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5年4月7日) |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5年4月7日) |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在1801年1月1日成立,由大不列颠王国(在1707年由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组成)与爱尔兰王国组成。联合王国随着1921年12月6日《英爱条约》的签订与1922年12月6日爱尔兰自由邦成立而结束,但英国在1927年才正式改號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
---|---|---|---|---|---|---|---|---|---|---|---|---|---|
1801年-1922年 | |||||||||||||
格言:Dieu et mon droit (法文) "天有上帝,我有權利" | |||||||||||||
国歌:《天佑吾王/天佑女王》 | |||||||||||||
![]()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位置(1921年) | |||||||||||||
首都 | 伦敦 | ||||||||||||
常用语言 | 英文³ | ||||||||||||
政府 | 君主立宪制 | ||||||||||||
君主° | |||||||||||||
• 1801–1820 | 喬治三世 | ||||||||||||
• 1820–1830 | 喬治四世 | ||||||||||||
• 1830–1837 | 威廉四世 | ||||||||||||
• 1837–1901 | 维多利亚女王 | ||||||||||||
• 1901–1910 | 爱德华七世 | ||||||||||||
• 1910–1922 | 乔治五世 | ||||||||||||
首相° | |||||||||||||
• 1801 | 小威廉·皮特 (首) | ||||||||||||
• 1922 | 安德魯·博納·勞 (末) | ||||||||||||
立法机构 | 英国议会 | ||||||||||||
• 上议院 | 英国上议院 | ||||||||||||
• 下议院 | 英国下议院 | ||||||||||||
历史 | |||||||||||||
1801年1月1日 | |||||||||||||
• 英爱条约 | 1921年12月6日 | ||||||||||||
• 爱尔兰自由邦宪法 | 1922年12月6日 | ||||||||||||
• 更改國號 | 1927年4月12日 | ||||||||||||
面积 | |||||||||||||
1911年 | 315,000 km2 | ||||||||||||
人口 | |||||||||||||
• 1851年 | 27513551 | ||||||||||||
• 1871年 | 31629299 | ||||||||||||
• 1891年 | 37880764 | ||||||||||||
• 1911年 | 45370530 | ||||||||||||
货币 | 英鎊 | ||||||||||||
ISO 3166码 | GB | ||||||||||||
| |||||||||||||
今属于 |
![]() ![]() | ||||||||||||
1 此爱尔兰自由邦来自英国于1922年和愛爾蘭簽訂的英爱条约,但國家名稱并没有變動,直到皇家和议会修订国名的法案在1927年時才被命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被大眾認為是直接延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而不會認為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和主权国家。 ² 他在苏格兰皇室的座右铭是Nemo Me Impune Lacessit(我逍遥法外),拉丁语意即為毫無顧忌地没有人挑釁我。 ³ 除了英语 (官方第一語言)之外英國國內尚有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威尔士等廣泛使用的語言。 °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君主與首相從1801年1月1日大不列顛王國與愛爾蘭王國共組單一國家時開始,到1922年12月6日爱尔兰自由邦成立時截止。 |
1801至1820编辑
大不列顛與愛爾蘭合併编辑
1798年,仍在法國大革命戰爭期間,愛爾蘭卻發生了暴動,雖然形成了有限的獨立狀況,但很快就平定了。對此,英國政府擔心愛爾蘭會與法國站在同一陣線,決定將兩個國家合併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經由兩國議會決議,於1801年1月1日生效。英國人認為,愛爾蘭雖然失去立法的獨立性,但得到信仰天主教的解放作為補償,便通過解除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羅馬天主教的民事限制。然而英王喬治三世堅決反對任何類似的解放,並成功的挫敗議會通過解放天主教的企圖。
拿破崙戰爭编辑
1812年戰爭编辑
為了擊敗法國,英國對美國施加了沉重的壓力,扣押了涉嫌與法國進行貿易的商船,並且強徵英國出生,但已歸化美國的水手。英國政府特工在加拿大武裝印第安部落,襲擊邊境的美國定居點。這讓美國人感到羞辱,儘管他們完全毫無準備,但還是要求發動對英戰爭來恢復他們的榮譽。 1812年的戰爭對英國來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但美國軍隊的表現非常糟糕,無法成功攻擊加拿大。 1813年,美國人控制了伊利湖,從而控制了安大略省西部,將大部分印第安部落趕出了戰爭。當拿破崙於1814年第一次投降時,三支不同的部隊被派去襲擊紐約州北部的美國人,沿著馬里蘭州海岸(燃燒華盛頓,但在巴爾的摩被擊退),以及密西西比河戰場的新奧爾良慘敗,英軍將領不是戰死就是戰敗。證明戰爭是無目的的僵局。1814年底達成了和平談判,恢復了戰前的邊界。英屬加拿大慶祝從美國統治中解脫出來,美國慶祝“第二次獨立戰爭”勝利,英國慶祝其擊敗拿破崙。該條約開闢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開放邊界。
戰後:1815-1822编辑
改革時期1820-1837编辑
維多利亞時代编辑
領導编辑
20世紀初期编辑
愛爾蘭编辑
君主列表编辑
直到1927年,君主的皇家頭銜包括“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字樣。 在1927年,“聯合王國”一詞從皇家頭銜中刪除,以便君主被稱為“大不列顛、愛爾蘭等...國王/王后”。1953年,“聯合王國”一詞被恢復為君主的稱號,“愛爾蘭”的提法被替換為“北愛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