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尚經

(重定向自童常

童尚經(1917年3月17日—1972年8月26日),筆名童常江蘇鎮江人,臺灣兒童文學先驅,《臺灣新生報》副總編輯、《新生副刊》主編,在報社期間經常幫助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投稿,後在《臺灣新生報》第二次大肅清時因文字獄與支助政治犯被槍決。

童尚經
出生(1917-03-17)1917年3月17日
 中華民國江蘇省鎮江縣
逝世1972年8月26日(1972歲—08—26)(55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縣土城鄉臺北看守所
筆名童常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初中畢業
母校江蘇省鎮江中學
主題兒童文學
文學運動左翼文學運動
配偶華世貞

生平 编辑

左翼文學活動 编辑

1917年3月17日童尚經生於江蘇鎮江[1],在江蘇省立鎮江師範學校初中部(今江蘇省鎮江中學)畢業後,因父親經商失敗而輟學,赴上海申報》圖書館工作,進而接觸左翼文學[2]。他在中學期間與女同學華世貞以文交友,追求多年後成為夫妻[3]

1936年9月童尚經參加新安旅行團,初為學生,後為輔導員。他跟團遠赴中國西北與西南勞軍,1940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2]。1941年新安旅行團經香港赴蘇北,他滯留香港,在珍珠港事變時,和張鐵生茅盾東江縱隊港九大隊護送到桂林[1]

1946年9月,童尚經偕妻抵台,起先透過朋友的親戚李學驊幫助下,在基隆某家貿易行工作。1947年1月進入《新生報》資料室擔任主任[1]。李學驊因1950年蘇藝林案被處死後不久,童尚經加入國民黨[2]

鼓勵文藝創作 编辑

1958年,童尚經擔任《新生報》副總編輯[1]

童尚經在中國大陸時期,寫有童書《在內蒙古的草地上》,以為新安旅行團全体師生籌款[4]。他是深耕台灣兒童文學的先驅,《新生兒童》印刷精美、圖文並茂,不亞於《國語日報[2]。在1960年代臺灣他從事臺灣兒童文學的教學與研究[5],在(兒童讀物編輯研究)中將兒童文學形式分為十類[6],對童話的定義是:「是以兒童的特殊生理與心理為基礎,根據事物和倫理的結合,能滿足好奇心與慾望的幻想,用文學的手段編造類似故事的東西。」[7]

張系國從小最早的投稿對象是《新生報》,因為該副刊經常舉辦都是比較大眾化的徵文,如「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妹妹」、「我的哥哥」等等。他第一次投稿被採用,童尚經親筆回了一張鼓勵的便條。張系國表示這是他踏上文壇的原因,後在臺大一升二時還作過童家兒子的家教。[8]

約在1962年,童尚經舉辦「理想夫人」和「理想丈夫」徵文活動,一年半內稿源充足,反響很大。他寫(尊敬的人)談他妻子;而華世貞也回應寫(理想丈夫何處有?)描述她丈夫。《新生報》社收錄這次徵文稿子,以及他倆的文章於1963年、1964年先後出兩本書,書名就分別是《理想夫人》和《理想丈夫》。[3]

將來這徵文活動成為起訴書中的罪狀之一。

1965年左右,楊逵次女楊素絹嘗試習作,但十稿九退,後來寫一篇(野菜宴)投稿到《新生副刊》也收到退稿,上面有童尚經的一紙片的評論,還詢問是否楊女的父親是楊逵,並寫1926年在上海就讀過其小說(送報伕)。楊素絹覺得驚奇,居然猜到她是楊逵之女。她重寫的(野菜宴)就登在《新生副刊》了。受此鼓勵,楊素又寫(牆塌下來那晚)投寄給《新生副刊》。[9]

童尚經在報社期間大力提拔劉興欽,並開版面讓他連載「桃李春曉」畫作。劉興欽有一次因漫畫中的人物被某位權貴對號入座,差點入牢,童尚經雖險遭連累,卻仍未因此而與劉興欽疏遠。[2]

童尚經與文壇的柏楊也是好友,兩人都喜歡下中國象棋[10]

助政治犯維生 编辑

1960年代後期,泰源監獄受刑人流行寫作投稿到童尚經主持的《新生副刊》。因為童編輯不僅對稿費慷慨,還鼓勵他們寫作。因為這些犯人隻身在臺,無人接濟,必須寫作賺錢。此舉對謀生不易的政治犯助益極大。[2]

童尚經用稿沒有省籍之分,也沒有統獨之別。如常寄日文版《世界民間故事》請1958年因海軍台獨案判刑十年的許昭榮翻譯,並在《新生兒童》每週發表一篇,持續一年,還讓許昭榮把全稿售予水牛出版社。如1950年因李玉堂案判刑十年的張蘊智,出獄後多投稿《新生報》,童尚經常幾乎來稿必用。其他受惠者還有盧兆麟郭振純高金郎席長安孫以蒼陳長坤等多名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2]

後來這些援助成為起訴書中的罪狀之一。

新生報大肅清 编辑

1956年11月26日,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六十八號」明定:「凡曾參加叛亂組織者,在未經自首或有其他事實證明其確已脫離組織以前,自應認為係繼續參加。」這項釋文成為特務機關逮捕政治犯的利器。[2]

童尚經雖對共產黨失望而脫離共黨,張系國認為是他並未辦理自首手續,猜測他或許顧慮自首後不可能再在他熱愛的副刊工作[8]。但是,童尚經女兒童小南於父親死後一直追查緣由,發現是出在《新生報》的安全室主任金賡故意壓住自首名單不往上報,直到自首期限已過,才送上去邀功[11]

1966年,《新生報》發生第二次大肅清。報編輯主任姚勇來、黨政記者沈嫄璋夫妻一關一死。隔年該報經濟記者徐雪影也落網,為了保命供出多人,其中之一就是在抗戰期間結識的童尚經。[2]

1969年11月24日,童尚經同事兼好友單建周調查局約談後墜樓身亡。1970年5月,金賡將童尚經的自首往上報,後者隨即被調查局解送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看守所[1]

當調查局要童尚經徹底表白,他只表白自己,拒絕牽連其他人。因為查不到具體叛亂的證明,調查局改以文字獄作為罪狀:蔣介石生日(10月31日万圣夜)時刊登一篇名為《鬼節》的文章,視為犯大忌;他選用的一些文章如《妙老頭》、《爸爸的鼻子》、《下鄉去吧》,視為污衊元首、詆毀時政;他錄用政治犯的稿件,視為「接濟同黨分子」等。[2]

起訴書摘錄:

……主編新生副刊的時候,在民國五十五年十月中旬全國正在籌備慶祝總統華誕的時候,你登了一篇文章說十月三十一日是鬼節,侮蔑總統;你刊登綠島服刑人之投稿,以變相資助政治犯。你舉辦「理想丈夫」「理想夫人」「兄弟姊妹」徵文,企圖用親情來沖淡民眾反攻大陸的士氣;舉辦「血債」徵文,要挑起與日本的民族仇恨,離間我與友邦之感情。你擔任新生報資料室主任時,購買「觀察」、「展望」等查禁刊物,為匪宣傳,提供情報給在台潛伏匪諜……還購買了「盧騷懺悔錄」、「少年維特的煩惱」這些書,影響社會人心……。

軍事法庭以「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進行」為由,判童尚經死刑[1]

童尚經初審時就判死刑,還未經二審覆判就處決,所留下的遺言是:「我的女兒非常好,我的兒子也很好,請告訴我太太好好照顧他們,要他們聽媽媽的話,孝順媽媽…」1972年8月26日清晨5點槍斃,同處被關的廣播人、政治犯崔小萍日後寫下:「天破曉時,我被一陣驚懼的哭聲驚醒,我以為是誰在作惡夢。…」[12]

身後 编辑

每逢過年過節,童尚經遺族都要受到警察局的“特別關注”,華世貞只好離開臺灣。在美國駐台新聞處工作多年的她,經由美國新聞處幫助而在1980初期移民美國。童尚經的墓也落在加州[3]

1999年,瘂弦鼓舞童小南替父親寫文章、出書平反,後者認為無報紙敢登。瘂弦回答《聯合報》可登,認為有很多作家會接著寫,因為童尚經培植過太多的寫作人才。於是,童小南前後寫出十九章文稿,由母親華世貞寄去臺灣申請平反,可是《聯副》表示無法刊登,其他臺灣幾家刊物,也均以內容不適合該刊風格而未成。[13]

童小南只好投稿給《北美世界日報》,選出其中五篇可以獨立登載的章節,在2001年10月21日刊出[13]。當她的台灣大學圖資系同學讀到《世界日報》時不禁哭泣,打電話給前者質疑為何之前都不訴說?童小南回說那種環境之下不想主動告訴讓人惹麻煩[14]。直到2009年12月12日,《聯合副刊》登出了張系國懷念童尚經的文章(紀念一位副刊編輯),好幾位親友發電子信告訴童小南,她因而感激又感嘆與這次《聯副》的刊登,認為可能是四十年來,台灣第一次有非綠的日報刊出有關他父親的紀念文章。她也感謝許昭榮曾多年前於《自由時報》投稿(獄中遇貴人)紀念父親[13]

2001年初,童小南寫信感謝崔小萍[12]。同年9月1日童尚經獲得陳水扁政府平反,後亦經行政院公告恢復名節[15]。隔年,遺族在西來寺舉行追思會[16]

劉興欽接受張夢瑞口述生平時說:「令人難過的是,當年提拔我的童尚經編輯,不知什麼緣故,竟被槍斃了,我不敢去打聽,最後才聽說是匪諜。」、「童編輯走後,我經常想到他。他是個好人,對兒童文學有很大的貢獻,特別他創辦的《新生兒童周刊》,受到許多小朋友的歡迎,為《新生報》打下很好的名聲。」[17]

2010年,楊素絹對此平反寫下:「恭喜小南女士,令尊冤屈獲得平反;其實眾人的思念紀念才是真正的平反。您的父親童尚經先生,真是了不得的人物。」[9]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白色恐怖情境下的新聞工作者圖像〉. 《50年代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調查研究案新聞工作者涉及白色恐怖案件之調查研究》. 台灣: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2015-04-10 (中文(臺灣)).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李禎祥. 〈稿費資助政治犯童常主編被槍決〉. 《新台灣新聞週刊》 (台灣: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12-26, (第614期)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華澤釗. 〈“海峡两岸对峙的政治”害惨了三叔和三姑〉. 《路:華澤釗教授憶述》. 中國: 上海三聯書店. 2013-01-30. ISBN 9787542640864 (中文(中国大陆)). 
  4. ^ 童常. 《在內蒙古的草地上》. 中國: 文化供應社. 1942 (中文). 
  5. ^ 邱各容. 〈六零年代的臺灣兒童文學〉. 《臺灣兒童文學史》. 台灣: 五南圖書出版社. 2005. ISBN 9571139475 (中文(臺灣)). 
  6. ^ 王美秀. 《先秦諸子寓言中教育課題之研究》. 台灣: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2003 (中文(臺灣)). 
  7. ^ 呂燕卿. 《童話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實施研究》. 台灣: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06 (中文(臺灣)). 
  8. ^ 8.0 8.1 張系國. 〈紀念一位副刊編輯〉. 《亂世貝果》. 台灣: 洪範書店. 2010-09-16. ISBN 9789576743153 (中文(臺灣)). 
  9. ^ 9.0 9.1 楊素絹. 童先生野菜宴及其他. 《聯合報》. 2010-01-31 (中文(臺灣)). 
  10. ^ 柏楊. 〈炮的威力〉. 《越幫越忙集》. 台灣: 平原出版社. 1965-12 (中文(臺灣)). 
  11. ^ 續伯雄. 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大報一一新生報 (下) (PDF). 《Atlanta Chinese News》. 2013-01-25 [2015-09-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12. ^ 12.0 12.1 崔小萍. 〈「補償」能贖罪嗎?〉. 《碎夢集:崔小萍回憶錄》. 台灣: 秀威資訊. 2010-12-01. ISBN 9862216204 (中文(臺灣)). 
  13. ^ 13.0 13.1 13.2 童小南. 童尚經女兒的回響. 《聯合報》. 2009-12-30 (中文(臺灣)). 
  14. ^ 楊美華. 〈年少情懷總是詩〉.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五十週年系慶特刊》. 台灣: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2011 (中文(臺灣)). 
  15. ^ 童小南. 童尚經之女回應《荒謬的一頁》. NOWnews. 2010-07-06 [2015-09-06] (中文(臺灣)). 
  16. ^ 華世貞逝世17日追思會. 世界新聞網. 2011-03-10 [2015-09-08]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17. ^ 劉興欽. 〈報紙爭相刊載我的作品〉. 《吃點子的人:劉興欽傳》. 台灣: 聯經出版公司. 2005-01-06. ISBN 978957082803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