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半島
坐标:22°19′01″N 114°10′59″E / 22.317°N 114.183°E
九龙半岛(英語:Kowloon Peninsula)是香港境內的一個半岛。九龙半岛和新九龙地区统称为九龙。 在地理上,“九龙半岛”一词也指笔架山、狮子山、大老山、飛鵝山等山脉以南的地区,連接維多利亞港,與香港島對望。
九龍半島 | |||||||||||||||||
![]() 从香港岛鸟瞰九龙半岛 | |||||||||||||||||
繁体字 | 九龍半島 | ||||||||||||||||
---|---|---|---|---|---|---|---|---|---|---|---|---|---|---|---|---|---|
简化字 | 九龙半岛 | ||||||||||||||||
|

1860年,九龙半岛的一處军营。正前方的山脈位於香港島上。
地质与填海工程编辑
九龍半岛的主要岩石类型是中等粒度的二长花岗岩。[1][2]早期的地图和照片显示,在尖沙咀海滩后方的平坦低洼土地上,有一個名叫九龍山的小山丘。[3]
香港當局通過填海造陸,九龍半岛面積有所擴大。在九龍半島南部和西部,在1904年之前就已進行填海造陸。尖沙咀附近的填海工程于1982年完成。1991至1994年政府繼續發展紅磡灣填海計劃連接尖沙咀東,把昔日紅磡灣那剩餘凹入的灣角都填平,海岸線都拉直,紅磡灣這個海灣在地圖上消失。[4]而西九龍的填海计划是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的一部分,于1995年基本完成。[3]
历史编辑
九龙半岛曾是中国一些王朝的逃亡目的地之一。1278年,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赵昺逃亡至九龍半島附近。他們在九龙半岛的一个山洞躲藏。 [5]在17世纪,明朝灭亡后,许多明朝支持者為躲避满族也逃亡到了九龙半岛。
1860年,根據北京条约,滿清將九龙半岛割讓給英國。九龙半岛在1860年割让给英國時人口只有800。[6]
1898年,立法局通过了一项决议,對九龍半島的山洞進行保護。[7]
曾經的启德機場正位于九龙
城市景观编辑
另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 CEDD – Kowloon Granite – Klk.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12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 ^ Geological Map, Sheet 11, Hong Kong and Kowloon (1:20,000), Hong Kong Geological Survey
- ^ 3.0 3.1 –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 Land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10.2.1 Geology Information.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EPDEIA”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九龍城區風物志》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6-26.香港大學
- ^ Warres, Smith D. [1990] (1990). European Settlements in the Far East: China, Japan, Indo-China, Straits Settlements, Malays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o ISBN Digitized
- ^ Mayers, William Frederick; King, Charles. 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open ports of those countries, together with Peking, Yedo, Hongkong and Macao. Forming a guide book & vade mecum for travellers, merchants, and residents in general. Trübner and Co. 1867: 17.
- ^ 15TH AUGUST, 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