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
寇謙之(365年—448年),字輔真[1]:26,上谷昌平人,北魏天師道道士,號稱天師。寇謙之出身豪族大姓,家族世傳天師道,他年輕時跟隨成公興入山修道,後來在嵩山先後得到大神太上老君和李譜文降臨,授與神書與長生之術,於424年出山到北魏平城輔佐太武帝,與官員崔浩深相結納,授予太武帝「太平真君」之號與象徵天命所歸的符籙,建造「靜輪天宮」以交接神明。寇謙之的使命是身任太上老君在地上的代理人,改革天師道制度,他主張除去祭酒收取租米錢稅的制度,革除男女交接合氣之術,而特重廚會,其倡行的道教儀式深受佛教戒律儀軌與齋會影響。寇謙之使道教第一次成為北魏政權之國教,將道教的發展推至一高峰。
| ||||
---|---|---|---|---|
字 | 輔真 | |||
號 | 天師 | |||
出生 | 365年 | |||
逝世 | 448年 平城 | |||
居住地 | 嵩山 平城 | |||
籍貫 | 上谷昌平 | |||
國籍 | 北魏 | |||
宗派 | 天師道 | |||
修煉地 | 華山 嵩山 | |||
師承 | 成公興 | |||
著作 | 《錄圖真經》 《老君音誦誡經》 |
家世
编辑寇謙之祖籍為上谷昌平,自稱東漢河內太守寇恂的十三世孫,是北方的豪族大姓,後遷居馮翊萬年,世奉天師道[1]:26。陳寅恪則認為寇恂後人之說只是偽託;寇氏一族原本是張魯的舊徒眾,漢末時自漢中遷至馮翊,為大族豪家[2]:123-124。寇謙之父親寇脩之,曾任前秦東萊太守;兄長寇讚受前秦僕射韋華任用,至417年後秦滅亡時,秦雍有千餘家推舉寇讚為領袖,一起歸順北魏。寇讚受北魏封為綏遠將軍、魏郡太守。其後,秦雍民眾前來河南、滎陽、河內投奔北魏,達萬戶以上[3]:180,北魏僑置南雍州於洛陽,以寇讚為刺史,招撫秦雍流民[2]:123。寇讚成為後秦流民的領袖,以洛陽為根據地[4]:377。
生平
编辑早期修道
编辑寇謙之自幼喜好仙道,修習五斗米道之術,服食餌藥,但歷年無效。後來遇見異人成公興,是他修道生涯的轉捩點。據云成公興是仙人下凡,為了接引寇謙之入道而來,原是為寇家耕作的長工,卻能為寇謙之解開曆算上的疑難[1]:26-27,(陳寅恪認為,成公興教授寇謙之的是源自印度的天算新學[2]:132。)寇謙之由此對成公興刮目相看,希望拜成公興為師,但成公興堅持不肯,反而要求寇謙之收他為弟子。不久,成公興問寇謙之能否與他一同遁隱,寇謙之欣然答應,於是沐浴齋戒三日,二人一同遁入華山。成公興令寇謙之居住在石室中,親自採藥給寇謙之服食。二人隱居華山一段日子,成公興帶寇謙之進入嵩山修煉,一同住在石室。數年後,成公興一次外出前,吩咐寇謙之要吞服前來石室之人帶來的藥物;不料送來的都是毒蟲惡息的東西,寇謙之畏懼而逃。成公興回來後得知寇謙之並未服藥,嘆息說:「先生未便得仙,正可為帝王師」。成公興服事寇謙之7年後離去,寇謙之繼續留在嵩山,專心修道[1]:27-28。
得遇大神
编辑寇謙之在嵩山苦修多年,自稱兩次得遇神仙並授與他天書。第一次在415年,寇謙之五十一歲時,太上老君親自降臨嵩山,授予寇謙之天師之位與《雲中音誦新科之誡》20卷,要他宣揚此經典,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又命12個仙人教授寇謙之服食、導引的口訣和方法[1]:29。寇謙之自此辟穀,教授弟子十多人修仙之術[5]:122。當時寇謙之在洛陽一帶地位崇高,417年時受到戍守洛陽的劉宋官員毛脩之信奉[3]:185。第二次通神在423年,寇謙之五十九歲時,太上老君的玄孫牧土上師李譜文降臨嵩山,賜給他太真太保九州真師、治鬼師、治民師和繼天師四籙,又授予他《錄圖真經》60餘卷,用以劾召百神,傳授弟子,並吩咐他要「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寇謙之早有成為帝王師的志願,次年424年,他帶著神書前往平城,向北魏朝廷宣揚使命[1]:29-30。有云寇謙之由嵩山到魏都平城,出於寇讚的推薦[4]:380;另一說是,為籠絡寇氏一族,北魏朝廷遣人自嵩山迎接寇謙之至平城[6]:444。
出山輔政
编辑寇謙之最初不甚獲北魏朝野採信[3]:188。司徒崔浩一家世傳天師道[4]:389,前往師事寇謙之,學習法術,並上疏太武帝,大力推薦寇謙之,宣傳他得到神仙傳授真經,今入京宣道,乃是符合天命,象徵皇帝受命一統天下。太武帝於是派使者供奉玉帛、牲牢,祭拜嵩山,迎接山中40多位寇謙之的弟子至京師,從此寇謙之成為帝王之師,參贊機要[1]:31-32,受奉為「天師」,將新法頒佈天下[3]:189。太武帝為寇謙之在京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有壇五層,供養道士120人之額[5]:126,包括寇謙之昔日在嵩山的弟子,每日依時誦經及祈禱。太武帝並資助每月的廚會,招待數千人[4]:387。寇謙之教團的主要作用,是替帝王和國家祈福禳災[7]:263。
寇謙之與崔浩合作時,二人常談到深夜,見解不謀而合,崔浩並為寇謙之撰書,追溯歷史上政治的興廢變革[4]:385-386。太武帝聽取了寇謙之的建議而取勝於戰場,越發信仰道教[5]:126。431年,太武帝依寇謙之的建議,建造高塔「靜輪天宮」,其名源自佛經[8]:317-318。440年,寇謙之為太武帝於中岳嵩山祈福,據云精誠感動天地,太上老君冥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號,並授予符籙,於是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兩年後,寇謙之啟奏,請太武帝親自接受符書,太武帝遂登壇受籙[1]:32。寇謙之並不敵視佛教,曾勸止太武帝處死三千僧侶[5]:127。446年,崔浩建議太武帝廢滅佛教,寇謙之反對,並預言崔浩將於晚年被殺,門戶誅滅。448年,寇謙之過世,享壽八十三[1]:32,卒前數月告訴弟子,「夢成公興召我於中嶽仙宮」[6]:418。他輔佐太武帝長達24年,是新天師道最昌盛的時期[1]:32。
道教思想
编辑神靈
编辑寇謙之提出的神仙譜系和五斗米道的信仰並不相同。早期五斗米道所信奉的太上老君乃是「道」所凝聚而成的;神仙為道教徒的修道目標,所崇奉的大神有「太清玄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太上老君,同時也祭拜天、地、水三官等天官鬼神。寇謙之《錄圖真經》詳細敘述其神仙譜系,指出上界有三十六重天,每一重天各有一宮,宮中都有一神主持,這些神的地位以「無極至尊」為最高,其次是「大至真尊」、次是「天覆地載陰陽真尊」,再次為「洪正真尊」,他姓趙名道隱,在殷商時代得道,是牧土上師李譜文的老師。牧土上師李譜文之後有赤松子、王喬、韓終、張安世、劉根、張陵等修煉成仙者[1]:32-34。
佛祖釋迦牟尼亦列入三十六天的諸神譜系中:佛者,是從前在西胡得道的人,住在第三十二天為延真宮主。他修煉苦行非常勇猛,所以他的弟子都剃光頭髮,穿著染色的衣服,斷絕男女之欲。寇謙之說牧土上師認他為義子[1]:33(一說為弟子[6]:428),命令他遷入牧土天宮的內宮與群仙結交為友,他領有太真太寶九州真師、治鬼師、治民師和繼天師四銜,並得授「天中三真太文錄」,又稱《錄圖真經》,可用來劾召百神、傳授弟子。換言之寇謙之本人已名列仙班,成為一輔佐帝王、教化萬民的活神仙[1]:33。寇謙之心目中的「土地之神」,不僅承擔傳達文書的儀式職能,也監察和管理某一地域的生民,負責戶口登記、檢查功過、向上級神匯報等事務[9]:344。寇謙之又把佛教的六道輪迴思想引入道教[10]:76。
修仙
编辑寇謙之並不反對傳統的成仙方法,但是他認為世間所傳的經書藥方多詐偽錯誤,難有功效,修鍊服餌、辟穀、導引等方術,只能治病,不能長生。要得長生,必須由仙人賜予神藥, 傳授服氣等修鍊方法,才能昇仙度世。想要修學長生的人,應當共同研讀誦誡, 建立齋會,上香禮拜,建立齋功香火[1]:35、41-42;等到齋功煉成,感動神明之後,便可以長生。寇謙之強調成仙需得仙人下降傳授方法與賜神藥,他奏請太武帝建造「靜輪天宮」[1]:35-36,其名字乃受佛教轉法輪觀念影響[9]:238,天宮必須達到不會聽到雞鳴狗吠的高度,以方便天神下降,與神交接。在未得仙人傳授之前,可先讀《道德經》。寇謙之把輪迴觀念引入道教,使道教增加了累世成仙的理想。他認為人前世的所作所為對今世的修練有所影響,這輩子的修練即使不能成仙,但功夫不會白費,可以累積到下輩子[1]:35-36。
改革天師道
编辑寇謙之在著作中假託太上老君的口吻,批評舊天師道的弊端[9]:233。其清整道教,是以清虛為旨,禮度為用,輔之以服食閉煉之術[8]:306。寇謙之除去租米,而特重廚會[11]:54,他改革天師道的內容可分五點。一.整頓教團組織:天師道原本天師一職由張陵的子孫世代相傳,但寇謙之反對天師世襲,不承認張陵兒子張衡、孫子張魯的天師地位,自稱由太上老君授予繼天師職位,強調自張陵去世後,地上就缺乏天師。而他之所以得授此職,乃由於他本人立身直理,行為合乎自然,才能足以勝任天師之職。天師道祭酒原亦採用世襲制,有些道官祭酒既不懂道法,卻又自署治籙符契,欺騙信眾,搜取財物。寇謙之認為應廢除祭酒世襲制度,按唯賢是授的原則選拔人才。道官祭酒職責之一是進善舉賢,傳授弟子,授人職治和符籙。信眾要求成為弟子者,道官應觀察他的性情,加以考驗三年,確認他能精進善行,心志堅定,才可授誡籙,納為弟子。寇謙之也認為應廢除三張原本在巴蜀設置的24治名號[1]:37-38。
二.廢除租米錢稅制度:天師道規定信眾入道時,須繳納五斗米,道民請求治病也須繳納租米財物。寇謙之宣佈祭酒私自收取租米錢稅,是「三張偽法」,必須除去。祭酒傳授治籙符契、為信眾治病、消災祈福時,不可收取財帛。每年信徒民戶只須捐獻紙30張,筆一枝,墨一挺,以答謝道官為其治表章,求神救度的功德。如有道官仍向信徒濫收財物,信眾可以轉而跟從新的道官。三.反對男女合氣之術:天師道信徒原本修習男女交接房中之術,稱「合氣」,寇謙之主張廢除男女合氣之術,以免淫風大行,損辱道教[1]:38-39。但寇謙之沒有完全摒棄天師道房中之術,只是反對淫亂[11]:46-47。四.提倡禮教:當時天師道教團失去統一領導,組織渙散,科戒廢弛。寇謙之的新道教「專以禮度為首」,維護教團的紀律,吸收儒家的禮法,主張父慈、子孝、臣忠;道民須尊敬道官祭酒,猶如世間百姓須尊敬官員。寇謙之嚴厲斥責以下犯上的叛亂,認為假借李弘、劉舉的名義起兵作亂的人大逆不道。五.改進宗教儀式:寇謙之參考佛教的儀式,為道教增訂一套較繁雜完備的齋醮儀範[1]:39-41。
儀式
编辑寇謙之《錄圖真經》對信徒如何祭拜諸神的壇位、禮拜、衣冠、儀式等各作規定,他並訂定了一系列的齋醮儀式。一.受戒儀式:無論男女,如果覺悟到應該信奉道教,便可以向已經入道的人請上章表明自己願意受戒奉道。舉行受戒的儀式時,首先向「誡經」行八拜之禮,然後站在誡經前面;接著由參加儀式的師友,捧著誡經音誦,然後由受道者伏在地上朗誦誡經的內容,誦完之後再行八拜之禮,就完成入道儀式。如果不會音誦的話,也可以直接朗讀經文[1]:34、42。
二.求願儀式:信徒求願的儀式一般可分為「廚會求願」與「燒香求願」兩種。廚會求願就是舉行齋會來祈求消災降福,通常是在求願者家裏舉行。廚會分上、中、下三種,上齋舉行齋會七日,中齋三日,下齋一夜一日。廚會的具體方式是,不吃五辛、肉類等葷食,素飯菜,一天食米三升。斷絕房事,勤修善行。廚會開始時,首先向香火行八拜之禮,說明求願的內容以及舉行廚會的目的等等,然後請德高望重的人坐在首位,送上飯菜。一般有三道菜飯,第一道小菜,供下酒用,第二道是酒,第三道是飯,酒的份量以五升為限。燒香求願則是信徒個人在家中靜室舉行的求願儀式。天師道信徒在家修道,常設置一清淨房間,作為修煉場所。燒香求願者到靜室內,首先向東站立向上天虔誠地燒上三柱香,行拜禮八次,脫帽叩頭九次,捏自己臉頰三次。然後說明自己的祈求,請求罪過得赦除,長生延年。之後上香求願自己的三宗、五祖、七世父母以及死去的親人,可以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接著再上香求願全家大小平安幸福。祈求一願便上一次香。在齋日,可於六個不同的時辰上香,非齋日則早晚二次[1]:43。
三.解度儀式:道民不慎犯法犯過時,先計算應當罰多少錢,將這些錢給受害人作補償。然後舉行廚會,由道官上呈表章於天庭,請求神明免除他的罪過。舉行法會時,先由犯罪者在眾人面前向香火八拜,叩頭九次,打自己臉頰三十六下,這樣拜、叩頭、打臉頰共三遍;接著再拜,並用手捻香放入香爐中,說明自己因無知而犯過錯,請求赦免,並願出錢作廚會,請眾人證明,以後不敢再犯。四.治病儀式:道民家中有人生病,可以請道官到家裏來。道官先讓道民在靜室中點香,道民在靜室外面西向散髮叩頭,將病者所犯過錯全部寫在章奏上,向神懺悔,不可隱藏。之後把病情寫在紙上,求神寬恕,使疾病痊癒。道官也上章替道民請求神的寬赦。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則需舉行懺悔和廚會[1]:44。
五.超度儀式:道官或道民死亡時,須在七天之內辦完喪事。家人要為死者散布他生前的財物而舉行齋會,供人吃食。參加的人數可多可少,也可請非道民參與。設齋會燒香時,道官一人在靜壇東向,司儀和喪事主人也東向,各行八拜、九叩頭、以及捏臉頰九下,共三遍而止。如果參加者很多,也可以坐著,等行禮時再起來叩頭。喪事主人口中稱本人官號姓字,向天上的大神「無極大道」口啟,以手捻香插入香爐,同時發願為死者解罪免過。其他客人也依次上香。儀式完畢後,靜室主人要上章為喪事主人求願祈福。客人離去時向靜室八拜。六.舉行三會儀式:天師道傳統上一年有三元會節日,即上元、中元和下元三會。在三會日信徒要舉行上章言功、受度法籙等活動。寇謙之規定,在三會日道民要到他們所屬的「治」(教區)舉行集體齋會。大家在道官的靜室前面,各就各位排隊,正立在南面面向北方,送上祈禱詞時,八拜、九叩頭、捏九次臉頰,然後伏地再拜,送祈禱詞的儀式便完成,於是大家向道官祝賀[1]:44-45。
寇謙之倡行的道教儀式融合了佛教儀制,深受佛教的戒律儀軌影響,可說是「半佛教化」。授署治、籙、符、[9]:238、235契是天師道原有的重要儀式,寇謙之將佛教的戒引入了天師道的教階制,常常將受戒與受治籙符契並舉,信徒受戒律之時,要「音誦」而受,音誦源於佛教的梵唄。舊天師道常舉行請客吃飯的廚會儀式,寇謙之將佛教的齋(布薩)儀與天師道的廚會結合起來,具體表現有:1. 廚會遵循佛教齋制,以素食為主,斷絕葷辛。不過不斷酒,只是有量的限制。新的廚會也吸取了佛教過午不食的做法。2. 佛教之齋(布薩)通常採取會坐的方式,對於如何會坐有具體規定[9]:236。寇謙之的廚會又稱「坐會」,與《十誦律》所說的「會坐」名稱相似,又模倣佛教會座儀軌的上座、下座來安排座次,「使大德精進之人在坐首」。3. 和《十誦律》布薩(齋)會一樣,廚會不排斥教外之人。4. 新的廚會不局限於吃飯,而是模倣佛教齋會,為亡人或病者懺罪解脫,為道民消災散禍。廚會期間由道官帶經籙生及主人燒香叩頭,求願上章。寇謙之強調上章的前提是修齋,若「齋功不達」,章書即使如何動人,也必不能感動神靈。寇謙之還引入齋日六時燒香的佛教儀式[9]:237。劉屹則認為,寇謙之重視齋功,乃受南方道教影響[7]:261。
影響
编辑寇謙之實現了道教與政權的結合,使道教第一次成為北魏政權之國教,將道教的發展推至一高峰[1]:23。寇謙之開道教授權予北魏君主的先河,太武帝親身到京城東南的道壇,登壇接受寇謙之的符籙,寇謙之身後,親佛教的皇帝如文成帝、獻文帝亦同樣接受符籙[4]:390。孝文帝遷都洛陽和東魏建都鄴城,亦保留了將道壇置於京城南郊的傳統,道教儀式還是王朝禮儀的一部份。到548年東魏時,道壇才被罷廢,正好是寇謙之仙遊百年之後[12]:103-104。
地位
编辑史家把寇謙之改革下的北方道教稱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並把寇謙之與陸修靜相提並論,同為南北朝初期天師道的改革者[12]:99、97。寇謙之的終極關懷在於成為太上老君在世上的代理人,重建天師道體制[6]:413。劉屹則認為,寇謙之的最大抱負是為國輔政[12]:115。他是當時北方道教的領袖,為了適應統治者鮮卑拓跋氏和漢人門閥士族的需要,對漢代張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所創建的天師道的教義進行改革[1]:23,提倡天師道的清整運動[11]:60,決意要純化和復興道教,其新法結合了儒家的禮教與佛教戒律,革除了早期天師道的叛亂色彩[4]:383、393。寇謙之亦憑藉北魏政權的力量改革天師道。北魏帝王登道壇受籙,象徵其即位符合天命,道教因而成為國教。這是寇謙之在道教史上最大的貢獻[1]:46。他適時地充當了北魏王朝與天神之間交通的神媒,通過道教的授籙儀式,宣告拓跋王朝的合法性。其改革道教的最大意義,在於把天師道改造整頓為服從於王朝統治的教團[7]:262,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把道教變成「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10]:67、71。
參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莊宏誼. 《立志為帝王師——寇謙之的宗教理想與實踐》. 《輔仁宗教研究》. 2010, 21: 21–51 [202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7) (中文(繁體)).
- ^ 2.0 2.1 2.2 陳寅恪. 《崔浩與寇謙之》. 《金明館叢稿初編》. 北京: 三聯書店. 2001: 120–158. ISBN 9787108034953 (中文(繁體)).
- ^ 3.0 3.1 3.2 3.3 塚本善隆. 《魏書釋老志研究》. 林保堯譯. 新竹: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2007. ISBN 9789868263857 (中文(繁體)).
- ^ 4.0 4.1 4.2 4.3 4.4 4.5 4.6 Richard B. Mather(馬志瑞). 高慧芳等譯. 《西元四二五年至四五一年北魏宮廷中的寇謙之與道教神權政治》 (PDF). 《道教學探索》. 1989, 2: 375–399 [2024-06-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6-24) (中文(繁體)).
- ^ 5.0 5.1 5.2 5.3 窪德忠. 《道教史》. 蕭坤華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 ISBN 9784634430907 (中文(简体)).
- ^ 6.0 6.1 6.2 6.3 曾達輝. 《寇謙之的降神及政治意圖》 (PDF). 《清華學報》. 1998, 28 (4): 413–459 [2024-06-28] (中文(繁體)).
- ^ 7.0 7.1 7.2 劉屹. 《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ISBN 9787208097193 (中文(简体)).
- ^ 8.0 8.1 劉昭瑞.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 ISBN 9789868263857 (中文(繁體)).
- ^ 9.0 9.1 9.2 9.3 9.4 9.5 呂鵬志. 《唐前道教儀式史綱》.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ISBN 9787101062830 (中文(繁體)).
- ^ 10.0 10.1 湯用彤; 湯一介. 《寇谦之的著作与思想》. 《歷史研究》. 1961, 5: 64–77 [2024-06-28] (中文(简体)).
- ^ 11.0 11.1 11.2 楊聯陞. 《〈老君音诵诫经〉校释》. 《中國語文札記》.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38–103. ISBN 9787300072784 (中文(简体)).
- ^ 12.0 12.1 12.2 劉屹. 《寇謙之身後的北天師道》. 《漢唐道教的歷史與文獻研究》. 台北: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5: 97–116. ISBN 9789865757311 (中文(繁體)).
延伸閱讀
编辑- 張洪澤. 《北魏道士寇谦之的新道教论析》.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3: 41–47 [202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7) (中文(简体)).
- 張紅志. 《寇谦之“除去三张伪法”名实考》. 《世界宗教文化》. 2022, 1: 156–163 [202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7) (中文(简体)).
- 姜望來. 《迁都就嵩:寇谦之对嵩岳之经营与孝文帝迁都考略》. 《世界宗教研究》. 2023, 6: 32–39 [2024-06-28]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