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郡 (中国)
南海郡,是从秦朝至唐朝的郡,位於漢地九州域內。郡治番禺县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百越南越 史前-前221 | ||||||||
秦朝南海郡 前221—前206 | ||||||||
南越国 前206—前111 | ||||||||
西汉交趾刺史部 前111—8 | ||||||||
交趾刺史部(邓让割据) 8-30 | ||||||||
东汉交趾刺史部 30—191 | ||||||||
交州刺史部(士燮割据)191—226 | ||||||||
孙吳廣州 226—280 | ||||||||
晋朝廣州 280—420 | ||||||||
刘宋廣州 420-479 | ||||||||
萧齐廣州 479-502 | ||||||||
萧梁廣州 502-557 | ||||||||
陈朝廣州 557-589 | ||||||||
冼冯政权 589—689 | ||||||||
唐朝岭南道 689—907 | ||||||||
后梁岭南道 907—917 | ||||||||
南汉 917—971 | ||||||||
宋朝广南东路 978—1279 | ||||||||
元朝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 1279–1354 | ||||||||
何真政权1354–1368 | ||||||||
明朝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1368–1646 | ||||||||
清朝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1646–1911 | ||||||||
中華民國廣東省 1912–1949 • 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 1911–1912 • 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 1917–1921 •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 1921–1922 •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1923–1925 • 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 1931–1936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 1949至今 |
政區沿革编辑
秦朝平定嶺南后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為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郡治在番禺(即今广州市),主體範圍在今广东、海南、广西东南部和福建南部。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2年)冬[1],平定南越国,把原岭南三郡之地析为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设交趾刺史部。南海郡治番禺县,领番禺、中宿、博罗、龙川、四会、揭阳六县。绥和元年(前8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刺史部,南海郡隶交州。
孙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州分为交、广两州,南海郡隶广州,但不久就撤销了广州,永安七年(264年)又复置广州。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晋成帝将南海郡一分为二,分出东官郡[2],郡治在目前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管辖八县:宝安县、安怀县、兴宁县、海丰县、海阳县、绥安县、海宁县、潮阳县。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撤销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因避隋煬帝名諱而改名番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为南海郡。户三万七千四百八十二,下辖十五县:南海县、曲江县、始兴县、翁源县、增城县、宝安县、乐昌县、四会县、化蒙县、清远县、浛洭县、政宾县、怀集县、新会县、义宁县。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广州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郡为州,南海郡又改广州。[3]
- 唐朝南海郡刺史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来源编辑
- 书籍
- 《隋书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