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SilverReaper/沙盒α

早年生活和教育

编辑

1874年3月29日,卢·亨利(Lou Henry)于艾奥瓦州滑铁卢出生[1]。她的父亲是银行家查尔斯·德拉诺·亨利(Charles Delano Henry),母亲是曾任教师的弗洛伦斯·艾达(Florence Ida Weed,旧姓韦德)[1]。她是家中长女,下有一位妹妹珍(Jean[2][3]。她幼时于滑铁卢长大,之后辗转于德萨斯州、堪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定居[2][3]。她童年主要是在加州的惠蒂尔蒙特雷度过[2][3]。小时候,父亲便培育她各个方面的特点,教她应要热爱知识和户外运动,因缘际会下她学懂如何露营和骑马[1][3]。后来,她又学会了棒球、篮球、射箭[2]。除了运动,父母也教她诸如簿记缝纫等实用技能[4]。虽然她的家庭名义上是圣公会教徒,但她有时会参与贵格会的礼拜仪式[4]

1890年前,她一直在惠蒂尔的贝利街学校就读[1]。期间,她组织科学和文学社团,结交非裔美国人朋友,又因为热爱参加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而无视性别规范,以致她声名大噪[5]。在十岁时,她更成为校报编辑2024年7月。1891年毕业后,她入读洛杉矶师范学校(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接受专上教育[2][6]。在校期间,她成为狄更斯学会——以研究和收集动植物标本为主的社团——的成员[7]。后来她转学至圣荷西师范学校(现为圣荷西州立大学),并于1893年取得教师证书[2][6]。接受专上教育期间,她对政治产生浓厚兴趣;她因为共和党的渐进主义纲领而决定加入,并大力支持妇女选举权[6]

1893年大学毕业后,她在父亲的银行担任助理出纳员,同时担任代课老师[8][9]。翌年,她参与地质学家约翰·卡斯柏·布兰纳英语John Casper Branner的讲座[10]。她对此学科深深著迷,于是报名参加布兰纳在史丹佛大学开设的课程,攻读地质学学位[10]。正是于此地,布兰纳向她介绍当时就读大四的赫伯特·胡佛[10]。两人均出身于爱荷华州,又对科学和户外运动有浓厚兴趣,很快便结下不解之缘[11][9]。他们的友谊不久后便发展成情爱[10]。她学习地质学的初衷是从事野外工作,但她和布兰纳都找不到愿意聘请女地质学家的雇主[12]。在史丹佛大学期间,她依然热爱体育,甚至在最后一年担任学校女子体育俱乐部主席[13]。1898年,她成为首位取得史丹佛大学地质学学士学位的女性,也是美国首批拥有此学位的女性[14][15]。完成学位后,她继续与布兰纳合作,以后者名义进行一些研究,又联络各地政府或学校请求他们把当地地质样本发送至史丹佛大学[15]。布兰纳赞扬她的举动令大学拥有世上最为完整的地质样本收藏[15]。另一方面,她在毕业后加入红十字会成为义工,并在美西战争期间为美国士兵提供支援[16]

结婚和旅游

编辑

结婚和前往中国

编辑

1897年,赫伯特在澳洲觅得一份与采矿相关的工程工作[17][18]。临行前,他与亨利夫妇共进晚餐,后者非正式地同意他与卢之间的婚约[17]。二人一直维持著远距离恋爱关系[18]。次年,赫伯特获中国开平矿务局聘为总工程师;接受任命后,他以电报向卢求婚,上面写道:“经三藩市去中国。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17][19][20]卢答应了赫伯特的求婚[20]。1899年2月10日,两人在女方双亲的家中完婚[4][20]。与此同时,她还宣布改信贵格会,与其夫的宗教信仰一致[4]。不过由于附近没有贵格会集会,他们未能找到相关人士证婚[4]。于是,在一位与亨利夫妇私交甚笃的年轻西班牙裔罗马天主教牧师见证下,两人缔结世俗婚姻[4]

婚后第二日,卢·胡佛与丈夫于三藩市登上汽船科普特号英语SS Coptic,前往中国[17][20]。途中,两人在檀香山夏威夷皇家酒店英语Royal Hawaiian Hotel度过短暂的蜜月[17]。二人也在航行途中把握时间,阅读大量与中国及其历史相关的书刊[21]。1899年3月8日,二人抵达上海,在浦江饭店住了四天[22]。丈夫在外工作时,她与一对传教士夫妇居于天津租界内;翌年9月,胡佛夫妇搬迁至属于自己的新居[23]。这座新居是她在探索租界时找到的,是栋附有游廊和瓦顶的西式砖房[4]。她大刀阔斧地改造房子,雇用家丁、车夫、园丁,安排室内装潢和购置家居用品[4]。夫妇二人也时常邀请朋友到访宅第[4]。她在中国定居期间开始学习打字,还购入一台打字机,与丈夫一同撰写有关中国矿业的科学文章[24]。她通过写作与实地工作的丈夫密切合作,例如:帮助丈夫撰写报告,翻译与中国矿业相关的欧洲出版物,协助编制世界各地《矿业法》目录、好让丈夫交予中国官员[25]。另外,她曾在当地商店看到明代瓷器,并甚为欣赏,从而引发她在空闲时间收集古代中国瓷器的兴趣,而这个兴趣更伴随她一生[4][14][25]

义和团运动在二人在华期间爆发[18]。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演变成针对居住在华外国公民的敌对行动[18]。鉴于义和团仇外,赫伯特以生命受到威胁为由,一再恳求妻子离开,但卢坚持留下[18]。1900年天津之战期间,她协助把当地的一家外国人俱乐部转变为临时医院,自告奋勇照顾伤员,又负责粮食配给等[26]。丈夫则号令其他人在街上堆砌街垒,又组织守备部队来守卫路障[26]。在坚守期间,她每日下午都会骑著自行车向哨兵运送补给,并佩带手枪作为自卫武器[26][27]。某日,她在骑行期间,一颗子弹击中自行车的轮胎[26]。另一次则发生在她家中;当时她正在家玩著接龙,突然发生炮击,一枚炮弹击中她家后院,另有一枚则落于大门前,但她却在炮击结束后平静地回到游戏桌,甚至神态自若地建议来探望她仍否安好的记者们一同去品荼[26]。危机结束后,她在北京报纸上看到自己的“死讯”,远在美国加州蒙特雷的报章也有类似报导[26][28]。1900年夏季,义和团运动告一段落后,二人动身前往英国伦敦,就控制中国矿场一事预备谈判[27]。1901年,二人与卢的妹妹回到中国,并在当地逗留数月[29]

定居伦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1901年11月,在赫伯特成为墨林公司(Bewick, Moreing & Co.)合伙人后,夫妇二人便定居于英国伦敦[26][30]。他们的工作足迹遍及多个国家,包括西欧诸国、澳洲、缅甸、锡兰、埃及、印度、日本、纽西兰、俄罗斯[14][26]。由于丈夫的工作需要,二人时常要到访不同国家;而在诸多交通工具之中,卢花了大部分时间在乘坐汽船方面[26][31]。不过,由于他们乘坐的是汽船头等舱,因此旅途相对舒适[31]。在长达数月的航行中,她主要依赖两项活动来打发时间,一是阅读各种书刊,另一则是以便携式茶具和桌子与其他旅客交流[31]。值得一提的是,儿子小赫伯特·胡佛英语Herbert Hoover Jr.(1903年出生)和艾伦·胡佛英语Allan Hoover(1907年出生)亦有陪同父母周游列国[28][30]

1908年,在赫伯特出任公司的独立顾问后,胡佛夫妇变得非常富有[30][32]。卢在地质学方面拥有的专业知识,使得她能够参与丈夫及同事之间的商务交流,而她非常享受这一过程[33]。他们在规范现代采矿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商业伦理方面:除了确保矿场管理层有当地人才参与,还改善工人处境[28]。当他们停留在伦敦时,卢时常宴请大批朋友,二人的家甚至成为侨民以及赫伯特同行的聚脚点[34][35]。定居伦敦期间,胡佛夫妇乐善好施,卢更会留意家中佣人,在他们困难时伸出援手[36]。她在1908年加入妇女社团总联合会英语General Federation of Women's Clubs在伦敦的分支机构——美国妇女会(Society of American Women),甚至于1910年至1914年出任该会的副主席[32][36]。而在1912年,她也加入组织“穷人之友”(Friends of the Poor),直接与穷人打交道,并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支援[32][36]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前夕,胡佛夫妇已回流美国一段时间,甚至已经在加州购入物业,准备长居当地,好让儿子接受美式教育[37]。1914年秋季,当他们打算预约卢西塔尼亚号的船票返美时,却听到战争爆发的消息,转而参与伦敦的救援工作[38]。二人分工合作,赫伯特大洒金钱来协助滞留欧洲的美国游客乘船返国,卢则负责安抚女性和小孩,并负责他们的饮食和住宿[37][38]。她还重组美国妇女会,把它转变为人道主义援助组织,以便运送滞留在英国的美国人返国[37][39]。尽管战争期间横渡北大西洋十分危险,但她依然定期往返美国发表演说,并为救援工作筹集捐款[32][37]。她在难民援助方面的参与备受肯定,使她能够加入美国救济委员会(American Relief Committee),成为唯一一名女性成员[40]。她同时担任美国妇女救济委员会(American Women's Relief Committee)的主席[40]。当赫伯特获委任为比利时救济委员会英语Commission for Relief in Belgium主席、领导比利时难民的救援工作时,卢也积极参与其中,包括游说加州居民支持丈夫的粮食援助计画,以及利用丈夫的办公室收集粮食运往比利时[38][41]。战争期间,她曾在佩恩顿建立一所红十字会医院,照顾受伤的英国士兵;在伦敦铁路车站设立免费食堂,供士兵填饱肚子;建立针织缝纫厂,为流离失所的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向比利时捐款并在当地建立医院[37][42][43][44]。随著人道主义工作日渐增多,她发觉自己负责的项目过多,不得不把部分委派给其他妇女[45]。1919年,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向她授予利奥波德勋章,以表彰她的努力和贡献[14][30]

1917年1月,胡佛一家返回美国[37][46]。同年4月,美国向德国宣战;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任命赫伯特为食品管理局局长,在战争期间确保粮食储备充足[43][46]。5月,胡佛一家搬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居住,夫妇将工作重心由伦敦转移至华盛顿[37][43][46]。二人同样合作无间:他们一同向民众推广保存粮食、节约粮食,前往各地发表演说,并指此举能协助国家把足够粮食运往身处前线的美军和盟军部队[43][47]。作为家庭主妇,她更身体力行,在记者面前展示她如何在不超出政府的建议下,在喂饱全家的同时又能做到减少粮食消耗[48]。由于胡佛夫妇非常热衷于粮食管理,二人甚至被民众视为相应运动的象征,世人更称他们的管理方式为“胡佛化”[30]。卢曾经安排史丹福大学在加州帕罗奥图为她和丈夫建造住宅,但公众认为此举与人道主义工作不相关,有自私自利之嫌,最终她将该项目延迟至战后[49]。战争促使成千上万的妇女来到华盛顿担任公务员[49][50]。这些妇女经济拮据,职场危机意识不足,促使卢成立食品管理俱乐部,向在食品管理局工作的她们提供居所和食物[43][50]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她甚至在俱乐部提供医疗服务[51]。她动用自己的资金来买单,虽然说成是贷款,但拒绝妇女们偿还,反而要求她们还钱给其他有需要的人[52]。战后,她在美国继续募款工作,丈夫则在欧洲管理救助工作[53]

内阁成员之妻

编辑

1921年3月,赫伯特受命商务部长英语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Commerce,胡佛一家重返华盛顿[53]。卢凭借著作为女主人的经验,她把新居从老房子改造成华丽的社交地,藉以款待丈夫的同事以及议员,好让丈夫能够在这座城市建立人际关系[53]。根据传统,内阁成员的妻子会在社交季节互相拜访,或是留下名片;不过,卢对此不屑一顾,拒绝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活动上,并说服其他夫人放弃老旧习俗[44][54]。身为内阁成员之妻,卢并没有活跃于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倒是把精力投入在不同的新兴妇女组织,例如美国女童军营火女孩英语Camp Fire (organization)、妇女社团总联合会、美国女性选民联盟[54]。另一方面,她强调自己和丈夫的工作并不相同,认为媒体在采访时应聚焦在她有份参与的公共活动上,并拒绝回答与丈夫工作有关的任何问题[55]。在卡尔文·柯立芝继任总统后,卢与新任第一夫人格雷丝·柯立芝便成为密友[56]。两人开始了在复活节交换鲜花的传统,其后卢更邀请柯立芝参加女童军活动[56]

卢在1917年开始参加女童军,希望延续她在战争期间开始的儿童救助工作[57]。在1917年1918年间,她出任女童军的署理总监[58]。而在1922年至1925年间,她更成为女童军会长[59]。她在女童军套用“从后领导”的管理哲学,并建议团长“不要忘记欢乐”[60]。因应卢所推行的改革,以及她本人的受欢迎程度,导致女童军会员人数和可用资金均显著上升[61]。她说服第一夫人伊迪丝·威尔逊接受女童军名誉会长的职位;自此,所有第一夫人都会遵循这项传统,出任名誉会长一职,她本人在成为第一夫人后也不例外[58]。为了协助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女孩,她创办“独立童军”(Lone Scout)计划,让这些女孩可以在没有童军团的情况下参加所在地区的活动[62]。此外,她还在华盛顿和帕罗奥图成立童军团,打著种族融合的名号,招收白人和非裔美国人[14]

卢一直对户外活动感兴趣,又关注年轻女性的身体健康[30]。1922年,她开始与美国业馀运动基金会(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oundation)合作,一直发挥积极作用,直到其丈夫在1928年当选总统为止[63]。而在1923年,她当选基金会副会长,更是该组织中唯一一位女副会长[30][64]。由于男子运动过度强调竞争而缺乏气节,又没有优先考虑运动员的福祉,加上其他因素,促使她在在任期间创立了女子部门,以研究、促进、改善女性体育训练问题[65][66]。她认为运动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并希望看到所有年轻女孩都能参与运动[67]。她套用参与女童军时的做法,运用筹款技巧,扩大增加组织的资源[68]。在她的领导下,女子部门的存在时间比男子部门更长久,甚至对女子运动带来广泛影响[66]

当赫伯特成为192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潜在候选人时,卢并不赞成他积极竞选,而赫伯特在妻子在场时也会避免谈论政治[69]。尽管她会陪同丈夫参加竞选活动,但她拒绝评论大选,也拒绝说任何可能会被认为带有政治含义的话[70]。与前几次相比,1928年大选候选人的配偶备受大众关注[71]。当赫伯特获提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后,她发现自己时常被拿来与民主党候选人艾尔弗雷德·E·史密斯之妻凯瑟琳·史密斯(Catherine Smith)比较[71]。凯瑟琳是都市人,信奉天主教,而且据称是个酒鬼,这些因素均令部分不能容忍这类习惯和信仰的选民讨厌其夫[71]。与凯瑟琳相比,卢性格沉著,运动能力强,且游历丰富,因而更受选民欢迎[71]。在赫伯特坐上总统宝座后,卢陪同他前往拉丁美洲进行友好访问[72]

美国第一夫人

编辑

白宫女主人

编辑

管理白宫

编辑

政治和行动主义

编辑

晚年生活和离世

编辑

政治取向

编辑

习得的外语

编辑

影响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1.0 1.1 1.2 1.3 Cottrell 1996,第409页.
  2. ^ 2.0 2.1 2.2 2.3 2.4 2.5 Watson 2001,第212页.
  3. ^ 3.0 3.1 3.2 3.3 Young 2004,第6页.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Schneider & Schneider 2010,第221页.
  5. ^ Young 2004,第8页.
  6. ^ 6.0 6.1 6.2 Young 2004,第9页.
  7. ^ Carroll 1994,第17页.
  8. ^ Allen 2000,第13页.
  9. ^ 9.0 9.1 Young 2004,第10页.
  10. ^ 10.0 10.1 10.2 10.3 Allen 2000,第15-16页.
  11. ^ Boller 1988,第270-271页.
  12. ^ Allen 2000,第19页.
  13. ^ Beran 1994,第50页.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First Lady Biography: Lou Hoover. National First Ladies' Library. [202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英语). 
  15. ^ 15.0 15.1 15.2 Carroll 1994,第19页.
  16. ^ Young 2004,第13页.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Allen 2000,第20-21页.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Watson 2001,第213页.
  19. ^ Boller 1988,第271页.
  20. ^ 20.0 20.1 20.2 20.3 Carroll 1994,第22页.
  21. ^ Cottrell 1996,第410页.
  22. ^ Allen 2000,第23页.
  23. ^ Allen 2000,第24-26页.
  24. ^ Allen 2000,第28页.
  25. ^ 25.0 25.1 Boller 1988,第272页.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Boller 1988,第273页.
  27. ^ 27.0 27.1 Young 2004,第16页.
  28. ^ 28.0 28.1 28.2 Schneider & Schneider 2010,第222页.
  29. ^ Allen 2000,第37-38页.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Watson 2001,第214页.
  31. ^ 31.0 31.1 31.2 Allen 2000,第48-49页.
  32. ^ 32.0 32.1 32.2 32.3 Cottrell 1996,第412页.
  33. ^ Allen 2000,第38-39页.
  34. ^ Caroli 2010,第179页.
  35. ^ Allen 2000,第51页.
  36. ^ 36.0 36.1 36.2 Allen 2000,第52-53页.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Schneider & Schneider 2010,第223页.
  38. ^ 38.0 38.1 38.2 Boller 1988,第274页.
  39. ^ Allen 2000,第61-62页.
  40. ^ 40.0 40.1 Young 2004,第22-23页.
  41. ^ Young 2004,第23页.
  42. ^ Young 2004,第25页.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Boller 1988,第275页.
  44. ^ 44.0 44.1 Cottrell 1996,第413页.
  45. ^ Allen 2000,第67-68页.
  46. ^ 46.0 46.1 46.2 Allen 2000,第71页.
  47. ^ Young 2004,第27-28页.
  48. ^ Caroli 2010,第181页.
  49. ^ 49.0 49.1 Allen 2000,第73-74页.
  50. ^ 50.0 50.1 Young 2004,第26页.
  51. ^ Schneider & Schneider 2010,第224页.
  52. ^ Allen 2000,第4页.
  53. ^ 53.0 53.1 53.2 Boller 1988,第276页.
  54. ^ 54.0 54.1 Boller 1988,第277页.
  55. ^ Young 2004,第32页.
  56. ^ 56.0 56.1 Allen 2000,第106页.
  57. ^ Christian 1994,第38-39页.
  58. ^ 58.0 58.1 Christian 1994,第38页.
  59. ^ Anthony 1990,第436页.
  60. ^ Christian 1994,第35页.
  61. ^ Young 2004,第34-35页.
  62. ^ Christian 1994,第45页.
  63. ^ Beran 1994,第51, 59页.
  64. ^ Beran 1994,第49页.
  65. ^ Beran 1994,第53-54页.
  66. ^ 66.0 66.1 Cottrell 1996,第413-414页.
  67. ^ Beran 1994,第51页.
  68. ^ Beran 1994,第58页.
  69. ^ Allen 2000,第115-117页.
  70. ^ Young 2004,第44-45页.
  71. ^ 71.0 71.1 71.2 71.3 Caroli 2010,第182页.
  72. ^ Allen 2000,第118页.

参考文献

编辑
  • Allen, Anne Beiser. An Independent Woman: The Life of Lou Henry Hoover . Greenwood Press. 2000. ISBN 978-0-313-31466-7 (英语). 
  • Anthony, Carl Sferrazza. First Ladies: The Saga of the Presidents' Wives and Their Power, 1789–1961 .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90. ISBN 978-0-688-11272-1 (英语). 
  • Boller, Paul F. Jr. Presidential Wiv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19-503763-0 (英语). 
  • Caroli, Betty Boyd. First Ladies: From Martha Washington to Michelle Obam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0. ISBN 978-0-19-539285-2 (英语). 
  • Cottrell, Debbie Mauldin. Lou Henry Hoover. Gould, Lewis L. (编). American First Ladies: Their Lives and Their Legacy . Garland Publishing. 1996: 409–421. ISBN 978-0-8153-1479-0 (英语). 
  • Mayer, Dale C. (编). Lou Henry Hoover: Essays on a Busy Life . High Pla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ISBN 978-1-881019-04-6 (英语). 
    • Carroll, Rosemary F. "Lou Henry Hoover: The Emergence of a Leader, 1874–1916". In Mayer (1994), pp. 13-34.
    • Christian, Rebecca. "'Don't Forget Joy!': Lou Henry Hoover and the Girl Scouts". In Mayer (1994), pp. 35-48.
    • Beran, Jan. "Lou Henry Hoover and Women's Sports". In Mayer (1994), pp. 49-62.
    • Gould, Lewis L. "A Neglected First Lady: A Reappraisal of Lou Henry Hoover". In Mayer (1994), pp. 63-78.
    • Seale, William. "Lou Henry Hoover and the White House". In Mayer (1994), pp. 79-98.
    • Kirk, Elise. "Lou Henry Hoover: First Lady in the Arts". In Mayer (1994), pp. 99-112.
    • Smith, Richard Norton. "Carrying On: Lou Henry Hoover as a Former First Lady". In Mayer (1994), pp. 113-125.
  • Schneider, Dorothy; Schneider, Carl J. First Ladie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3rd. Facts on File. 2010. ISBN 978-1-4381-0815-5 (英语). 
  • Strock, Ian Randal. Ranking the First Ladies . Carrel Books. 2016. ISBN 978-1-631-44060-1 (英语). 
  • Watson, Robert P. First Lad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1. ISBN 978-1-62637-353-2 (英语). 
  • Whyte, Kenneth. Hoover: An Extraordinary Life in Extraordinary Times .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7. ISBN 978-0-307-74387-9 (英语). 
  • Young, Nancy Beck. Lou Henry Hoover: Activist First Lady .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4. ISBN 978-0-7006-1357-1 (英语). 
  • Young, Nancy Beck. The Historiography of Lou Henry Hoover. Sibley, Katherine A. S. (编). A Companion to First Ladies. John Wiley & Sons. 2016: 423–438. ISBN 978-1-118-73218-2 (英语).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