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策(1894年4月2日[註 1]—1949年8月31日),派名陈明唐,字筹硕海南文昌人,中华民国海军将领、革命者与政治人物。[2]1-2

陈策
KBE
中国国民党驻港澳总支部主任委员
任期
1942年10月1日—1943年5月
前任吴铁城
继任陈素(沈哲臣代)
中华民国广州市市长
任期
1945年8月13日—1946年6月26日
前任曾养甫
继任欧阳驹
个人资料
出生1894年4月2日[1]589
清朝广东省琼州府文昌县
(今属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沙港村)
逝世1949年8月31日(1949歲—08—31)(55歲)
中华民国广州市
政党中國國民黨
获奖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
中华民国甲种一等干城奖章
军事背景
效忠中华民国
服役中华民国海军
军衔中华民国海军中将
中华民国海军上将(追晋)
参战

陈策就读于广东水师工业学堂(后改名为广东海军学校),曾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参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历史事件,帮助孙中山夺取军舰、整顿海军,成为粤系海军的创立者,与東北海軍创立者沈鴻烈并称为“南陈北沈”。六一六事变后,陈策迎护孙中山登永豐艦避难,并指挥海军反击陈炯明的部队。此后,他作为广东的地方实力派,参与了中山舰事件陈济棠掌粤、宁粤分裂两广事变等历史事件。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亲自指挥虎门海战,击退大日本帝國海軍香港保卫战后,陈策率领72位中英将士自日治香港突围,并因而被乔治六世授予大英帝國勳章,成为最早获得KBE勋章的中国人[3][2]1-2

作为国民革命的元老人物,陈策历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参议、广东禁烟局长、广东航政局长、广东江海防司令、广东海军陆战队司令、琼崖警备司令、第四舰队司令、第一舰队总司令、广东海军学校校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处处长、海军部次长、虎门要塞司令、驻港军事代表、中国国民党驻港澳总支部主任广州军事特派员、广州市长、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等要职,为中国国民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2]1-2

生平

编辑

早年生平

编辑

清光绪二十年二月廿七日(1894年4月2日),陈策出生于广东省琼州府文昌县(今属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沙港村)[註 2]。3岁时,陈策随父亲陈晓山侨居新加坡,直到8岁才回到故乡,就读县立肇新小学。小学毕业后,陈策来到广州,报考广东水师工业学堂。起初,学堂嫌他身材矮小,拒绝录取陈策。后来,陈策据理力争,终获校长青睐,从而被破格录取为试读生。试读期间,陈策为了维持生计,还进入增埗的习艺所学习织布、染布,并成为张发奎的同事[5]。此后,陈策通过考试成为正式生,专修驾驶专业。就读期间,陈策聪颖勤奋,并在火炮实习中表现突出,被誉为“神炮手”,在同学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与陈策同学的有袁良驊招桂章、林若时、冯肇宪等人[2]7,他们在国民革命期间被陈策保荐为军舰舰长[6],构成了粤系海军的班底。 [7][4]

1911年4月,深受革命思想熏陶的陈策加入中国同盟会[7],从此开始追随孙中山。同年,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先后爆发,广东咨议局也于11月9日宣告广东独立,由胡汉民出任粵省軍政府都督。之后,胡汉民委任赵士槐为琼崖安抚使,陈策也随赵士槐回到“伪独立”的海南岛,试图令琼崖兵备道范云梯交出权力。然而,由于和平交接无果,赵士槐等革命党人决定攻打瓊州府城,并为此组织学生军,成立炸弹队、敢死队,兵分两路进攻。陈策出任炸弹队队长和两队指挥,与敢死队队长张云逸率领数百人进攻府城,最终却因双方力量悬殊而放弃攻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胡汉民派黄明堂接管海南岛,范云梯闻讯后逃离[8]。学生军因此解散,陈策也回到广东海军学校(改名后的广东水师工业学堂)继续就读。[9][4]

参与反袁斗争

编辑

回校后,陈策秘密发起“海校同志会”,筹划反袁世凯起义[10]。1913年,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陈策也加入了广州大东门炸弹队,参与讨伐袁世凯势力。1914年,孙中山发起中华革命党,陈策亦潜赴香港,宣誓入党。同年年底,他与教官高宪辰、同学李英杰、袁良驊等人密谋,刺杀龙觐光(时任广惠镇守使,与胞兄龙济光同为袁世凯的军事盟友)。当龙觐光来到广东海军学校校阅的时候,埋伏在墙角的陈策等人突然将炸弹投向校阅台,吓得龙觐光抱头趴地,侥幸捡回一命。事后,陈策等人逃出军校,藏匿数日,之后才回到学校。[4][11]

暗杀不成后,陈策又组建“劫舰敢死队”,策动反对龙氏兄弟的武装起义。其时,陈策等二十余人计划夺取龙济光的座舰“宝璧号”,并意图策反周天禄。联系革命军,打算水陆夹击龙氏兄弟的军队。1915年春初,陈策等人趁军舰官兵上岸消遣的时候,秘密前往泊在码头的“宝璧号”,陈策先是扮成送菜肉的伙夫上舰,紧接着高宪辰、袁良骅、李英杰、胡应球、招桂章等人亦身穿海军军服,以寻亲访友为由上舰。已被策反的周天禄见状,连忙将陈策等人带到舰长木金忠的房间。此时,木金忠还在睡觉,高宪辰立即将其杀死。此后,陈策等人冲出舰长室,举着手枪与炸弹高呼:“木金忠罪大恶极,已被我们正法。只有投降,才有活路!”,“宝璧号”遂被陈策等人占据。[11][4][2]10

占据“宝璧号”后,陈策又命令信号兵发出信号,要求附近的“江巩号”炮舰投降。由于“宝璧号”是广东江防舰队中较先进的军舰,“江巩号”也只能投降。陈策指挥两艘军舰驶至车歪炮台附近,炮轰龙济光的广东督军署。然而,革命军并未遵守约定,如期策应陈策的军事行动;龙济光也调动火力,全面追击两艘军舰。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劫舰敢死队”弃舰撤退,陈策也逃到香港。在香港期间,陈策仍与各路革命者联系,并为琼崖讨袁军筹募军饷、购置武器。1915年秋,陈策作为第十五期毕业生,从广东海军学校毕业。[4][2]10,11

1916年1月下旬,陈策受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朱执信委托,与杨虎、马伯麟、孙祥夫等“肇和舰起义”参与者谋划,打算再次劫取肇和舰。同年3月7日,陈策率领十余名华侨组成的敢死队,在澳门冒充为乘客,搭乘“永固号”渡轮前往广州。当渡轮靠近黄埔的时候,陈策等人武力挟持渡轮,意图劫夺肇和舰。然而,由于珠江水流湍急,陈策等人无法接近肇和舰,而肇和舰的士兵又发觉陈策等人的行动,便开炮反击。最终,敢死队伤亡惨重,只有陈策等少数人幸免于难。[4][12]

参与护法运动

编辑

1917年7月,由于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孙中山等人遂南下广州,发起护法运动。同年6月,陈策与夏重民等十余人亦先行从香港回到广州,做好迎接孙中山回粤的准备事宜[4]。6月下旬,陈策前往上海,与林葆怿的第一舰队联系。7月10日,孙中山等人乘應瑞號巡洋艦抵达汕头,陈策则率领事先抵达的海琛号防护巡洋舰迎接孙中山换乘,并随其来到广州。9月19日,在孙中山当选大元帅不久后,陈策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议。随后,陈策又被任命为广东省禁烟局长,负责禁烟工作。[1]604,605

1917年11月,舊桂系扶持莫荣新担任广东督军一职,此后莫荣新便对孙中山的大元帅府采取敌对态度,甚至派人捕杀数十名在广东招兵的革命党人,气愤的孙中山于1918年1月3日致函莫荣新,要求他承认大元帅府的地位与指挥权[13]224,225。此前,在1月2日0时,陈策与夏重民等人护卫孙中山登上同安号驱逐舰,并命令豫章號驅逐艦随行;次日凌晨,两艘军舰以密集的火力轰击广东督军署,迫使莫荣新派人登舰求和。事后,莫荣新亲自登门谒见孙中山,以示歉意。[4]

1919年,孙中山派长子孙科前往葡属澳门,以特派员名义设立办事处,负责策动广东省内的部队起义,以对抗旧桂系军阀。由此,陈策被任命为讨贼军第二路副司令,成为李绮庵的副手。就职后,陈策与李绮庵、周之贞等人常在澳门谋划广东舰队起义,而陈策则主张利用海军内部的派系纷争,依靠广东海军学校的14、15期毕业生成事。在陈策的串联下,没多久便引来丁培龙、李福游二人与孙科接触,而孙科则分别任命二人为舰队司令、舰队司令部参谋长。之后,丁、李二人陆续动员了十五位同学与十余名水兵。然而,起义的进展仍旧缓慢。[4][14]188

1919年冬,陈策奉命代表“海校同志会”[15],前往闽南护法区漳州,劝说陈炯明率领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旧桂系军阀。而在他与廖仲恺朱执信的游说下,陈炯明同意了该请求,于1920年率部队返回广东。[1]607

江大舰起义

编辑

在孙中山“国民党的存亡也在此一举”的电文催促下,孙科、陈策等人决定于1920年7月15日晚发动起义(亦即“江大舰起义”)。然而,由于参与起义的江大舰等船只措施不周,军舰官兵又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等因素,起义进展极不顺利。而江大舰的3名船员则趁军舰在澳门锚泊装煤期间,跑到电报局给广东江防司令发“军舰遭劫”的电报。莫荣新知悉此事后,旋即令人联系澳葡政府,要求扣留江大舰。7月19日,陈策等人接到了“葡政府要扣留此舰,切勿开航”的通知,打算带着江大舰逃出澳门,不料江大舰却在九澳湾搁浅了,陈策等人没法逃出澳门,只能弃舰登岸,被葡澳士兵俘获。[14]188[16][4]

陈策被俘后,被关押进白鸽巢监狱,并受到殴打与虐待。关押期间,孙中山的嫡妻卢慕贞常往探视,并给陈策送去食物。由于莫荣新诬控陈策等人为海盗,企图将其引渡回粤,孙中山便委派孙科负责与澳葡政府干涉。经当地贤达卢光功奔走营救,并向葡萄牙大理院上诉,陈策等人终被认定为政治犯,陈策也于9月出狱。[4][1]607

出狱后,陈策建立“十五俱乐部”纪念江大舰起义[4],并于1921年与丁培龙等人将16位遇难者的遗骸从澳门运回广州,葬于沙河海军坟场,竖“江大舰殉难烈士之墓”以资纪念。[14]189

尽管陈策长期从事海军事务,但在1920年9月27日,前旧桂系要员魏邦平李福林率两万人在广州反正,控制了原广东江防舰队的十余艘军舰[17];而在莫荣新势力退出广州后,陈炯明亦派周天禄指挥舰队,这使得陈策无法插手海军事务。1921年12月16日[18],陈策被任命为抚河船务管理局局长,负责管理西江水运,组织军需的水上运输。[4][14]189

护卫孙中山

编辑

1922年6月,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雙方發生武裝衝突。陳策指揮艦隊,協助孫中山等人突圍。1923年孫中山重回廣州,任陳策為廣東艦隊司令,北伐战争后,广东舰队改為国民革命军海军第四艦隊,陈策仍为司令。

被迫下野與復出

编辑

1930年,陳策依靠海軍艦隊,盤踞海南琼州。1932年與陳濟棠發生衝突,陳策率艦到海口,陳濟棠出動空軍轟炸,擊沉驅逐艦一艘,陳策被迫下野出國考察。回國後獲南京任為海軍部次長,並且當選國民黨中央執委,開始制定中國海軍抗日方略。1936年,陳濟棠发动两广事变,但手下的空軍、陸軍宣佈效忠中央,海軍亦投奔陳策。

指挥虎门海战

编辑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策兼任虎門要塞司令,負責廣東沿海防衞,主力防守虎門,數次擊退日海軍攻擊。1938年與當時居往香港的李福林合演反間計,誘使日軍登陸虎門,在海上擊斃日軍數百人,但陳策在此役左腳受傷,而且傷口長期未能癒合,後來他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於是前往香港就醫,並接受截肢手術,將腐敗的左腳切除,再裝上義肢,因此被稱為「獨腳將軍」。

出任國民政府駐港代表

编辑

1939年,在香港養傷的陳策獲委任為國民政府駐港全權聯絡代表兼中國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主任委員。陳利用他在香港的各種關係,統籌在香港進行的抗日工作;包括成立「香港華人抗戰協助團」,建立地下抗日力量,使用各種方法組織運送物資到中國後方;陳策也與香港政府展開交流,共同在香港監視日軍的動向及分享情報,英國政府亦曾通過陳策與國民政府商討,一旦日軍進攻香港,中國軍隊能否加以援手。

率魚雷艇突破包圍

编辑
 
陳策於1941年帶領副手及英軍官兵共70餘人成功從香港突圍,到達中國廣東惠州後留影,在中央以三角巾包紮左手臂者即為陳策。
 
陈策的KBE勋章,及其“受伤纪念”子弹表链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深圳河以北的日軍亦同時發動對香港的進攻。日本陸軍航空隊第45戰隊的九八式轟炸機,在雲層掩護下進入香港,然後掃射機場飛機,日軍自羅湖橋南下,12月14日佔領九龍半島,18日在港島北角登陸,至25日英軍敗局已定。由於英國不能讓掌握重要軍情的人員落入日軍手中,繼而遭受嚴刑逼供,所以皇家海軍在12月20日便將五艘殘存的魚雷艇停泊在香港島西南面的海島鴨脷洲匿藏起來避免被日軍發現,準備讓掌握重要軍情的人員可循海路逃亡。香港總督楊慕琦在投降前致電知會陳策,英軍亦同意將僅餘的五艘魚雷艇交由陳策指揮。陳策獲悉駐港英軍即將投降後,由於留在香港肯定會被日軍俘虜,他便立即率領隨行的部下,並與英方情報人員,十多名英國高級軍官,以及三十多名決定跟隨陳策嘗試突圍的英軍官兵展開逃亡行動。

由於五艘魚雷艇都停泊在鴨脷洲,所以陳策等人需先乘俗稱嘩啦嘩啦的機動小艇,先由香港仔前往鴨脷洲,但途中卻被攻佔深灣的日軍發現,日軍從岸上對其小艇開火掃射,艇上多人中彈死傷,陳策的左手手腕也中彈受傷,血流如注。因為日軍不斷對小艇掃射,陳策、徐亨、楊全及隨行的英軍官兵被逼跳入海中,各人的下半身都浸在寒冬下冰冷的海水,只能伸手挽著艇舷,利用艇身作為掩護。日軍經過多輪掃射後,以為小艇上的人都已被擊斃,於是停止了射擊[19]。陳策之後以單手單腳游往鴨脷洲,但陳策在鴨脷洲登岸後便因為受傷失血不支暈倒,幸得英軍士兵發現,陳策在撐扶下被送上魚雷艇。登上魚雷艇後的陳策立即精神起來,他與隨從、掌控重要軍情的英方人員及英軍官兵,合共70餘人分乘五艘魚雷艇從鴨脷洲出發,嘗試突破日軍封鎖離開即將淪陷的香港。

日本海軍當時已奉命封鎖香港水域,英軍魚雷艇隊航行至藍塘海峽以東的水域時,便被日軍的樅級驅逐艦栂號英语Japanese destroyer Tsuga (1920)鴻型水雷艇鵲號發現,由於雙方火力差距甚遠,陳策於是指示魚雷艇隊一字排開,迎向日艦高速疾駛,裝作將要對日艦發動魚雷攻擊,實際上當時的魚雷艇為了減輕負重並盡量載多點人,及為免魚雷被炮火擊中後發生爆炸的危險,所以都沒有攜帶魚雷,但日艦見到魚雷艇隊來勢洶洶,便上當及採取規避動作,魚雷艇隊因此擺脫了日艦截擊,艇隊途經果洲群島後再轉向大鵬灣,最後陳策等70多人於大鵬半島南澳登岸,之後中英雙方人員便迅速將所有魚雷艇鑿沉,避免登岸地點被日軍發現及跟踪,然後再經陸路逃往廣東惠州

陳策一行人於29日到達中國廣東惠州仍由國府勢力控制的地區,英國官兵之後獲安排經雲南緬甸英屬印度回到英倫,為表揚陳策的貢獻,英皇喬治六世授予他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KBE),國民政府亦授予陳策一等干城勳章。1943年,陳策據指為履行當日手腕中彈,被徐亨背負獲救時的承諾,受洗信奉基督教

突围之后

编辑

1945年5月,中国国民党六大在重庆召开,陈策继续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20]548。会后,他便被任命为盟军联络专员、港澳区党务督导员兼广州军事特派员,于粤东兴宁设立办事处,负责军事支援与策反工作。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策进入广州城,担任广州特别市市长兼中国国民党广州特别党部主任委员。任职期间,陈策虽将亲信安插进房产局、交通局等部门当长官,但他与部分亲信不同,不存在贪赃枉法的行为。由于战后的广州政事日繁,形势动荡,日渐操劳的陈策逐渐胃病复发、足疾加重,以至在1946年6月选择辞职休养。1947年4月18日,他与宋庆龄许崇智等人被聘为国民政府顾问[21]8336。1947年末,陈策回到广州,指导选举事宜,随后于11月21日被选为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省代表。1948年冬,余汉谋力邀陈策担任广东綏靖公署副主任,陈策苦辞不果,只得于1949年初就任该职。[14]197[4]

与世长辞

编辑

1949年8月30日23时,陈策因胃溃疡复发,医治无效,病逝于广州大德路海军联谊社寓所,终年55岁。陈策逝世后,有近万人前来赴吊: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赠上“义气盟军重,忠诚国父知”挽联;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亲自主持陈策的追悼会,并赠上“英风宛在”的匾额;而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亦在追悼会上致悼词。[4][1]637

轶事

编辑

拒不吃蛇的广东人

编辑

据陈策次子陈安国回忆:1911年,陈策与张云逸指挥炸弹队、敢死队攻打琼州府城(即海口),但由于双方力量悬殊,革命军最终惨败,陈策只得下令撤退。途中,陈策的脚部不幸中弹,一步一拐地逃到水田边,清军也跟着开枪追击,意图活擒陈策。情急之下,陈策跳入附近的水渠躲藏,却意外遇到一条吐信子的眼镜蛇,吓得陈策不敢动弹。正当清军用竹竿探查水渠的时候,眼镜蛇突然从旁边的野菠萝丛中窜出,张口扑向清军,吓得清军弃杆而逃,陈策因而逃生。为感谢眼镜蛇的救命之恩,陈策发誓终生不吃蛇肉[9]

推动海南建省

编辑

自参与国民革命以来,陈策数次主张海南岛独立建省:1921年,陈策与王斧、郑里铎等琼籍要员发起“琼崖改设行省筹备会”,聘胡汉民廖仲恺吴铁城诸人为顾问。此后,王斧谒见孙中山时汇报情况,孙中山则指示琼崖建省可命名为“广南省”。尽管陈策等人热心推进建省事业,但由于六一六事变,广东形势动荡,琼崖建省一事未果。[22][4]

1947年3月24日,陈策等48人在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上提交《请迅将琼崖改设海南省以便清除匪祸安定西南并利开发富源加强国防案》,获大会通过,[23]此举也推动了海南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心系乡亲

编辑

陈策虽离乡多年,却始终心系乡亲。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陈策辗转于桂林、重庆等地工作,常常接济逃难的同乡或亲友,从不推辞。尽管全家窝在重庆广东银行3楼的狭小空间,陈策也仍旧吩咐妻子临时搭床,为来客安排住宿。平日里,在陈策家里吃饭的人常达二三十人之多。据陈安国回忆,一次,陈策出门办事时,遇到上门求助的同乡,可他身上并未带钱,便前去找在外打麻将的妻子。陈策嫌妻子钱少,又当场向几位牌友每人借几百块钱,悉数交给同乡。在场众人见此场景,多为陈策的慷慨而动容。[24]

家庭

编辑

陈策有陈明周陈明臣两个弟弟。其中陈明周在陈策的鼓励下报考广东航空学校,毕业后加入中华民国空军,成为空军中校。抗战期间,陈明周参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的空袭行动,后因伤退役。而陈明臣(后改名陈籍)曾在日本与德国学习军事,后成为陆军少将,参与抗日战争。[25]

注释

编辑
  1. ^ 关于陈策的出生年份还有1893年、1895年(陈策家族主张)两种说法,而本条目则采信1894年一说
  2. ^ 沙港村历来属文昌县管辖,直到1947年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时,由于代表名额分配问题,沙港村一度被划给琼山县,而陈策亦代表琼山县被选为国大代表,故存在陈策是琼山县人的说法[4]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欧大雄. 独脚将军陈策传. 海南出版社. 1993-01. ISBN 7-80590-915-6. 
  2. ^ 2.0 2.1 2.2 2.3 2.4 2.5 陈安国、陈安邦 (编). 陈策将军纪念集. 香港: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11-08. 
  3. ^ 第一个获得大英帝国勋章的中国人.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符和积. 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 编. 陈策将军史事纪要(海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1990-04: 31-47. 
  5. ^ 第一章. 張發奎口述自傳 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 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9869373937. 
  6. ^ 林子雄. 永丰舰长冯肇宪毕生追随孙中山 二人曾同舟55天. 羊城晚报. 2012-03-17. 
  7. ^ 7.0 7.1 黄晶. “独脚将军”陈策与孙中山的战斗情谊. 中国新闻网. 海南日报. 2011-10-31. 
  8. ^ 符和积. 孙中山与海南辛亥革命运动:"琼州形势最有可为". 中国新闻网. 海南日报. 2009-10-12. 
  9. ^ 9.0 9.1 黄晶. 国共将领陈策、张云逸:书写保卫海南的佳话. 中国新闻网. 海南日报. 2011-10-31. 
  10. ^ 胡必林,方灏 (编).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解放军出版社. 2006-01: 429–430. ISBN 7-5065-5058-X. 
  11. ^ 11.0 11.1 刘琳(福州晚报记者). 一家三代皆出辛亥革命好汉 寻找福州的辛亥家族. 福州新闻网. 2011-09-16. 
  12. ^ 陳炎. 孫中山在澳港臺及太平洋地區的革命活動及其影響. 文化雜誌. 2002, (第43期). 
  13. ^ 汪朝光、张海鹏. 中国近代通史 1912-1923 民国的初建 第6卷 修订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01. ISBN 978-7-214-28304-7.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李新等 (编).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一卷.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99. 
  15. ^ 萨苏. 广州战役国民党海军抗日名将:陈策中将. 新浪网. 《舰船知识》网络版. 2005-06-04. 
  16. ^ 余齐昭. 孙中山文史图片考释.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99: 302-303. ISBN 9787805225746. 
  17. ^ 冯沛祖. 广州沧桑录 1911~1949. 花城出版社. 2020-05: 10. ISBN 978-7-5360-8988-4. 
  18. ^ 陈策. 中华民国政府官职资料库. 
  19. ^ 香港保衛戰英國只打了十七天. 僑務電子報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20. ^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江苏省志.62(下),国民党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ISBN 7-214-04304-1. 
  21.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22. ^ 许桂灵、司徒尚纪. 孙中山海洋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新东方》期刊2016年03期. 
  23. ^ 隋丽娟; 马孝鹏. 1945-1948年“海南建省”社会讨论的历史考察. 历史教学. 2019, (20). 
  24. ^ 胡续发. 好人陈策豁达慷慨重乡情 承父训不做军人不当官. 中国新闻网. 海南日报. 2011-10-31. 
  25. ^ 胡续发. 国民政府海军上将陈策家族:英杰倍出 满门俊秀. 中国新闻网. 海南日报. 201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