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致平
臧致平(1869年—1944年),字和齋,安徽太和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福建軍閥,1922年—1924年割據廈門、漳州一帶,其勢力鼎盛時控制今廈門市、漳州市和金門縣。
生平
編輯幼年家貧,成年後以賣水為生。因生活所迫加入清軍,先在第一協統張懷芝部任標統,後為馮國璋屬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被選送吉林講武學堂學習,肄業後返部。
1913年11月,被北洋政府任命為第十四混成旅旅長。1914年2月,北洋政府派遣臧致平部進駐福建漳州等地。1916年,袁世凱稱帝,為了鎮壓兩廣的討袁軍,讓臧致平率兵攻打廣東,並授陸軍中將軍銜。1917年,任福建陸軍第二師師長,屬皖系李厚基部。1918年,兼任汀漳鎮守使,駐守廈門;同年5月,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率部入閩,在詔安與臧致平部激戰,臧致平部戰敗,退出詔安。1920年末,在粵軍撤出福建後,李厚基命臧致平部重新占領漳州地區[1]。
1922年6月,臧致平因反對李厚基響應陳炯明的「聯省自治」主張,被李厚基罷免官職;11月7日,臧致平在廈門發動兵變,驅逐李厚基的勢力,自任閩軍總司令,其部編為閩軍第一、第二師。同時,臧致平聯合王永泉、粵軍,逼迫李厚基離開福建。1923年,北京政府任命臧致平為漳廈護軍使[2];同年,北洋政府命直系孫傳芳督閩,臧致平與王永泉聯合致電北洋政府,力拒孫傳芳督閩。等到孫傳芳抵達南平,臧致平於3月9日赴福州與劉冠雄等協商阻止,並調兵北上,聯合王永泉部抵禦孫傳芳。因王永泉背臧投孫,臧致平於4月17日正式發表通電,反孫獨立。4月30日,臧致平在廈門召集福建各軍將領,舉行聯合討伐孫傳芳的軍事會議。會議決定福建民軍、粵軍、閩軍分三路進攻福州。此時,臧致平控制廈門及其周邊地區,包括金門、同安、海澄、龍溪、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長泰等11縣。廈門成為各派軍隊反孫傳芳的指揮部。5月,因許崇智部被陳炯明屬下的林虎部擊敗,臧致平率部救援,不料賴世璜、蘇世安兩部戰敗並向林虎投降,許崇智屬下的黃大偉部叛變,聯軍腹背受敵,臧致平無奈,退守廈門,聯軍解體。7月,林虎、王永泉聯合海軍三面襲擊廈門,臧致平堅守廈門。8月4日,陳炯明部逼近廈門。孫中山為解廈門之圍,特派宋淵源為閩南宣慰使,到閩南各地民軍中進行活動,又派許崇智率部赴援。1924年2月21日,北洋政府下令撤銷臧致平的漳廈護軍使職務,任命張毅為廈門鎮守使。3月,孫傳芳、周蔭人聯兵驅逐王永泉下台;王永泉的舊部、第二十四混成旅旅長楊化昭率部前往廈門投奔臧致平,楊化昭部編為閩軍第三師,楊化昭任師長[3]。3月15日—16日,臧致平聯合國民黨在閩勢力何成浚部,在廈門揭起「討賊」大旗,率5000多人渡海攻取嵩嶼;20日,攻取石碼;21日,孫中山委任臧致平節制閩南民軍,並援助致平臧軍餉50萬元;22日,攻占漳州。4月,周蔭人部與臧致平、楊化昭部在同安激戰。孫中山為鞏固與閩軍、海軍的聯盟,與臧致平協商將廈門交海軍管轄,以換取海軍支持孫中山在福建活動。臧致平遵照孫中山意見,撤出同安、廈門,退守漳州,廈門遂為海軍所占[4]。4月18日,陳炯明屬下李雲復、尹驥兩旅攻入漳州,臧致平部向南靖撤退。不久,臧致平率殘部到浙江投靠盧永祥,其部受編為浙江邊防軍,臧致平任邊防訓練處處長[5]。
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臧致平任浙滬聯軍第一路副司令;因浙軍叛變,臧致平被迫同盧永祥、何豐林下野。1925年1月,臧致平任江蘇宣撫使署參謀長,後去職[6]。
參考文獻
編輯- ^ 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漳州市志.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11. ISBN 7-5004-2625-9.
- ^ 李盛平主編.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9.04: 719. ISBN 7-80035-227-7.
- ^ 近代稗海,第6卷
- ^ 廈門市志
- ^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08: 163. ISBN 7-80122-381-0.
- ^ 王俯民編著. 民国军人志.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10: 591. ISBN 7-5043-1602-4.