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元
姚文元(1931年1月12日-2005年12月23日)[1],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浙江诸暨姚公埠人,“四人帮”成员之一。曾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中央组织宣传组成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77年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姚文元 | |
---|---|
![]() | |
![]() | |
任期 1969年4月28日-1977年7月21日 | |
主席 | 毛泽东 → 华国锋 |
![]() | |
任期 1967年2月23日-1976年10月6日 | |
主任 | 张春桥 |
继任 | 倪志福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31年1月12日![]() |
逝世 | 2005年12月23日![]() | (74歲)
籍贯 | 浙江省諸暨市 |
国籍 | ![]() |
政党 | ![]() |
配偶 | 金英 |
生平编辑
文革前编辑
1948年7月姚文元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曾在中国作协、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委宣传部工作。
姚文元之父翻譯家姚蓬子是胡风的朋友,姚文元也一度想成为胡风的“入室弟子”[2]。
1955年,姚文元在北京《文艺报》1955年一、二期合刊上,发表批判胡风文章《分清是非,划清界线》,引起张春桥注意。1955年5月,上海市公安局审查姚蓬子的问题。1955年5月底,姚蓬子以“胡风分子”和“潘汉年反革命集团分子”的双重身份,被公安部六局逮捕,押往北京审查;姚文元也受到影响,被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委审干办公室审查。
1957年6月14日,姚文元在《人民日报》发表《录以备考──读报偶感》。
1965年10月28日,姚文元署名“葛铭人”在《心理科学》发表《这是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方向吗?——向心理学家请教一个问题》。
文革时期编辑
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6年5月10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揭开文革大戏的序幕,为文革一系列批判定下基调。此战功成发迹后,从《解放日报》编委一跃而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再跃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1966年)。
他历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1967年;参与上海夺权)、中共九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並任宣傳組成員。任《红旗》杂志总编、主管意识形态(1970年;接替倒台的陈伯达);参与组织了批林批孔和评《水浒》、「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是“池恒”等御用写作班子主管。文革中几乎不写文章,只发表过《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
文革后编辑
1976年10月6日,姚文元在怀仁堂事变后被捕并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決定,永遠開除姚文元黨籍並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1月25日,姚文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认定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以“组织反革命集团罪”、“阴谋颠覆政府罪”、“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在法庭的最后陈述中,姚文元称,他犯有错误或严重错误、而非反革命罪行,同林彪及其反革命罪行“挂不到一起”。
1996年10月5日,姚文元刑滿出狱,隐居浙江湖州和上海市。1998年6月,姚文元提出有生之年的兩個願望:出版回憶錄與重新入黨。2001年9月,中共中央有關部門曾准許姚文元出版近42萬字的回憶錄,但要送中共中央宣傳部審核而不准由海外出版。而最终卻不了了之,有傳因初稿版本审查未获当局通过而未能如愿(有“五不准”批示:不准公开没有解密的党、政、国家机密;不准公开党和国家已故领导人的私人问题;不准公开会引起社会争议、被国际反华势力利用、危害国家声誉的资料;不准公开无法核实真伪的敏感政治问题;不准公开发行)。上海市人民政府答應每月撥出人民幣四千元津貼改善姚文元夫婦的生活起居,还派警卫保护他们。后来姚文元又写了一个5万字的回忆录《回顾与反思》[3]。
2006年1月6日,新華社發出以下不足百字新聞稿:「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主犯姚文元因患糖尿病,於2005年12月23日病亡。姚文元,男,74歲,於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處有期徒刑20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1996年10月刑滿釋放。」他是最後一位去世的四人幫成員。
身后编辑
姚文元与妻子合葬,墓碑上只有妻子金英(1933年4月28日-1996年8月19日)的名字,上面的3位女儿、3位女婿等全部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墓碑是一块黑色大理石,正面刻着四个金色字:“真理真情”。背面刻着一首词《蝶恋花》:「遥送忠魂回大地,真理真情,把我心涛寄。碑影悠悠日月裡,此生永系长相忆。碧草沉沉水寂寂,漫漫辛酸,谁解其中意。不改初衷常历历,年年化作同心祭。」[4]
曾为四人帮成员撰写传记的叶永烈说:“新华社消息出来后,美国《洛杉矶时报》等七、八家媒体都有打电话来,我没有接到国内媒体的一个采访电话。”他认为,官方讣闻的发布特意选择周五的下午时间,以周末避开海内外媒体的注意力。[5]
逸闻编辑
著作编辑
-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年9月第1版 10078-1043
- 《在前进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65年 10019-10033
- 《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6年10月 3074-441
-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上海人民出版社 11074-358
- 《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1967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3074-452
- 《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1975年3月
- 2003年12月,异议色彩颇浓的《动向》杂志称姚出版了《回顾与反思》,并刊登了一些内容,但社會上並未見到該書籍。
参考文献编辑
- ^ 姚蓬子与徐恩曾在南京的特殊交往. [201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7).
- ^ 胡风成反革命 “弟子”姚文元见风转舵. [200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 ^ 姚文元四十二万字回忆录被封杀后另起炉灶. [200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31).
- ^ 叶永烈:“漫步在姚文元墓前”,发表于《同舟共进》2009年第5期。
- ^ 姚文元墓碑上只写妻子名字 一岁时就见过鲁迅. [200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30).
- ^ 十八年恍如隔世:姚文元出狱的前前后后. [200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2).
- ^ 窝囊书呆子. [200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职务 | ||
---|---|---|
新頭銜 |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 1967年2月-1976年10月 |
繼任: 倪志福 |
四人帮 |
---|
江青 · 姚文元 · 张春桥 · 王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