此阻止蘇軍的合圍。另外,希特勒還召見空軍參謀長漢斯·耶匈尼克,詢問德國空軍是否有能力以空運的方式維持包圍圈中的部隊,直到地面的救援部隊抵達?而耶匈尼克則回答從「德米楊斯克包圍戰」的前例來看是有可能的。然而實際上德米楊斯克與史達林格勒的條件完全不同:
- 第一,德米楊斯克的空運行動是在莫斯科前線已趨於穩定時進行,空軍的前進基地離包圍圈的距離並不遠,再者,德軍能使用原波羅的海國家的機場,並以其連結德國本土、充分動員基礎設施,有效地將大量物資轉移至包圍圈中。
- 第二,德國空軍在德米楊斯克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以此避免了在運輸過程中遭到蘇軍攻擊、損失大量飛機與物資的情況發生。
- 第三,德軍在德米楊斯克被圍僅10萬人,每日需要的補給是300公噸,而根據耶匈尼克的估計,若要為25萬人提供充足的補給則每日需運輸750噸,若要勉強維持則為每日500噸,而陸軍參謀長庫爾特·蔡茨勒向希特勒提交的建議則是300噸,這是能供被圍德軍維生的最低限度,並不包括維持其作戰能力所需要的所有物資。
出於政治考量和心理因素,希特勒宣佈德軍永不會撤離史達林格勒,要求被圍德軍不計一切代價死守城市、禁止突圍,以空運補給維持其生命,直到救援部隊從外側突破蘇軍的包圍圈為止。然而幾乎所有史達林格勒地區的德國空軍將領(包括第4航空隊司令沃爾弗拉姆·馮·里希特霍芬、第8航空軍司令馬丁·費比格、第9防空師師長沃爾夫岡·皮克特)都認為不可能透過空運補給達成,哪怕是僅一半的被圍德軍的物資需求,相反地,第6軍團司令弗里德里希·包路斯和其參謀長亞瑟·施密特則認為第6軍團能在包圍圈內尚存的數千匹軍馬充飢,每日300噸的補給便足矣。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則認為當前是挽回其個人地位日益惡化的機會,向希特勒保證空軍能每天為包圍德軍補給500噸,某種程度上使希特勒更傾向死守而不突圍。
雙方的空軍
编辑德國空軍
编辑德國空軍於史達林格勒方面的主力為第4航空隊,司令為沃爾弗拉姆·馮·里希特霍芬大將,負責組織補給任務,並將交由馬丁·費比格指揮的第8航空軍執行,下有6個運輸機聯隊,共295架運輸機。然而以當時德國空軍的主力運輸機——Ju 52/3M運輸機來看,若要運輸750噸物資需要至少375架Ju 52,每架有效載荷為2噸,每24小時在包圍圈著陸一次,且在實務上因德軍前進機場離包圍圈太遠,Ju 52的實際載荷僅約1.5噸,且在每天出擊的超負荷運作模式下,其戰備完好率僅30至35%,意味著德國空軍至少需要1050架Ju 52。里希特霍芬則推斷,若要投擲500噸補給則需800架Ju 52。然而1942年11月,德國空軍全軍僅750架Ju 52,可立即投入史達林格勒戰區的更僅有區區47架。此外還有許多飛機要用於其他戰區執行運輸任務,如黑海、地中海戰區,特別是後者因德軍大量增援北非戰場的突尼斯戰役,抽調了相當數量的運輸能量。
里希特霍芬於11月26日將麾下空軍重組、以加強工作效率,各種飛機按照機種區分,相同型號的運輸機被集結到同一個機場,以簡化維護和裝載作業。
德軍的空運目標地為包圍圈內的主機場——皮托姆尼克機場(包圍圈內共7個機場可用,而皮托尼克機場是唯一一個可負荷大規模運輸作業的機場),而主起飛場為皮托姆尼克以西211公里的塔特辛斯卡亞機場,所有的Ju 52都被集中於此地,另外還有在空中走廊上巡邏的14架Bf 109戰鬥機;而被充作運輸機的He 111轟炸機則被集中於莫羅佐夫斯卡亞機場,這是距離皮托姆尼克最近的機場(168公里);遠程轟炸機和偵察機則駐紮於史達林諾,距離包圍圈440公里。除了皮托姆尼克機場,德軍包圍圈內還有史達林格勒以西15公里、位於皮托姆尼克車站西北方的古姆拉克機場,但因為該位置離第6軍團司令部太近而未被徹底使用。其他還有卡爾波夫卡(Karpovka)、巴塞爾吉諾(位於皮托姆尼克以南8公里)和史達林諾斯基(Stalingradski)等地也都有小型簡易機場,但皆未能接收大型飛機。
|
蘇聯空軍
编辑行動進程
编辑第一階段:空運行動開始
编辑第二階段
编辑第三階段
编辑結果
编辑相關條目
编辑註腳
编辑- ^ 1.0 1.1 Hayward(1998年),第310页
- ^ Nowarra(1993年),第31页
參考資料
编辑- Nowarra, Heinz J. Junkers Ju Fifty-two. Schiffer Publishing, Limited. 1993. ISBN 978-0-88740-523-5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