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
建築式樣
牌坊,简称坊,類似於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亦傳至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牌坊更被海外当作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在西方很多城市的唐人街都有牌坊作为标志。严格区分下,牌坊不同於牌楼,在立柱和横板上没有斗拱及屋顶结构的称为牌坊[1],而在立柱和横板上有楼的称为牌楼。
起源和发展编辑
宋代《营造法式》中的乌头门
汉代称为阙,六朝称为标,唐代称为乌头门,宋代官名表楬、阀阅、乌头门,俗名棂星门[2]。早期的牌坊非常简单,就是两根立柱加上一块横木,两扇对开木门,较多地注重作为大门的实用价值。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建筑渐渐形成一定格式,在城中有里坊,里坊有坊墙坊门,犹如城中之城,类似如今的居住小区。据历史文献记载,里坊中如果出现好人好事,便须在坊门上张贴通告,以示褒奖,由此坊门衍生出了新的功能。人们为了能使坊门上张贴的褒奖告示长存,就用更加坚固的材料另外制作坊门,篆刻褒奖事由,如节孝坊、状元坊、德政坊之类,这就是今日牌坊的雏形。
到了宋代,里坊制度逐渐被打破,包围里坊的坊墙被拆除,棂星门就逐渐失去了作为出入通道的作用,木门消失了,而成为纯粹的装饰建筑,而其建筑形式也日趋复杂优美,从最初作为坊门的一间两柱(即一块横板两根立柱)乌头门发展到明、清的五间六柱十一牌楼(即六根立柱五块横板,横板及立柱上方还建有斗拱屋顶的结构,如北京正阳门外前门大街上的前门五牌楼),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牌坊。
牌坊的分类编辑
雍正陵寝的石牌坊为五间六柱,是中国古代的最高规格
著名牌坊编辑
漢字文化圈编辑
中国大陸编辑
- 北京市:保卫和平坊、前门五牌楼、西单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东四牌楼
- 浙江省:庙沟后、横省石牌坊
- 江蘇省:南京四牌樓、南京中山陵博愛坊、南京朝天宮櫺星門、南京夫子廟天下文樞坊
- 湖北省:武汉大学校门
- 重庆市: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正门
- 安徽省:許國石坊、棠樾牌坊群
- 雲南省:金馬碧雞坊
- 湖南省:芷江受降紀念坊
- 广东省:中山大学校门
- 河北省:承德市头道牌楼,二道牌楼
武汉大学校门牌坊 (1920)
臺灣编辑
- 臺北市:黃氏節孝坊、急公好義坊、大中至正坊
- 新竹市:蘇氏節孝坊、張氏節孝坊、江氏節烈坊、楊氏節孝坊、李錫金孝子坊
- 苗栗縣:賴氏節孝坊
- 臺中市:林氏貞孝坊
- 臺南市:泮宮坊、重道崇文坊、接官亭石坊、蕭氏節孝坊
- 金門縣:邱良功母節孝坊
香港编辑
澳門编辑
韩国编辑
越南编辑
順化皇城入口的牌坊
日本编辑
- 橫濱中華街牌坊
橫濱中華街牌坊
漢字文化圈以外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窦忠如. 第二十章:孤独卫士. 梁思成传 2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2年1月: 242. ISBN 978-7-5306-6041-6 (中文(简体)).
- ^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69页 ISBN 978-7-5306-4168-2
- ^ 日本 伊东忠太著 《中国古建筑装饰》 97页 ISBN 7-112-08388-6
- ^ 4.0 4.1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07页
- ^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09页
- ^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15页
- ^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08页
- ^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11页
- ^ 茨厂街牌楼禁挂广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方Online,2016年8月7日
- ^ 变样重生褒贬评价不一.鬼仔巷改造有喜有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洲网,2019年4月11日
- ^ [吉隆坡 鬼仔巷成茨厂街崭新景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方Online,2019年4月16日
- ^ 12.0 12.1 全国最大西天宫牌楼列大马纪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南洋商报,2017年8月21日
- ^ 多元化的“猫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网,2019年6月14日
- ^ 迈入10周年 古晋亚答街挂上新牌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诗华日报Online,2017年9月27日
- ^ 拖格罗里上载着.神手撞毁墓园牌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洲網,2020年4月22日
- ^ 民都鲁历史文化走廊开幕.莫喜丁:包含各族文化色彩.历史走廊促进和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洲網,2014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