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坑,是台湾彰化县员林市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市东部偏南。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湖水里不含西南部凸出部分的北大半部、出水里不含东南部凸出部分的南半部。[1][2]

历史 编辑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湖水坑地区为一街庄,称为“湖水坑庄”,隶属于武东堡。该庄北与三块厝庄为邻,东与施厝坪庄为邻,南边为柴头井庄,西边为番仔仑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彰化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湳雅区”,隶属于彰化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湳雅区改隶属于台中厅。1920年(大正九年),该庄改制为“湖水坑”大字,隶属于台中州员林郡员林街[3]

战后员林街改制为员林镇,隶属于台中县,大字亦改制为里。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员林镇改隶属彰化县。2015年8月,员林镇因人口数超过新的标准而升格为员林市。

聚落 编辑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湖水坑、出水、泉州藔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此外,本地区尚有笠园、百果山、水源地、待人坑(刣人坑)、坑子内、仑仔尾等聚落。[2]

交通 编辑

省道台76线即“东西向快速公路-汉宝草屯线”,目前仅通行埔盐至草屯路段,大致以西南西-东北东走向转西南-东北走向以隧道形式(八卦山隧道)经过湖水坑地区东南部,并在西侧隧道口不远处南邻柴头井境内的县道137号路口设有“林厝交流道”。由该道路向西南西绕大弯转西北西可于万年成为员林大排两侧高架道路并前往员林市区南侧、埔心、溪湖东北端、埔盐与大村交界地带及国道1号埔盐系统交流道、埔盐与秀水交界地带、埔盐与福兴交界地带并止于埔盐交流道,向东北可前往南投西北部、草屯西南部并止于国道3号中兴系统交流道县道144号是与省道台76线并行的平面道路,其东侧端点位于县道137号路口。由此向西南西绕大弯转西北西出境后,于万年成为员林大排两侧平面道路,行至省道台76线埔盐交流道后可续行前往福兴西北部并止于省道台61线福兴交流道。[1][4]

县道137号(山脚路二段)是彰化至二水源泉的道路,主要沿八卦台地西侧山麓地带而行,大致以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绕大弯转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经过本地区西部边界外不远处,并与省道台76线高架道路/县道144号在本地区西南角外不远处相会。由该道路向北北西可前往大村、花坛、彰化,向南南西绕大弯转南可前往社头、田中、二水等地。[1][4]

县道139号(大彰路一段、八卦路)是伸港乡新港至鹿谷乡初乡的道路,本地区所在路段系沿八卦台地棱线而筑,大致以北北西-南南东走向转西北-东南走向再转北微西-南微东走向蜿蜒经过本地区东部边界外不远处。由该道路向北北西可前往芬园与大村交界地带、芬园与花坛交界地带、花坛与彰化交界地带、彰化、和美、线西等地,向南可前往南投、中寮、集集、鹿谷等地。[1][4]

乡道彰78线(员水路一段、出水巷)是员林至樟普寮的道路,其东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部偏南边界地带。由此向西北西经两次发夹弯后续行,其后转西南西再转西北西蜿蜒而行,经乡道彰78-1线终点路口后出境,可前往番子仑、万年与三条圳交界地带、员林市中心东南侧并止于县道148号路口。[1][2]

乡道彰78-1线(泉州巷、出水巷)是万年至水源地的道路,其东侧端点位于本地区西部出水聚落的乡道彰78线路口。由此向西南蜿蜒而行,后转南南西至本地区南部边界西段,转西沿边界蜿蜒而行,出境后可前往柴头井与番子仑交界地带、番子仑并止于其西北角乡道彰78线另一路口。[1][2]

乡道彰80线(大饶路)是大沟尾至林厝的道路,其东侧端点位于本地区北部边界地带中西段的县道137号路口。由此向西北西转西南西再转西沿边界而行,出境后可前往万年、大饶、大饶与田中央交界地带、田中央、田中央与仑子交界地带、仑子与太平交界地带、太平并止于乡道彰87线路口。[1][2][5]

乡道彰82线(员南路)是林厝至六分寮的道路,大致以西南西-东北东走向到达本地区南部边界中西段,转东南东沿边界而行以至出境。由该道路向西南西可前往柴头井中西部并止于县道137号路口,向东南东转东南经四次发夹弯后续行可前往彰化县、南投县交界处衔接南投县乡道投21线[1][2]

学校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台湾堡图》,台湾总督府,1904年
  2. ^ 2.0 2.1 2.2 2.3 2.4 2.5 《彰化县员林镇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7年5月
  3.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台湾总督府
  4. ^ 4.0 4.1 4.2 《彰化县行政区域图》
  5. ^ 《彰化县埔心乡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